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 效法四時 養生之道
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春安 夏泰 秋吉 冬祥
春季護肝 夏季養心 秋季潤肺 冬季補腎 四季調脾胃
春夏養陽 冬病夏治 秋冬養陰 夏疾冬養
春三月,即從陽歷2月4日立春起至陽歷5月5日立夏止;其間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
春季是陽氣開始升發卻又較弱的季節,人體陽氣向上向外升發條達;在中醫學五行為木、五臟為肝、五色為青色、五味為酸、情志為怒。
起居安排:春季睡眠應早睡早起,切忌三更半夜入睡;“與日俱興”太陽未開之前,不易進行晨練。
春季不易久臥,否則傷氣,盡量寬衣解帶,不宜束發,要多散步,中午脫衣午休半小時最佳。晚睡前應用熱水泡腳,按摩雙足涌泉穴、太沖穴,先睡心、后睡眠;晨起應搓熱掌心熨目,多旋轉雙眼球,先醒心、后醒眠。
飲食調理:春季飲食宜清淡,宜食綠葉蔬菜或黃色食物,如:豆制品、青菜、大白菜、芹菜、菠菜、韭菜等。早春:應多食蔥、生姜、蒜,少吃寒性食品。仲春:多吃甘美食物,如:大棗、蜂蜜、山藥等,少食酸類或油膩食品。晚春:多吃清淡、少食大辛大熱食品,如:羊肉、火鍋等。春季宜飲花茶。
防病須知:春季防甲肝、防肝病復發。冬春之際防流腦,春季防流感、防哮喘;春季防胃病、精神病復發;防腮腺炎、防水痘;早春防寇心病、面癱、肺炎、中風、鼻出血、病菌疹、風疹、麻疹、紅眼病、花粉過敏癥、風濕熱等。
經絡臟腑:根據中醫學春護肝、夏養心、秋潤肺、冬補腎,四季健脾胃的原則,春季以調理疏通肝經、膽經、脾經、胃經、心包經、三焦經為主;經絡分布于手臂內外正中線,腿部內外正中線及前內外側。
圣人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自然界的陽氣正是升發之機;此時人體也經過了秋冬季收藏的能量,應運著自然界的升發之氣。因此,春季養生應以疏通人體經絡、清理去年秋冬季臟腑內的成積;主要經絡手法:以刮、拔、拍并結合清湯排毒來達到肝膽的疏泄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