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也說作“清風兩袖”,是古代對清廉官員的贊譽。這“袖”即指衣袖,古時的官員和有地位的人都穿袍子,袍袖又寬又大,可以裝東西,就象現在衣服的兜兒一樣。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袍袖里沒有什么東西,只裝兩兜清風—樣。說穿了,就是說官員沒有貪污受賄。
明朝人都穆的《都公譚纂》卷上所說的于謙故事,就是這句成語的來歷。
于謙是明朝頗有政績的清官,也是很有才華的詩人。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大小的官。那時的官,絕大多數是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在外地做官或京官奉差外出的,更乘機搜刮民眾,敲詐勒索,無所不用其極。他們進京時,還要征集大批貢品禮物,獻給皇帝和送給朝中權貴,以博取高升重賞。而于謙卻不來這一套。據說,于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去河南視察,回京之日,卻不帶一物,并作詩一首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民間土特產,一般官員常以這類東西作為禮品,帶進京去。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是供百姓享用的。只因官員征調搜刮,它們反使人民遭殃了。于謙接著說,我什么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進京去朝見天子,免得老百姓的非議。
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于謙成了宮廷權力之爭的犧牲品,被英宗誣以“謀逆罪”,慘遭殺害。抄家時,卻沒有發現于謙家里有多余的財產。
東漢時期,荊州刺史楊震調任東萊太守。他從荊州赴東萊上任時,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熱情地接待了他。原來王密也是荊州人,楊震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以后還需要他提攜。有了這兩層關系,于是王密便在深夜帶著黃金,悄悄地來到楊震住處,對楊震說:“多虧大人當年的舉薦,小人才得以任此縣令。昌邑無特產,僅與十斤黃金贈送大人,聊表心意,請大人一定笑納,以后還望大人多多關照!”
見到那么多金燦燦的黃金,楊震面顯怒色,很不高興地說:“作為故友,我是十分了解你的,可你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小聲地說:“現在已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的,請大人放心!”
楊震哈哈大笑,用手推開房門,拍著王密的肩膀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你還是趕緊把黃金拿走吧!”王密見討好不成,只好帶著黃金灰溜溜地回去了。
楊震一生生活儉樸,為官清廉,子孫們跟著他,吃的是素菜淡飯,出門都靠步行。有官員奉勸他為子孫后代置一點產業,他卻說:“讓后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這可是留給他們的最豐厚的產業啊!”
楊震最看不慣官員們的貪侈驕橫,多次上書切諫,貪官們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予以除之而后快。公元124年,楊震被貪官中侍郎樊豐誣陷而罷官,被逼自盡。
于謙、楊震都是那個時代的好官,但他們卻沒有得到好的人生結局,令人惋惜,這真是做清官難呀!
(注:此文曾在報刊發表,是本人從事歷史研究工作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