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后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古代壯族,有相當高的冶鑄水平,能鑄造犀利的環首刀和劍矛等武器。特別善于制造銅鼓。據裴淵《廣州記》和劉恂《嶺表錄異》說:壯族銅鼓有的“面闊丈余”,有的“厚(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花紋)”,制作極其精巧。
銅鼓外形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制作而成,采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云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復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
銅鼓的類型
北流型
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縣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約為西漢至唐代(公元一世紀至公元八世紀)。其特點是;體積高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緩緩收縮,附環耳;遍體飾以精細的云雷等幾何花紋,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無紋,鼓面背部有調音鏟痕。
萬家壩型
萬家壩型銅鼓;大約在公元前八世紀,即春秋時代早期(以云南楚雄縣萬家壩古墓群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其特點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別膨脹,鼓足短,足徑大,體型小而略扁;器壁渾厚,器表粗糙,有的通體無紋,有的裝飾稚拙簡樸的花紋,包含著后繼銅鼓裝飾藝術的萌芽。大約經歷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區,此外,在廣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國北部也有此型銅鼓發現,說明早期已有銅鼓開始向東,向南發展。
冷水沖型
冷水沖型銅鼓;以廣西藤縣冷水沖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由石寨山型銅鼓發展演變而成,流行時代約為東漢初至北宋年間(公元一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其最大特點是;花紋密集且高度圖案化,立體裝飾豐富。
靈山型
靈山型銅鼓;以廣西靈山縣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流行時代約為東漢至唐代(公元三世紀至公元十世紀)。其造型與北流型銅鼓大體相似,亦崇尚高大,鼓面背部也有調音鏟痕。
銅鼓的歷史風俗
銅鼓,是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約在春秋晚期出現,關于銅鼓的記載,自漢以來常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盛行銅鼓,所以保存下來的銅鼓較多。廣西的銅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田東縣鍋蓋嶺戰國時期墓中出土的銅鼓就是物證。《后漢書.馬援列傳》中說道: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駱越銅鼓”,其事也可能發生在廣西境內。
自漢代以后,廣西銅鼓鑒于文獻記載者,可謂史不絕書。廣西發現銅鼓的類型比較齊全,在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八個類型當中,廣西已發現的就有七個類型,即: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發現的類型如此之多,實為全國之最。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各級文物部門收集保存的銅鼓有610面之多。北流縣六靖鎮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銅鼓,號稱“銅鼓之王”,在我國古銅鼓分類上被命名為粵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于廣西博物館。
壯族銅鼓藝術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后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制作而成,采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云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復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大體來說,冷水型鼓面復雜并有圓雕裝飾,物像紋樣抽象化;北流型銅鼓紋樣繁褥器重;石寨型銅鼓造型寫實精美。銅鼓上的各種圖飾,都是古老駱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獨特審美意識,富有很強的浪漫氣息,也顯示了他們戰勝自然的信心。
壯族傳世銅鼓
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傳。師宗壯大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的村寨,這些銅鼓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據調查,全縣境內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余面,后多數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銅鼓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
師宗三個民族鄉的傳世銅鼓,壯大語稱“嘟勒碾”,多為明清時期傳入,型號麻江型、遵義型兩種。按收藏者敘述,他們使用的銅鼓又可分為“公鼓”和“母鼓”,實際上是根據鼓壁的厚度和音響區分,公鼓壁厚,頸長,鼓面紋飾和鼓體較為輕巧,聲音圓潤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貴重,壯族傳世銅鼓的社會作用和其它文化產品一樣,是隨著其民族族的社會發展而變化的。關于師宗壯族地區銅鼓的功能作用,說法較多,但主要是作為娛樂及禮儀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傳訊與財富象征等已逐漸淡佚,但作為禮器的神圣性至今猶存。將師宗壯族地區傳世銅鼓的傳訊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紋飾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對壯族先民政治,經濟,文化及他們對銅鼓的神圣崇奉反映出來的心理素質及社會狀況的了解。
