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荒山養雞”被視為農村創業的黃金項目,媒體爭相報道,當地大力扶持,無數懷揣田園夢想的新農人涌入這個行業。 青山綠水間,一群群土雞自由奔跑的畫面,一個個潔白圓潤的土雞蛋,恰似白寶石般誘人心魄,成為許多人向往的田園牧歌。 但是好景不長,短短幾年時間,荒山養雞就成為了一個笑話,曾經火爆的荒山養雞卻逐漸遇冷,甚至如今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農民伯伯為何放棄了? 舅舅以前就響應專家的號召,在自家荒山,養了一批土雞,但是效果卻是不盡如意,最后大家都放棄了,舅舅表示荒山養雞看似美好,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坑,這背后有5個原因。 一、投資巨大,創業門檻遠超預期 舅舅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租個荒山花不了幾個錢,實際上完全不是這么回事。”荒山養雞看似投資小,實則是個資金黑洞。 首先,荒山租賃費用雖然相對耕地便宜,但由于養殖需要較大面積,總體租金支出并不低,一般來說,規模化養殖至少需要租賃20畝以上的山地,按每畝年租金600元計算,每年僅山地租金就要投入近萬元。 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投入,這才是大頭,比如雞舍建設、圍欄安裝、飲水系統、供電設施、看守房建造等都需要大量資金。 一個中等規模的荒山養雞場,初期投入往往需要20-50萬元,遠超創業者的預期,并不是說隨便搞塊山地就行。 二、養殖周期長,成本居高不下 與現代化養雞場相比,荒山土雞的養殖周期要長得多,肉雞品種通常需要養殖4-5個月才能出欄,而土雞品種甚至需要6-8個月。 荒山養雞,都是追求讓雞自由成長,但是這漫長的養殖周期意味著更多的投入:飼料成本、人工成本、防疫成本等都在持續累積。 舅舅算了一筆賬:“飼料是最大的開支。一只雞每天要吃掉2毛錢的飼料,養殖6個月就是36元。再加上雞苗、疫苗、人工等費用,每只雞的成本就要50元以上。” 三、交通不便,運輸成為攔路虎 荒山多地處偏遠,道路條件差,這給運輸帶來了極大困難,飼料運不進、成品運不出的問題時有發生。 舅舅表示:“為了在荒山鋪設道路,光是這筆錢就是一個不小的投資,就算是土路最少也要三四萬起,如果是水泥路,最少也要10萬起。” 如果是土路,那么到了下雨天就非常麻煩,山路泥濘,貨車根本上不來。有一次連續下了三天雨,飼料運不進來,只能眼睜睜看著雞挨餓。 除了飼料運輸,成雞出欄時的運輸損耗也很驚人,由于山路顛簸,雞只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應激反應,導致體重下降甚至死亡,這些損失都要由養殖戶承擔。 四、管理困難,風險難以控制 荒山養雞面臨的管理難題遠超想象,首先是防盜問題。“散養雞最容易丟。”多位養殖戶反映,由于養殖區域廣闊,很難做到全面監控,偷盜事件時有發生。 野生動物侵害也是個大問題。黃鼠狼、老鷹、狐貍等天敵經常偷襲雞群,一晚上損失十幾只雞是常事。雖然可以養狗防護,但效果有限。 最重要的是防疫難題。山地環境復雜,雞群活動范圍大,一旦發生疫情,很難有效控制。而且荒山晝夜溫差大,雞群容易患病,死亡率遠高于圈養雞。 五、銷路不暢,高價難被市場接受 荒山養雞的成本決定了其售價必然高于普通肉雞,目前市場上,荒山土雞的售價通常在每斤30-50元,是普通肉雞的3-5倍。這樣的價格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很多人說支持綠色食品,但真到掏錢的時候還是選擇便宜的。畢竟普通老百姓收入有限,要花兩三百塊錢買一只土雞,也不現實。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