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根結、標本理論的含義是什么? 經脈根結、標本理論是經絡學說的重要內容。標本始見于《靈樞·衛氣》篇;根結始見于《靈樞·根結》篇。標本、根結理論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經脈分布來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干的特定聯系。 《靈樞·根結》篇云:“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不可復取。”《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云:“風寒暑濕百端奇異,侵經絡為病,萬類千殊,故不可勝數也,離,歷也。”奇邪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等一切不正之邪。外邪侵襲經絡,可以發生千變萬化,不可勝數的疾病。在治療時,如果不知經絡所根所結,疾病就難于治愈。這里強調了掌握根結理論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根”和“結”呢?楊上善認為“根,本也;結,系也”(《太素》卷十),即根本和歸結的意思。《靈樞集注》張志聰指出:“根者,經氣相合而始生,結者,經氣相將而歸結。”又云: “根結者,六氣合六經之本標也。”就是說,經氣所起為根,所歸為結,根有根本的意思,結有終結之義,并且與六氣標本相合。 所謂標本,即木之末曰標,木之根曰本,在此是指經脈的本末。本猶樹之根,標猶樹之梢,是說明經氣的擴散,從本到標,猶如樹木的生長從根到梢一樣。《靈樞·衛氣》篇云“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又說“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就是說,能知六經所標所本,在臨床上具有指導意義。正如楊上善云:“夫陰陽之氣在于身也,即有標有本,有虛有實,有所歷之處也。……十二經脈有陰陽,能知十二經脈標本所在,則知邪入病生之所由也。……上實下虛病在下,下實上虛病在其上,虛實為病,高下可知也。”(《太素》卷十) 從上述可看出,經脈根結、標本在意義上大體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內容方面卻又有區別:根和本位于四肢末端;結與標位于頭面軀干。根之上有本,結之外有標,它們是相互補充的,用來說明經絡的多種循行和經氣的彌散作用。 經脈根結、標本的特征是什么? 其特征有六: (1)十二經脈的本部及足三陰、足三陽的根部,皆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標部和結部,都在頭面和軀干。其中六陽經的標部在頭面,六陰經的標部都在各該經脈所屬的胸部募穴或背部俞穴及其附近。足三陰、足三陽的根部皆為井穴,其結部為足三陽經在頭面、足三陰經在胸腹部。 為什么沒有手三陰、手三陽的根結呢?對于這個問題,張介賓解釋道: “萬物之氣,皆自地而生也,……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說明足六經根結包含手六經了。 (2)十二經脈的標本和根結,其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由四肢末端行向頭面或軀干。本在根之上,標在結之外。 (3)六陰經的標部和足三陰經的結部,在胸腹部的募穴或其附近,或在背部的背俞穴處。根據《靈樞·背俞》篇“五臟之俞出于背者”的論述,以及張介賓云“五臟居于腹中,其氣俱出背之足太陽經”,李東垣云“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之病”的論述,可知背俞穴是五臟之氣輸注所出的地方,募穴是臟腑之氣聚集之處,反映了陰經的經絡之氣由四肢本部作用于本臟,然后輸注于足太陽經的背俞穴,或聚集于五臟募穴處的密切關系。 (4)六陽經的標部和足三陽經的結部皆在頭面部,這說明六陽經的元氣不能直接作用于本腑,僅能對頭面等外經循行所過處發生影響,而六腑與經絡元氣的聯系, 《靈樞·本輸》篇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是說六腑之氣出于足三陽經而上合于手三陽經。說明手三陽經所屬的大腸、小腸、三焦之氣皆稟受了足陽明、足太陽之氣,然后上合于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與本經自肢端發出的經絡元氣相合而作用于標部(頭面)的關系。六腑之氣從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三經發出,自合穴處別入內腑,其中大腸、小腸、三焦之氣,上合于手三陽經。從而也就解釋了《靈樞·經脈》篇手三陽經脈病候中“是動則病”為何無相應腑病癥候記載的道理。 (5)經脈元氣自四肢末端而向軀干內臟漸行漸深,故古人以此現象比喻為水流,就形成了肘膝以下六十六個五腧穴的來由。《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這一論述是否與《靈樞·經脈》篇和《靈樞·營氣》篇的營氣循行相矛盾呢?其實是不矛盾的,一是強調營氣的生理循行分布,一是指經氣的上下、內外分布與彌散作用。 (6)從經脈根結、標本的活動規律,可見經絡之氣其“源”在根和本處,而其“流”在標和結處。這與近代對循經感傳現象研究工作中發現四肢末端腧穴容易出現感傳的事實相符合,說明經脈根結、標本理論的創立是源于臨床實踐的。(張登部《中 醫雜志》1986年第3期)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小編刪除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