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兵法理念上,孫子兵法更加注重防守端,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防御性的軍事理念。用通俗的話來說,講的是如何守江山。太公兵法中的兵法理念,則更加注重進攻端,強調的是“兵道伐謀”,是進攻性的軍事理念,是打江山。二者結合起來,才是一部攻守合一,攻防兼備的兵法。 這篇文章算是我們這三年來對于孫子兵法拆解的一個總結。 三年前,因為不滿李零在兵以詐立當中對于孫子兵法的解讀,本著我行我上的原則,便嘗試性的寫了一篇有關孫子兵法的文章,反響還不錯,極大的激發了拆解孫子兵法的信心。 那段時間,我的興趣重點在于古文字上。在古文字的研究取得突破之后,便想找一本古籍來練一練手。最終選定了四本古籍,分別是周易,孫子兵法,論語與道德經。 前期我們是兵分四路,嘗試一鼓作氣,直接穿插進華夏文化的核心腹地。后來個人的精力與時間跟不上,便把重點放在周易與孫子兵法之上了。孫子兵法我們基本上拆解完成了,周易則拆解了近一半。 計字篇是我們拆解孫子兵法的突破口。前人對于“計”的理解更多的是集中在計劃,計策乃至算計這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之上的。甚至還有人將計字理解成多人(十字)在一起商量討論的意思。 我們將古文字引入計字篇之后,發現計字的文字結構中,主象是十字,輔象是言字(主象/輔象是我們文字理論中的核心觀念),其核心所要表達的是“十”字。 這個符文有兩個重要的意思,一個是表示種子開裂破甲初生的樣子,表示源初之意。另外一個意思則是巫祝史卜中的分析框架,一橫一豎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計的實際意思,則是對于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在空間與時間上進行規劃,這個面向時空的規劃,才是孫子兵法當中的計。我們對于孫子兵法的拆解,實則是用這個圖一以貫之的。 孫子兵法的第二篇是作戰篇。在作戰篇中,我們是以群論作為攻守雙方分析的起點的。克勞塞維茨對于戰爭分析的起點是從單兵作戰開始的,孫子兵法當中的作戰篇是從群論開始的,這是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 孫子兵法的第三篇是謀攻篇。在謀攻篇中,我們強調的是以秩序分配來定攻守策略。把謀局的重心放在秩序的建構之上,這樣才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把分析的視野提高的宏觀層面。這并不是說微操不重要,而是說看得通透,做起事情來才能殺伐果決,不會拖泥帶水。 ![]() 我們把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這三篇放在一起。計字篇是通過時空在形而上建構包含四面八方春夏秋冬的戰場。戰字篇則是分析這個形而上的戰場中的關鍵要素——人。攻字篇則是圍繞支配人的秩序所展開的秩序規劃乃至引導。從而在觀念上建構一個兵法世界。 那么,這個兵法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呢? 注意,這是關鍵點了。這個兵法世界的運轉,孫武先生給定了六個恒動量,也即——形——勢——虛——實——爭——變。這便是孫子兵法的第二個部分,即描述這個兵法世界的運轉的規律。 孫子兵法第四篇是軍形篇。根據南懷瑾老先生的說法,軍字是曹操作注的時候加的,這一篇本來是形篇。我贊同這種說法。很明顯,孫武先生在這一篇中,并不僅僅是要論述軍隊的排兵布陣,而是涉及軍形,地形,乃至對手的兵力,策略的分布,這些也是廣義上的形態。在這一篇,我們提出,地形定軍形,將心定軍心。 孫子兵法第五篇是兵勢篇。這一篇同樣要把兵字去掉,因為孫子兵法當中的勢并不僅僅是指兵勢。很多人不明白勢的含義。其實很好理解,勢的本意實則是指高地。在古代,將領往往需要站在高地對整個局面進行調度與指揮。勢在孫子兵法當中,實則是指驅動調度形的那個陣眼中樞。 孫子兵法第六篇是虛實篇。這一篇也是讓很多人誤解的一篇。虛實與形勢是緊密相關的一對概念。形勢是形而下的,虛實則是形而上的。其中虛指代的是起源的含義,實表示的是起源衍變而成的結果。虛實相生并不是說虛實會相互轉化,而是說從虛到實,“相”便顯現出來了,這個相便是形勢。 孫子兵法第七篇是爭字。這一篇主要是指攻守雙方在形勢當中的競爭態勢。我們劃分出了六個階段,即——叫陣——單挑——群戰——奇正——呼天——搶地。強調所爭者有三,天時,地利,人和。 孫子兵法第七篇是九變篇。這一篇是孫子兵法當中比較難的一篇。大家需要注意,孫子兵法在軍事圈之中,并非是什么不傳之秘,但是為什么不同的人能夠讀出乃至在實戰中打出不同的戰績,這便是懂不懂得其中的變化。 孫子兵法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兵法世界當中的形勢,引起形勢改變的攻守雙方的虛實,爭變。 孫子兵法的第三部分我們劃分了三卷,分別是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很多孫子兵法的研究者,實際上是說不清的,為啥有地形篇還要寫九地篇,而且形字篇,也涉及到到地形的問題,這不就重復了嗎。這些基礎的細節問題不弄明白,很難說是真正懂孫子兵法的。 孫子兵法的第八篇是行軍篇。在陸基與海基時代,軍事行動基本上的重心是圍繞陸基來進行的。孫子兵法第三部分,實際上是圍繞陸基建立的“行動場”,我們把第三部分稱之為“場論”。行軍篇中,孫武先生引入了四個基本的元素來建構場論,即——山——水——陸——澤。 孫子兵法的第九篇是地形篇。場論的第一個階段是通過山——水——陸——澤建構出了其基石與支點。第二階段便是地形篇所論及的六種地形,即——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觀念意義上,這六種地形便是從山,水,陸,澤演化而來的。看到了嗎,孫武先生在創作孫子兵法的時候,是有內在邏輯的。 孫子兵法第十篇是九地篇。這一篇實則是完全驗證了孫武先生建構場論的邏輯。行字訣中建構的是基石即山,水,陸,澤。在此基礎上,衍變出六種中間態的地形,即——通,掛,支,隘,險,遠。在第一與第二的基礎上,最終確認九種地形即——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這便是孫子兵法的內在結構。這三篇在結構上并不是矛盾的,反而是層層遞進的關系。目前我其實還沒有看到誰讀出這一點。我們能夠讀出這一點,主要還是得益于堪輿學方面的一些訓練,讓我們注意到了孫子兵法文法中的結構。實則我們有一個猜想,早期的堪輿者,是從軍事行動中衍生出來的。而并非是起源于黃河流域居住環境的開鑿。 這三個部分基本上就已經建構出了孫武先生完整的兵法世界。第一部分猶如一個太極,第二部分是圍繞天基的形而上的陽氣,第三部分是圍繞地基的形而下的陰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實則,孫武先生還送了兩個作弊的外卦,就是火字與間字。前者講的是輿論,后者講的是情報,二者也是表里陰陽的關系。這二者運用的好,近乎可以逆轉整個時空,所謂: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總的來說,在兵法理念上,孫子兵法更加注重防守端,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防御性的軍事理念。用通俗的話來說,講的是如何守江山。太公兵法中的兵法理念,則更加注重進攻端,強調的是“兵道伐謀”,是進攻性的軍事理念,是打江山。二者結合起來,才是一部攻守合一,攻防兼備的兵法。 孫子兵法我們拆解完成了,感謝大家的陪伴,后續我們會進入太公兵法的拆解,希望對于大家有所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