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結標本的上下關系:根結與根 、溜、注、入|標本|
根,樹根,有起始的含義,脈氣所起為根,是經氣所起的根源處,如四肢末端的“井穴”。 結,結聚,有歸結的含義,脈氣所歸為結,是經氣所歸的結聚處,在頭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 根、溜、注、入:指手足陽經中脈氣出入流行的部位。
顙大:《甲乙經》引作“頏顙”。原文“顙大者,鉗耳也”,較費解。頏顙指鼻咽部,為手足陽明所結之處。 窗籠:指耳中。耳部是手足少陽共同所結之處。
![]()
廉泉、玉英:《靈樞·脹論》:“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素問·刺瘧論》:“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指廉泉在舌下,與玉英同為津液之道路。可知手足少陰同結于舌下廉泉;
![]() 三結:頭—手三陽結于頭;胸—手三陰結于胸;腹—足三陰結于腹。 《靈樞·根結》雖只舉足六經的“根、結”和手足三陽經的“根、溜、注、入”,但從井穴與頭面胸腹的關聯意義來理解,手六經應與足六經相似,故元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便有“四根三結”的概括提法。這是在足六經根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十二經脈都是以四肢井穴 為根,合稱“四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合稱“三結”。原三陽經各結于目、鼻咽、耳,合為頭部;三陰經各結于胃、舌下、胸,分化為手三陰結于胸部,足三陰結于腹部。以此歸納十二經要穴的主治重點具有特殊意義。 《靈樞·根結》提到六陽經的根、溜、注、入各穴:“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倉,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入下陵(三里),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入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歷也”。值得注意的是:各井穴都稱為“根”,是脈氣始發;其后的“溜(流)注”各穴,與五輸穴所分稍有不同;“入”穴則一指頸部穴的上入頭腦,一指絡穴的由淺入深,以說明經與絡的上下相通關系。
![]()
根結理論表明,經氣在經脈中的輸注,出發于根部,并循著“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入于頭,這說明肘膝以下諸穴的重要作用。根為四肢末端的井穴 ,溜為原穴,注多為經穴,下入為絡穴,這些穴均在四肢肘膝以下,與特定穴中的五輸穴、原穴、絡穴理論有相通之處。根、溜、注、入,除肘膝以下各穴外,它還聯系了頸部一些腧穴,如上部入穴均在頸部。故根、溜、注、入理論,說明了四肢肘膝以下各穴具有全身治療作用以及四肢部與頸項部腧穴的上下相通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