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探索中總結出:創新教育=問題+分層+活動。其宗旨是以問題解決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所有學生在迫切需要的情況下學習;以分層達標為目的,創設各種成功的機會,點燃學生學習興趣之火;以組織活動為保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方向,以培養學生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進一步完善和逐步建立學生的內部動力機制。“創新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是圍繞問題解決展開活動,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了學生對知識的三次概括。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應用就這方面談一點個人的感受: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概念沖突,使其迫切感到原有的知識不夠用,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詫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愿望而集中注意,積極思考。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我認為除了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提問題;更重要的是問題的設置要有意義,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興趣學習才有動力,如果提問總是千篇一律,學生就會感到枯燥,因而失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我在講PowerPoint的初步知識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進入新課之前先用該軟件制作了一個多媒體動畫,動畫的主體為《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和同學們共同觀看,觀看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講解。觀看課件后適時提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學生對此產生興趣,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二、提出合理設想
所謂合理設想即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梯度的問題序列,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把握問題的難度、密度、梯度外,還應根據學科的特點設置問題。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設計的問題要科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大綱和教材準確理解,充分掌握,對計算機的概念準確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備課,設計好每一個問題。
2.設計的問題要層次分明,難易適度:人們認識問題往往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問題要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去思維、去想象、去創造。教師在備課中,設計問題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邏輯和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3.問題的設置要有必然聯系:問題與問題之間不能是孤立的,這樣很難使學生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前一個問題的設置要為后一個問題做鋪墊,后一個問題的提出要對前一個問題進行總結,只有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內在規律。
三、實踐操作
這一步是信息學的關鍵,只有給學生充分操作的時間,才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應用,對于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解決一個問題,當學生通過組內研究,總結出問題的答案并通過投影把本組的答案公布給其他同學,由其他組成員提出置疑和補充說明,這樣即可使知識細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發現問題,一旦找到了答案,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都會上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即使沒找到,經過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印象,增進記憶。
四、鞏固創新
學生自我創作是最能體現交互式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一個環節。在學生已具備一定知識能力基礎上給學生充分想象和發揮個性思維的空間,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愛好,創作作品,并給予展示,使學生找到成功、自信、創新點。這一環節更是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操作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并進行總結性評比,對突出作品給予展示,對不理想的作品給予鼓勵,使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中得到提高,在學習中感受成功。
在探究性學習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就是和學生共同探究的合化者,是豐富信息資源的提供者,是真實任務的展示者,是學生探究活動的支持者以及學生遇到學習困惑時的幫助者。學生的角色是知識的積極者,是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教師還應以鼓勵學生提問、概括,用激勵來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在不斷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在不斷提高,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進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確保探究性學習的進展,我校的《問題·分層·活動》更貼近于現在的教育體質改革,在一段時間的應用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我將在今后的一個時期里繼續學習和應用該方法,并把它作為一個新理念形成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