師宗壯族傳世銅鼓,是少數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遺物,數百年來,一直保留著它傳統的使用風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區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會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作為一種伴奏樂器使用。形式雖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單調乏味,然如身臨其境,就會體驗到其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節奏變化中引起人們的生理的不同反映,從而使人們對它產生特殊的神秘感覺。如果離開這一點,銅鼓的珍貴,權威,神圣,通靈,魅力等等便無從產生了。
師宗龍慶地方的壯大族,十分敬奉銅鼓,他們視銅鼓如神,平時不準隨便亂敲,必須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驅除邪惡,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即使逢年過節,也要先用酒、肉祭獻,把銅鼓“請”出來方可使用。在龍慶的各壯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頭一件事就是祭銅鼓,凌晨一二時許,挑當地三溝匯合處的清水將銅鼓洗凈,舂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篩子里,上擺肉一刀、茶一杯、酒兩盅、菜六碗(四葷二素),再將篩子放在銅鼓上,由主祭人邊叩頭,邊禱告。其祭詞是:
走老抱家,認老抱家,
銅鼓神,銅鼓神,
今年過年,請你臨門。
酒肉茶飯來獻你,吃的喝的樣樣全,
四葷二素都辦到,請你保佑降吉祥。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全家老小,健康成長,
在家無病無痛,出門逢兇化吉。
好人多相與,惡人遠遠離。
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祭畢,即可敲響銅鼓。敲時,除南擊鼓者外,另有一人持木桶于鼓后與之合韻,產生共鳴,使銅鼓發出嘿嘿……嗡嗡……的響聲,非常悅耳。由初一敲至初二即收藏起來,這一風俗沿襲至今未變。
壯族銅鼓傳說與古代風俗習慣
銅鼓作為樂器,和舞蹈是難以分開的,自有銅鼓時就有了銅鼓舞。樂舞是古時人們祭祀儀式的主要內容。壯族先民每逢祭祀儀式,就跳銅鼓舞。在廣西左江花山崖壁畫上,就繪有壯族先民跳銅鼓舞敬神的祭祀場面。銅鼓傳說《雷鼓的傳說》中說,壯家人每逢雙親過世時就跳銅鼓舞。這是壯族在喪葬時敲銅鼓跳銅鼓舞以祭死者靈魂習俗的反映。如今銅鼓舞仍然流行于壯族民間,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經衰退,更多的是娛樂性。 銅鼓在古時還是象征權力和財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領或村寨的頭人才擁有銅鼓。《隋書·地理志》說:“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9]888“都老”是壯語“老者”的意思, 意譯為“頭人”。壯族銅鼓傳說《銅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說把壯族的重甲人把銅鼓尊奉為保護神,把包登①尊奉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個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專為人們求神問卜,消災免難、驅邪捉鬼。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無底的銅鼓。反映了古時只有部落首領或頭人才擁有銅鼓的歷史事實。
銅鼓傳說反映了壯族民間使用銅鼓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經消失,說明銅鼓在壯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變遷而發生變化的。
銅鼓產生的歷史
銅鼓最先由誰鑄造,學術界存在不同意見。按照著名歷史學家
黃現璠于《銅鼓及其
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
“我認為是壯族先民。理由如下:
銅鼓生產在四川宜賓到長寧以南地區
。上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民族,據史書說是僰人。按壯族名稱的演變,僰字讀輕唇音為白。古時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讀濮。據研究,濮即越人。人們多叫為
百濮,
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稱。宋代才開始以壯族為名……可見壯族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主干,也是今天廣西壯族的主流,因此,可以斷言,最先鑄造銅鼓的,不可能是別的民族,而是壯族先民。
我們翻閱史書也得到不少證明
1.如《魏書》卷三百六十九的《獠傳》說:‘俚獠制銅鼓。文中明白地說:(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魏書》是北齊魏收著,中國正史之一,這是壯族人民制造銅鼓見于正史的記載。
2.晉人裴淵《廣州記》說:‘俚獠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后漢書·馬援傳》)晉人劉欣期《交州記》也說:‘出大吳公皮以冠鼓。’(《后漢書·郡國五》注)明人鄺露《赤雅》說:‘峒中酋長生子者,鑄銅為鼓。’峒為未立郡縣前的地方基層組織。峒中酋長指壯族酋長,生子鑄銅壯族先民是銅鼓的制造者。
3.壯族祖先已廣泛聚居在廣西南部沿海一帶,如《太平御覽》卷七百八十五引萬震《南州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郁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村,各有長帥,無君主恃,在山險,不用王。’俚就是鄉里之人,上人,本地人,指的是壯族人。《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第四也說:‘合浦、漢縣屬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吳改為珠官,宋分置臨漳郡及越州。領郡三,治于此.時西江都護陳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鑿山為城,以威俚獠。’《隋書·地理志》載:‘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并鑄銅為大鼓……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可見這些地區,人民尊稱他們的首領為‘都老’。都老是據有銅鼓或制造銅鼓的尊稱,《賓州志》說,在氏族社會末期,氏族酋長由選舉產生,前酋長臨終寸先將他作為權勢象征的銅鼓暗埋地下,遺囑誰有本領能找到,誰就可繼任酋長。到底找到的人很少,今天西南出土銅鼓很多,恐怕與這種暗埋不無關系。
4.
