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火鍋,今人只知道四川火鍋,卻不知云南人才是最早吃火鍋的人。茶馬古道上,原始森林里,跑馬幫的人走累了,就地砍些木材,架成架子,生上火,擱一個大鍋,煮開水,扔一只羊腿,一個牛頭進去,咕咚咕咚地冒氣……
天色漸暗,一條長長的街道,大紅燈籠依次掛起,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人聲鼎沸,野菌王、野菌園、云座崢味、天山野菌樓……全部都是吃火鍋的。冬天來云南,只有這里才不會有人會用憐憫的口氣告訴你:“唉,你來錯季節了!” 朝菌午吃,午菌夕吃、固然味道最鮮美,但就火鍋而言,新鮮的菌子與冰鮮的菌子并無太大的差別。好一點的餐館里,鍋底通常有兩道湯混合,一是用土雞或筒子骨熬成的高湯,另一道是用菌粉調制的湯。夏天吃不完的野生菌曬干磨成粉,就成了菌粉。菌子則是20 多種隨你挑,從便宜的青頭菌、牛肝菌,到昂貴的松茸、羊肚菌都有。吃的時候通通放到鍋中煮透,由服務員把握時間和分配食物。為了迎合外地客人,一般的野生菌火鍋都會提供蘸水,有青辣椒的,也有煳辣椒的,也有用鹵腐的。這也是野生菌火鍋最遭云南人本地人詬病的地方,一蘸蘸水,菌子就只剩一個辣味,哪里還有本來的鮮味? 云南人自己吃火鍋,絕不會亂七八糟什么菌子都放。他們通常是煮一鍋雞湯,挑兩三種喜歡的菌,比如雞樅、青頭菌、牛肝菌,下一種,吃一種,雞樅放下去不到一分鐘就可以起鍋,但牛肝菌得燙久一點,至少5 分鐘,而且必須切片煮。火得是盆盆火,將菌子的香氣盡數吸入自己的肺腑,如果用冒大氣的火,菌子的味道和養分就都被蒸汽帶走了,太便宜老天爺。 趙光全是中國火鍋專委會副秘書長,以一手出神入化的火鍋吊湯技法聞名。從楚雄往大理的路上,閑極無聊,就向我傳授如何熬制一道完美的野生菌火鍋湯底。 “吃野生菌火鍋,最重要的是一鍋上好的湯底。”他說,“用菌粉調的湯底剛開始好吃,但一煮上東西,維生素分解,最后一層黑黑的渣滓浮在上面,湯就廢掉了。” “主湯底通常用老雞、老鴨或老鵝,最好是老鵝湯。云南農家有看家護院的鵝,養得太好,舍不得吃,老了以后送到農貿市場,就十幾塊錢1 公斤。一只鵝下來也就四五十塊錢。沒有條件的,超市凍庫里買淘汰的鵝也行。老鵝富含膠質,油脂也夠,再加上幾樣動物蛋白,如一兩豬皮(提膠原蛋白),一點火扇骨(提血紅蛋白、骨膠質),再加幾塊雞腳。” “煮的時候,兩個蔥頭一片姜(牙簽一插,最后扔掉),八九分鐘的大火之后,等湯吹得有點發白了,就改用小火熬,直到一雙筷子能把鵝肉插到底為止。此時,一鍋湯如牛奶一般,白白的,濃濃的,湯里已有很多營養成分。” “還要再煮一鍋蔬菜湯。蔬菜一般取四五種,白蘿卜、大白菜、生菜、花菜、江扁瓜(云南一種特殊的瓜類)均可,不僅顏色可愛,維生素也極豐富,然后一起放入涼水煮。水開以后,加一點植物油,以封閉葉綠素。這一鍋蔬菜湯是翠綠色的,這時絕不能放鹽,否則青菜的顏色一下就變老了。” “老鵝湯與蔬菜湯各自過濾之后,以3∶2 的比例調在一起,這道湯底就算完成了。這樣的老湯,什么中草藥,雞精味精都不要,只要起鍋的時候放點鹽就行(熬湯的過程中不能放鹽,鹽是分解蛋白和營養的,因此只能調味時再下)。無論什么菌子放下去,營養和香味都能溶進入,全是原汁原味。” “我最多的時候下過13 種菌子,以雞樅、松茸開始,以松露結尾。每種菌子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下一種菌子,湯底的味道就變一次,營養也不沖撞。這樣層層疊加,越煮越好吃,吃到最后,一共13 層菌的味道,你的嘴皮黏黏的,幾個小時后再舔舔嘴皮還是香的,鮮的。”“這就是我們與四川火鍋的區別,四川火鍋的鍋底是不能喝的,油多,太辣,太麻,都是營養上最忌諱的。但野生菌火鍋的湯底,你想喝多少喝多少,清熱解毒,可醒酒,可美容,可治便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