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中已盛名于世的名樅、品種生態----活甘清香![]() 肉桂:(早期肉桂列于諸名樅前、桂皮香) 蔣衡《茶歌》:“奇種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釅桂微辛,何當更續歌新譜,雨甲冰芽次第論”。歌詞注解:“名種之奇者,紅梅、素心蘭及木瓜肉桂。紅梅近已枯,素心蘭在天游……肉桂在慧苑,木瓜植彌陀大殿前……”。說明當時肉桂列于諸名樅前,品質評語“辛”,強烈刺激感的代意語,與現今肉桂的品質特征是相符合的。 肉桂品種為灌木性狀,枝條向上伸展而略披張,頗脆易折斷,著生角50—60度之間,枝葉頗密,葉子著生角60—70度,葉厚而脆,與大葉烏龍有某些近似之處,葉面光滑,色濃綠,葉緣向內翻成瓦筒形,葉尖鈍而有內缺,葉長大約為9.1×3.6厘米,呈長橢園形,葉脈細而不露,通常為七對,鋸齒淺較疏,約28對,萌芽力強,花多而小,結實率不高,由于枝條易脆斷,幼樹管理要特別細致。 肉桂的桂皮香明顯,佳者帶乳味,香氣久泡尤存,沖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齒頰留香;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鮮明,呈綠葉紅壤邊狀;條索勻整,緊結卷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部分葉背有青蛙皮狀小白點。 水仙:(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蘭花香) 水仙原產地在建陽水吉大湖,傳說清道光年間,蘇姓者發現于竹(祝)仙洞下,當地“祝、水同音”而得名。郭柏蒼《閩產錄異》亦提到:“甌寧縣六大湖,別有葉粗長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水仙茶具有天然花香,味濃郁醇厚,湯色濃艷清沏,特別移植武夷后,由于武夷自然環境條件優于原產地,使水仙高產優質的品種特性,得到了更好的發揮,成為武夷巖茶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水仙系半喬木性狀,樹勢高大,高者可達三米以上,枝干直立,質較脆,主干粗大者,直徑可達20厘米以上,老枝灰白色,新梢紅褐色,節間長,枝葉著生角50度,枝干著生角60度左右,葉最長在15厘米以上,最寬7—8厘米,一般為10×5厘米左右,葉面平滑,濃綠有油光,葉脈粗而不顯露,數8—12對,鋸齒較疏略深,約29—46對,葉尖不定型,有尖長也有園鈍,葉背綠色,葉底多茸毛而不順,葉柄扁寬,開花期早,花大面多,不易結實,是高產型品種。 成茶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暗沙綠,呈“蜻蜓頭,青蛙腿“狀;香氣濃郁,具蘭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厚軟黃亮,葉緣朱砂紅邊或紅點,即”三紅七青”。 大紅袍:(四大名樅中的魁首、蘭花香) 大紅袍是四大名樅中的魁首。武夷未開放前,來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頗多傳聞,以訛傳訛,越傳越神乎其事。摘略傳聞,供研究參考,辨別虛實。 1、為元時皇帝賞識,譽為貢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此說與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邊設置御茶園有關。當時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2、明代徐勃《茶考》說:“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所制龍團,并非散茶。茶樹為皇帝所賞識,派一穿紅袍官員看守,采茶時需脫下紅袍掛在樹上,才能攀登上去采茶,旁人觀之,以大紅袍名。 3、大約袍野生絕壁,人莫能登,人跡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空紅衣采之”。美國烏克斯著《茶葉大全》中猴子采茶圖,可能是指此,這與安徽名茶猴魁傳聞相近似。 4、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在削壁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制百病。 5、大紅袍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需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點燭,頂禮膜拜誦經,采后先獻佛前,神效極大,一碗飯中只放一葉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紅袍茶名,始于清朝,年代不久,屬四大名樅后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虛構的神話,皆是訛傳訛之誤。其實總觀所有武夷名樅,皆以地形、樹形、葉形、葉色、香型、滋葉、發芽期、年代等為依據命名的。據原天心寺僧云:“該樹以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比較可靠。對大紅袍之產地則所傳不一,蔣叔南《游記第一集》說:“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游亦十數兩耳”。