古代壯族氏族酋長,由人民公仆變作人民主宰.正如上述嘗以銅鼓為權力表征,《南史·歐陽頠傳》載:‘欽南征夷獠,擒陳文徹,所獲不可勝計。獻大銅鼓,累代所無,頠預其功,還為直閣將軍。’可見古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戰爭,擄得銅鼓后,表示勝利。少數民族失去銅鼓.表明失去統治權。廣西其他少數民族沒有這種風俗,足以證明銅鼓是壯族最先鑄造。”(1)
注1:黃現璠遺作:《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載《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五輯,1985年5月。
相關資料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云南銅鼓:千年不絕的回響
今天,在亞洲、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的博物館里,珍藏著一種用青銅制造,平面、曲腰。一端有面、中空無底、側附四耳、表面鑄花紋的古代樂器——銅鼓。世界上生產或使用銅鼓的地方,有古代中國南方地區和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諸國。在這些地區中,云南銅鼓以其類型最豐富,使用時間最早、最長,出土有伴出物,數量居全國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 銅鼓類型劃分是銅鼓研究的基礎,使我們可以據此進一步探討銅鼓各類型的年代、地域分布、相互間發展演變關系、起源、傳播及族屬等。1898年德國人A·B邁爾和W·富瓦,在所著《東南亞的青銅鼓》一書中,首先將52面銅鼓分為六類。1902年奧地利人F·黑格爾發表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書中將收集的146面銅鼓劃分為四個基本型和三個過渡型。此書被譽為銅鼓研究劃時代的巨著。其后,國內外學者又進行過一些新的分類。1978年~1980年,在全國開展銅鼓的收集工作,得到國內六十余家銅鼓收藏單位的支持。共收集國內現存的1388面銅鼓資料,并用標型分類與綜合分類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將其劃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這八個類型,并于1980年按此分類,編印出《中國古代銅鼓實測、記錄資料匯編》。
銅鼓之鄉東蘭
1990年,廣西東蘭縣開展銅鼓普查登記,僅壯族民間收藏的銅鼓就有463面。因為普查時間短促,農民還有顧慮,漏報、瞞報不少,實際數字應是600面左右。學術界稱東蘭縣為“銅鼓之鄉”,又說是全國“銅鼓之最”。廣西博物館入藏銅鼓343面,為全世界銅鼓最多的博物館,相比之下,東蘭壯族銅鼓也可稱世界“銅鼓之最”了。 東蘭壯族銅鼓為何如此之多?這還得從紅水河地域說起。
東蘭縣位于云貴高原南緣群山王國之中,紅水河自北向南穿過縣境。早在新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就在紅水河沿岸生息繁衍,從事狩獵農耕。面對山險水惡和生產力低下,他們產生了許多幻想,銅鼓被當作了“神物”“靈器”。相傳壯族始祖布洛陀開通紅水河時,水綠河繡,那時叫綠水河。后來圖額(水神)發癲狂在河底打架,堵塞流水,山間一片汪洋,水黑如墨,人和鳥獸跑上山洞,向布洛陀報苦情。布洛陀用黃巖泥捏成兩面公母銅鼓,鼓面上放個太陽,金光四射。銅鼓飛下河水,和圖額開打十天十夜,圖額逃進深潭暗洞,遍體鱗傷,血流成河,黑水變紅水,所以叫紅水河。圖額斗敗后并不死心,又在水里作惡。這次銅鼓斗不過它,被它嵌進石縫里,掙扎幾天才回到岸上來。人和鳥獸都來勸銅鼓,請它不要再下河。
銅鼓上的蛙飾
銅鼓上的蛙飾是壯族圖騰的第三個理由:各民族總是把自已的圖騰描繪或雕刻在適當的地方,以便供奉,這是圖騰崇拜的特征之一。美洲印弟安人在每一村落的入口處都樹立有高達三十余尺的圖騰柱,柱上雕刻著圖騰形象,每一家都畫有圖騰標記或放著圖騰記物。哥倫比亞原住居民把圖騰雕刻于屋內梁上。哀牢山羅羅彝族畫黑色大虎于廟墻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明證。至于漢族在殿堂廟宇、宮庭梁柱,帝后冠服,以及古籍圖案等地方,到處雕龍繪鳳,更是人們所熟知的。把立體蛙飾雕塑在鼓面上,其用意正是同以上諸例一樣。再則,我們來看同是在銅鼓上的其它紋飾,“兩廣地區的銅鼓卻以云雷紋為主要裝飾,應是對云雷自然崇拜的反映,……”,“正是因為他們崇拜雷神,所以才把這種雷霆之象的云雷紋作為銅鼓上的主導紋飾”,云雷紋“應是南方民族對云雷崇拜的反映”;而翔鷺紋呢,“飾鼓以鶴,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云和求雨祭祀有關,是他們崇拜水鶴的思想反映”。既然銅鼓上的其他紋飾都有著各自的崇拜宗教觀念,蛙飾又哪能例外呢? 況且青蛙在古代壯人中是個神秘的有著極大影響的神物。由以上分析可見,在銅鼓上鑄出青蛙,是源于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反過來講,在歷史上,壯族有過青蛙圖騰。
