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咬字和吐字單從發(fā)聲訓練來講的話,主要包括氣息、聲音和腔體三大要素。聲樂訓練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獲取三者之間的正確協(xié)調與配合。 原始的嗓音和單一的共鳴,只是局限于自然的呼吸和口腔的聲音,缺少較強的張力和穿透力,已經(jīng)無法滿足現(xiàn)代演唱的需求,不具有良好的展現(xiàn)和表達作品的能力。 科學的歌唱不能完全用喉外肌進行發(fā)聲,一定要盡量繞開喉頭,在氣息的支撐下,獲得聲帶的正確閉合能力,利用腔體的共振獲得更大的共鳴。換句話說良好的氣息和科學的共鳴才是是歌唱的核心! 一 、獲得氣息的支撐: “氣催聲響,聲靠氣傳”,氣息的力量支撐是歌唱的動力和生命力,歌唱是呼吸的藝術,唱歌事實上就是在唱氣。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曾說過:“誰懂得了呼吸,誰就掌握了歌唱”。氣息對于歌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沒有科學的氣息也就沒有科學的歌唱。 氣息作為聲音的底盤,要想能做到對聲音的強有力支撐,必須做到堅如磐石才行。一定要將氣息牢牢地扎根在腰腹周圍,要在兩肋向外擴張繃緊的同時,借助吸氣的狀態(tài)把氣息保持在后腰和后背。 在練習呼吸時,我們可以先把氣息嘆下來,把余氣吐光。就像一個氣球一樣,只有先把里面的空氣擠出來,才能補充新的空氣。 每一次吸氣都可以想象著氣流的方向,把氣息深深的沉于腰腹的兩側,橫膈膜始終有一種緊繃的力量。每一個音都要建立在橫膈膜的支持上。 提示:一定要找到兩肋向兩邊鋪開,橫膈膜下壓和丹田收緊的對抗力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利用胸腔做支點: 用氣泡音找到聲帶的正確閉合,然后在閉合的狀態(tài)下發(fā)出閉合的基音,利用胸腔作為支點把喉頭拉下來,使胸腔與口咽腔和鼻咽腔更好的上下連接起來。 也可以找到一種很累很累的感覺,向下無奈的嘆息,最后的落點就是我們的胸腔。盯著胸腔的位置發(fā)“o”母音,你會明顯的感覺到胸腔有微微的振感。 或者是學一個牛叫的聲音“mou”,帶上哼鳴的感覺振感更明顯,這就是胸腔共鳴。有了胸腔的穩(wěn)定托舉,高音就不會發(fā)飄,聲音才更柔和更圓潤。胸腔共鳴是聲音的根基。 提示:可以利用歌唱的發(fā)聲位置先發(fā)母音或者朗讀歌詞,找到位置狀態(tài)后再帶出咬字和吐字,每一個發(fā)音都要放在胸腔,不管高低音。 三、獲得“面罩”的聲音: 閉口打哈欠的同時,充分吸開鼻咽腔,笑肌上抬,軟腭和小舌自然上提,整個腔體都是舒展且完全打開的。 鼻子出氣的同時帶出哼鳴“嗯”,可以把手放在鼻梁和雙眉之間進行體會,會發(fā)現(xiàn)有微微的振感,這就是聲音在“面罩”的位置,也是歌唱的核心。 不管是在哪個聲區(qū),不管是低音還是高音都要始終掛上“面罩”的位置進行歌唱,這也是具有高位置的聲音,但切記在哼鳴練習時音量不宜過大。 提示:中低聲區(qū)自然掛“面罩”,唱高音時要利用靠和貼的方式,利用吸著唱的感覺將聲音在后咽壁振響后再從面罩送出去。 科學的歌唱是一個全身的協(xié)調與配合,任何單一的肌肉運動都是不科學的。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加以貫通,多多的體會氣息、胸腔與“面罩”的協(xié)調和平衡,才能真正獲得高質量的聲音,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歌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