現今九龍窠大紅袍,據林馥泉調查證實,該樹實為名樅“奇丹”,決非大紅袍,而真本究在何處,眾說紛云,一說在北斗峰;二說在火焰峰;三說在九龍窠(天游之說早已消失),而以九龍窠之說較多。作者隨葉嗚高、陳書省等調查名樅,看到三處茶樹,并采集過標本,感到特徵不同,十余年前又至各處,北斗、火焰之茶樹已衰敗,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沒,僅勉強各剪數穗扦插,僅各活一穗,九龍窠的活二穗,種于一穴,隨樹齡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處,由于地理環境和小氣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異,于相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又逐漸恢復其共性,尚待繼續觀察。 據林馥泉稱:“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巖腳下,樹根終年有水以巖壁涓涓而下,樹干滿生苔鮮,樹極衰老。樹高135厘米,主干八根,干粗者5.5厘米,普通1.5—2.5厘米,干色灰暗,樹形老態,枝條灣曲斜生,分枝頗盛,枝干著生角50—70度,枝葉著生角70度,節間距離較短,僅1—2厘米,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葉斷面呈闊口V字形,光滑發亮,近似水仙葉形,全葉呈長園形,幼葉呈紫紅色,葉脈細而不顯露,5—7對,鋸齒淺而稍顯露,20—25對,葉尖鈍,略下垂,葉長5.3厘米,幅2.8厘米,葉肉厚而脆,嫩葉生有短絨毛,花期遲……等。現在以誤傳誤,以假做真,將“奇丹”名為大紅袍。年長月久,遂有普遍公認之勢。擬分別繁殖及試制,以品質優劣辨其真偽,以正謬誤。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大紅袍具有武夷巖茶的典型特征是:“三節色”、“蛤蟆背”和“三紅七青”。 鐵羅漢:(武夷最早之名樅、桂花香) 武夷最早之名樅,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述“別有松際,色淺香淡。老君眉,葉長味郁。然多偽為鐵羅漢,墜柳茶,皆宋樹,又僅一株,年產少許”。是否是宋樹,無據可考,但成名較早可肯定的。建國前傳該樹三處都有,一說在慧苑巖內鬼洞內;一說在竹窠巖長窠內;一說在馬頭巖,前二說較普遍。在竹窠的,系在長窠西端最后一梯園之北角外面。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風化石剝落,以肥沃土質,石旁有澗水,終年流潤根部。品質不僅超越內鬼洞之樹,且具有特殊香味,勝過大紅袍。 兩處茶樹除葉色稍異,有相似之處,特別表現在葉形上,都是較狹長的柳葉形特點,與所稱宋樹之鐵羅漢、墜柳條之名靠近。葉長而大,平均為8.1×3.3厘米,葉色鮮綠有光,葉面平展,葉尖鈍,葉尖端灣曲略下,葉肉隆起略皺,脈粗顯露,側脈8對,鋸齒約28對,鈍略顯露,枝干直立性明顯,著生角40度左右,花期較遲。目前對鐵羅漢該名樅引穗繁育,生長育好。 氣濃郁清長,有鐵羅漢獨特香氣,桂花香真味,巖韻顯;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湯色濃艷,呈橙紅色;葉底肥軟,綠葉紅鑲邊。 白雞冠:(號稱巖茶之皇后、齒頰留香) 明代已相傳早于大紅袍,據記述:明代某知府下榻武夷,其子忽染惡疾,腹脹如牛,醫藥罔效,有一寺僧端一小杯茗,啜之極佳,遂將所余授醫子,問其名,則為白雞冠也,知府離山赴任,中途子病愈,及悟為茶之功,奏于帝,并商其僧索少許獻于帝,帝嘗之大悅,敕寺僧守株,年賜銀百兩,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進,逐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觀冠原產地,一說在武夷官止止庵白蛇洞口;二說在慧苑巖火焰峰下外鬼洞;近說在文公祠后亦有發現,但以慧苑的比較普遍公認。該樹葉色呈淡綠,特別幼葉淺綠而微黃,葉面開展,色素無光,春梢頂芽微灣,茸毫顯露以雞冠,恐此是其所以命名的主要特征,現亦已開始繁育。 干茶條索蜷曲,色澤米黃呈乳白,湯色橙黃明亮,入口齒頰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白雞冠最大的特點就品種特征就是葉白,清大才子袁枚認為武夷山頂上之茶“以沖開色白者為上”。 水金龜:(因勢得名、清香甘醇) 水金龜之名,傳聞于清末,與半天妖有相關類似,皆因此起公訴耗資千金而出名。該樹原產于牛欄坑杜葛寨峰下半巖上,原屬天心廟產,一日傾盆大雨,峰頂茶園邊岸崩塌,此茶被水沖至牛欄坑近坑底的半巖石凹處停住,后水流成溝于樹側流下,當時蘭谷巖主于該處設階沏筑石圍,雍土蓄之,為水金龜命名的淵源。于1919—1920年曾引起訴訟,雙方耗資千金,自此水金龜更聲名大振,列為四大名樅。 水金龜皮色灰白,枝條略有灣曲,枝干著生角達70度,枝葉著生角70—80度,葉長園形,質薄而脆,葉平展,翠綠色,有光澤,葉緣略起波伏,葉尖稍鈍,葉肉略隆起,主脈稍粗露、側脈細而都顯露,8—10對,鋸齒深而疏,21—29對不等,葉大7.2×2.8厘米,葉緣斜向上,該樹生長在約地見方的石座中,沙質壤土,旁有水溝流過,地頗濕潤,共三株從生一處,極衰老不堪,近加強培育。 成茶外形緊結,色澤墨綠帶潤,香氣清細幽遠,滋味甘醇濃厚,湯色金黃,葉底軟亮。有鐵觀音之甘醇 , 又有綠茶之清香,具鮮活、甘醇、清雅與芳香等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