是壯族圖騰的第三個理由:各民族總是把自已的圖騰描繪或雕刻在適當的地方,以便供奉,這是圖騰崇拜的特征之一。美洲印弟安人在每一村落的入口處都樹立有高達三十余尺的圖騰柱,柱上雕刻著圖騰形象,每一家都畫有圖騰標記或放著圖騰記物。哥倫比亞原住居民把圖騰雕刻于屋內梁上。哀牢山羅羅彝族畫黑色大虎于廟墻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明證。至于漢族在殿堂廟宇、宮庭梁柱,帝后冠服,以及古籍圖案等地方,到處雕龍繪鳳,更是人們所熟知的。把立體蛙飾雕塑在鼓面上,其用意正是同以上諸例一樣。再則,我們來看同是在銅鼓上的其它紋飾,“兩廣地區的銅鼓卻以云雷紋為主要裝飾,應是對云雷自然崇拜的反映,……”,“正是因為他們崇拜雷神,所以才把這種雷霆之象的云雷紋作為銅鼓上的主導紋飾”,云雷紋“應是南方民族對云雷崇拜的反映”;而翔鷺紋呢,“飾鼓以鶴,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云和求雨祭祀有關,是他們崇拜水鶴的思想反映”。既然銅鼓上的其他紋飾都有著各自的崇拜宗教觀念,蛙飾又哪能例外呢? 況且青蛙在古代壯人中是個神秘的有著極大影響的神物。由以上分析可見,在銅鼓上鑄出青蛙,是源于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反過來講,在歷史上,壯族有過青蛙圖騰。
壯族銅鼓酒習俗
文山州是云南壯族聚居區,境內銅鼓數量之多、類型之全、使用歷史之悠久、制作工藝之精湛、文化內涵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山壯族是使用銅鼓并沿襲著銅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許多壯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祭銅鼓、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 丘北縣八道哨鄉那紅村分上那紅村、中那紅村和下那紅村,三個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壯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還保持著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喝銅鼓酒,丘北壯語稱“更勞尼”,“更勞”意為喝酒,“尼”意為銅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龍潭里取來清水將銅鼓洗凈,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兩個糯米粑、一碗生豬肝。生豬肝是一碗比較特別的菜,是把新鮮的生豬肝剁碎,然后配以蔥、姜、花椒等佐料涼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搶清水”過后,村里每戶人家的戶主都帶上生豬肉或雞來祭獻銅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頭,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驅邪納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畢,藏鼓人將銅鼓懸掛于堂屋或屋檐下,讓寨老敲響開年銅鼓,祈求銅鼓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還在院心里置一個大酒壇,酒壇里插著數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誰想喝可隨意喝。這壇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待飯菜做好時,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談論著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
天明之后,銅鼓由青壯年男子扛到村中心敲打,全村男女老幼和著銅鼓的鼓點唱歌跳舞,歡度新春佳節,氣氛十分活躍。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銅鼓除了活動需要扛出外就懸掛于藏鼓人家里。過了正月十五之后,鼓就由藏鼓者妥善保管,或藏在家里,或藏在山上,總之不能讓銅鼓丟失。
上那紅村年逾七旬的壯族老人王廷光說,解放初,上那紅村有3面傳世銅鼓,其中“公鼓”兩面,“母鼓”一面。“公鼓”響聲沉悶渾厚,“母鼓”聲音清脆響亮。3面銅鼓合奏,響聲一高兩低,十分和諧。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時,兩面“公鼓”被毀,剩下的1面“母鼓”保存于王廷光家,上那紅的村民年年的大年初一都到他家祭銅鼓、喝銅鼓酒。
1978年的一場大火,王廷光家的房子化為灰燼,那面珍貴的銅鼓也未能幸免于難,燒得只剩下鼓心,后被當時的一位村干部當廢鐵賣了。銅鼓被火燒了之后,上那紅村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就從此中斷。但中那紅村至今都還保留有1面銅鼓,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依然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