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方小六
養生不求人,我的健康我做主。
■
小七:六師兄,這天氣一熱,好多人有個地方就尷尬了……腹股溝這片老是汗涔涔的,有的甚至如流水一般,說不出的難受。這種情況經方能調理嗎?
小六:你這問了個經典問題。此乃《蘭室秘藏》中所載“陰汗”之證。在經方體系里,這絕非簡單止汗可解,須從六經辨證入手,探其病位、究其病機,方能方證對應,一擊即中。
小七:六經如何辨治陰汗?
小六:簡而言之,即是辨明病邪位于哪條經絡、是寒是熱、是虛是實。你看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故此證多責之于厥陰。然“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之火,故其病常寒熱錯雜。但亦不乏太陰寒濕與少陰陽虛之證。且聽我細細道來。
場景一:太陰寒濕下注 | 如坐水中之“冷濕”
小七:我猜,既然名為汗,肯定是熱吧?
小六:非也。若你感覺汗出清冷、無味,陰部常有冰涼、潮濕感,仿佛總是坐在濕涼之地,兼有身體困重、食欲不振之感。此非熱證,乃太陰脾虛,寒濕下注也。脾主運化,脾虛則水濕內停,寒濕之邪下流于足厥陰經所過之處。
- 辨證要點:汗冷濕無味,局部冷感,舌淡胖,苔白滑。
- 核心病機:太陰脾虛,寒濕下注。
- 代表經方:腎著湯(又名甘姜苓術湯)
- 出處:《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
- 原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 組方:甘草、白術、干姜、茯苓。
- 方義:本方雖名“腎著”,實為溫脾勝濕之劑。干姜配甘草溫中散寒以暖土,茯苓配白術健脾滲濕以利水。脾土得溫,寒濕得去,則下焦自暖,汗液自收。
場景二:少陰陽虛不固 | 命門火衰之“涼汗”
小七:那如果是那種感覺能量不足,渾身怕冷,腰還酸酸的涼汗呢?
小六:此證已由太陰之脾及于少陰之腎矣。若見陰汗冰涼如水,兼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不振,甚至夜尿頻多。此乃少陰陽虛,命門火衰,既不能氣化水液,亦不能固攝津液,寒濕乘虛下注前陰。
- 辨證要點:汗涼如水,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 核心病機:少陰陽衰,水氣不化,失于固攝。
- 代表經方:真武湯
- 出處:《傷寒論·少陰病篇》
- 原文:“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 組方: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
- 方義: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化氣行水;茯苓、白術健脾滲濕利水;生姜助附子溫陽散寒;芍藥斂陰和營,制諸藥之溫燥,兼能利小便。全方共奏溫陽化氣、利水固津之功。
場景三:厥陰經濕熱郁蒸 | 寒熱錯雜之“黏汗”
小七:原來還有冷的!那種汗又粘又黃、還有點癢和味道的,是不是就是熱了?
小六:然也,此證多歸厥陰。肝經濕熱,郁而化火,循經下注,迫津外泄。故見汗出黏膩、色黃、有異味,局部或有瘙癢、灼熱、紅腫,常伴口苦、心煩等癥。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病機寒熱錯雜,此類濕熱乃其“從陽化熱”之表現。
- 辨證要點:汗黏色黃有臭,局部癢痛灼熱,口苦心煩,舌紅苔黃膩。
- 核心病機:厥陰肝經濕熱郁蒸,下注迫津。
- 代表經方:四逆散合豬苓湯化裁
- 出處:《傷寒論·少陰病篇》 & 《傷寒論·陽明病篇》
- 原文/病機關聯:
- 四逆散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乃陽氣內郁,不達四末之證。
- 豬苓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及“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 組方:柴胡、芍藥、枳實、甘草;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 方義:以四逆散疏達肝氣,調暢厥陰樞機,透解郁熱;合豬苓湯清熱利濕而不傷陰,阿膠養肝血以息風。如此則肝氣調達,濕熱分消,汗出自愈。
小七:太精深了!一個陰汗,竟有太陰、少陰、厥陰之別,寒熱虛實之差。
小六:正是此理!經方之道,在于“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若不辨寒熱,一見汗出便用寒涼止澀之品,恐冰伏邪氣,后患無窮。
小七:那除了喝藥,還有什么外治小妙招嗎?
小六:可輔以外治法:
- 對于寒濕:可用艾葉、花椒、干姜煎湯溫洗,助陽散寒除濕。
- 對于濕熱:可用苦參、黃柏、芒硝煎湯外洗,清熱燥濕止癢。
小七:明白了!看來先要辨陰陽、虛實、寒熱,才能精準辨證,有的放矢。
小六:善哉!愿大家都能明辨陰陽,身體干爽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