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9健康網社區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由麻黃、細辛、炮附子三味藥組成,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里助陽,細辛溫化寒飲,既助麻黃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
飲。本方具有助陽解表、溫里寒飲之功效,組方嚴謹,眾多醫家對此獨具慧眼,頗多發揮。
已故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療一女性哮
喘患者:白天無咳喘,但有鼻塞流涕,頭痛、口干不思飲,背惡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悶,喉中痰鳴,吐少量白痰,便干,脈沉細,苔白根膩,變態反應檢查對塵
土、螨蟲、花生、大豆等八種物質過敏,他醫以三陽合病用大柴胡湯加生石膏加減服湯劑38劑不效。經胡老辨證為少陰表證夾飲,與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麻黃6g,細辛
6g,炮附子 6g),諸癥大減,又繼續服藥2月余,諸癥消失,經追訪3年未見復發。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陰病當屬表證的觀點,是他通過長期學習《傷寒論》及臨床體驗而得出
的結論?!?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154ba0; text-decoration: none;">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
熱惡寒者發于陽,無熱惡寒者發于陰。”日人山田宗俊認為該條是辨別太陽表證與少陰表證的重要條文,他說:“所謂陰陽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熱虛實之殊,而言太
陽、少陽、陽明皆屬實熱;少陰、太陰、厥陰皆屬虛寒……其發于陽之始謂之太陽;發于陰之始謂之少陰。”所以,當機體出現發熱惡寒者為在表的陽證,亦即太陽
病,當機體出現不發熱而惡寒者為在表的陰證,與太陽病相對應的理應是少陰病。清末傷寒名家陸淵雷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當用于正氣虛弱,且有外感表證。”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龍湯不效,后經仔細辨證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用后不久即愈。已故北京名醫岳美中先生在菏澤行醫期間,曾治一
中年男子,秋天遇風寒,全身發冷,惡寒較明顯,診其脈沉細,他醫處方治之療效不佳,經岳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半劑而效。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老師曾治一
青年咳嗽2月,服中藥數劑不效,診時癥見惡寒無汗,鼻塞頭痛,咽干不思飲,切其脈弦,苔白潤,馮老師診為少陰夾飲之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僅服1劑而解。湖
北中醫學院王悟川老師認為:“少陰表證,所以脈沉者,因少陰陽虛,無力鼓動氣血達表抗邪,故用溫經扶陽達表散邪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山西已故名老中醫
門純德先生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少陰表證。”他曾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愈1例感冒重癥及1例小兒病毒性肺炎危癥患兒。
從以上醫家
的精辟論述及臨證心得,可以得知麻黃附子細辛湯當屬少陰病無疑。筆者在馮世倫老師的指導下,曾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1例額竇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者患額竇炎3年,曾用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額竇炎復發,頭痛欲裂(前額部明顯),惡風寒,經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飲,脈沉細,辨證為少陰夾
飲表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之:麻黃8g,炮附子10g,遼細辛6g,蒼術15g,生苡仁15g,敗醬草15g。服3劑后癥狀大減,又繼服6劑,感冒
及額竇炎復發次數明顯減少。隨后又根據癥狀不定期服用湯藥數劑,現病情穩定。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抗炎、抗過敏、抗
氧化的作用,可靈活用于過敏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脊髓空洞病,過敏性鼻炎、百日咳、無汗征、低血壓、重癥肌無力、疲勞綜合征、心動過緩、坐骨神經
痛、壓痛等病,但須注意,辨證屬外寒里飲者,凡證見發熱或不發熱、惡寒倦怠、脈沉細或浮緊等均有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機會。《傷寒論》第128
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主要是辨清為少陰病夾飲之外寒里飲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臨床運用不勝枚舉,要想正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最重要
的是我們在認真學習研究《傷
寒論》的同時,要在臨床當中仔細去體驗,方能使本方發揮應有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