1949年8月,GMD軍在西北的兩位骨干將領:胡宗南和宋希濂眼看局面對自身不利,于是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把自己手里三十萬的生力軍,撤退到緬甸,然后保存實力,靜觀其變。之后胡宗南和宋希濂把計劃提交給老蔣。遭到老蔣的反對。甚至老蔣還怒斥宋希濂和胡宗南是打算趁機做逃兵。 ![]() 那么,老蔣為什么如此惱火? 1、國際沖突問題 緬甸在近代也曾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在滅亡緬甸以后,還把緬甸一度打包并入印度管轄。二戰后,隨著大英帝國遭遇較為嚴重的沖擊,所以1948年,緬甸取得獨立。 網上有說法認為,老蔣之所以不愿意讓宋希濂、胡宗南把三十萬大軍帶入緬甸,是因為擔心緬甸官方出來抗議,更害怕英國人抗議。其實我個人覺得,這還真不是最基本的原因。 因為后來的歷史證明:李彌的隊伍也逃到了緬甸北部,并且在緬甸北部還割據一方。為此緬甸官方也感到不爽。但是老蔣還是派了李彌到緬甸北部招撫自己的舊部,然后不斷在中緬邊境一帶搞事情。 ![]() 所以認為老蔣擔心國際沖突問題,實在有些牽強附會。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不同意宋希濂和胡宗南把大軍拉入緬甸,根本原因也和老蔣的猜忌有關。 2、宋希濂與緬甸 其實宋希濂主張把隊伍拉到緬甸并非是腦子一熱想出來的方案。因為在二戰那會兒,宋希濂曾在中國遠征軍里面擔任過級別不低的長官(當時宋希濂歸衛立煌領導)。宋希濂在緬甸不少區域和日本軍隊周旋過,對緬甸北部的地理情況比較熟悉。所以在理論上,宋希濂把隊伍拉到緬甸是可行的。 此外,三十萬大軍這個數量,可能中國人覺得也就那樣,但是這個體量的軍隊如果拉到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都絕對算得上龐然大物:要知道,冷戰那會兒,柬埔寨內戰,其中有一方的軍力滿打滿算也就五萬隊伍。 要知道,李彌當年一個師的軍力,就頂住了緬甸乃至印緬聯軍的進攻。甚至李彌還表示,自己當云南王未必有希望,但是當緬甸王的希望還是很大。而三十萬大軍如果進入緬甸,緬甸官方莫說考慮討伐,更多該考慮著三十萬大軍,會不會把緬甸官方趕下海。所以說,從軍事角度來說,宋希濂的主張具備很強的可行性。 3、老蔣的猜忌 但是,宋希濂和胡宗南都忽略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老蔣的猜忌心理。 ![]() 宛如后來的李彌表示自己想當緬甸王,于是引起老蔣猜忌,被老蔣召回寶島然后冷處理到死一樣,老蔣其實懷疑宋希濂想把隊伍拉到緬甸和我軍周旋是假,倒是懷疑宋希濂想趁機在緬甸搞割據,不服從自己號令是真。甚至老蔣直接還質問過宋希濂和胡宗南:你倆跟我說實話,你倆是不是打算把隊伍拉到緬甸,自立為王? 眼看老蔣如此憤怒,宋希濂和胡宗南也只好打消主意。 畢竟對于老蔣來說,讓宋希濂和胡宗南的大軍在西南地區和我軍決戰,勝敗是未必的。但如果讓宋希濂把隊伍拉走,那對老蔣來說絕對是損失——畢竟,當時對老蔣來說湊三十萬大軍不容易。而且老蔣覺得西南的地理優勢,如果輕易放棄,是太可惜的事情了。 4、后世認為 當然,后世對于宋希濂的這個計劃存在爭議。 有認為不可行的,認為宋希濂三十萬大軍如果進入緬甸,一方面確實會引起國際社會抗議,此外緬甸的物產未必養得起這三十萬大軍。所以這三十萬大軍在緬甸可能會很慘。但也有人認為,幸虧宋希濂沒把大軍帶到緬甸,否則,如果中緬邊境存在三十萬GMD軍隊,想想就知道得對云南地區的生產建設,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我個人更覺得,從宋希濂和胡宗南的計劃被否定這點來看,也足見老蔣的猜忌心理不是一般的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