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信 今天中午和一個家長做了一些交流,有感而發,寫下此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差不多,一個鼻子兩個耳朵,慢慢的大家開始有差別,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一般,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些差別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心中肯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天賦,學習動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學習環境等等。今天我只談一點,就是學習動力。 人為什么會有學習動力呢?歸根結底其實只有一條,就是需要成就感。好奇心強,表現欲強,競爭意識強的人,對成就感的需求更足一些,這幾類人的學習動力相對也足一些。如果自己家有一個學習動力很足的孩子,那么這樣的家長是幸福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基本不需要怎么督促,他們自己就會努力學習,家長特別省心。但是目前的現狀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怎么辦呢?我們老師閃亮登場! 中國古代傳統教育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認為老師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現在看來,這個觀念只說出了對老師的最低要求,我們認為,現代教育對老師的要求已經提高了,老師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傳播者,更重要的應該是“喚醒,激發,鼓舞”(這是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對教育藝術的精辟見解,我個人非常認可)。 各位可以想想,是否曾經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學科?是否也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而對一門學科有排斥?在學校是這樣,在我們培訓機構也是這樣,功底最好,解題能力最強的,不一定是最受歡迎的老師,最受歡迎的一定是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往往很多時候不自覺的就能感染到學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老師除了教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喚醒學員的學習動力。 問題是,如果學校的老師做不到這一點怎么辦?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出馬了。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的時間遠大于學校老師,所以父母起到的作用絕對不容忽視。現在不參與孩子教育的家長肯定是少數,家長們犯的錯誤并不是不管孩子的學習,而是不知道怎么參與,或者參與熱情太高。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有不會做的題目就著急,恨不得馬上就幫孩子做出來,我覺得這樣是不可取的。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只是想在孩子們面前表現自己的實力,讓孩子產生崇拜感,這不是正好反過來了么?本來應該是孩子收獲成就感的時候,家長們卻搶走了這些成就感,這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其實是一種打擊。 畢竟很多家長并非教育出身,學過的很多知識也已經相當久遠了,有時候往往講不清楚,反而起到了誤導的作用,我尤其反對家長直接把解題過程一股腦全部扔給孩子,除了幫孩子完成了作業之外,毫無意義。 那么家長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覺得如果是孩子遇到了不會做的題,不要去打斷孩子的思路,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不能讓他們產生依賴感。如果實在不會,也應該是引導式的給出一些思路,而不是幫孩子全都做出來。比如學生問我一道題,我會先問他,最近學校在學什么?你們老師怎么講的?這其實都是在幫孩子回憶學過的知識,加深印象。然后我會給個大概的思路,提醒一下這道題會考察什么知識點,什么技巧,剩下的交給學生自己處理。如果還不行,我會給他講一遍,但是我會強迫自己講得很快,最多在關鍵點的時候提問:“你明白我的意思么?”然后由學生自己完善解題過程,他實際上是在自己捋一遍解題思路。那種講一步,讓學生寫一步的教法,我覺得對學生的幫助極其有限。家長們不妨也試一試這樣的引導方式。甚至有時候可以和孩子比賽,提完思路之后大家一起做,看看誰先做出來,有的時候要故意讓著孩子,你要明白,這個時候不是表現自己的時候,而是讓孩子表現的時候。孩子先做出來之后,還可以讓孩子給自己講一遍,最后來一個恍然大悟的表情,加上一句:“寶貝,你真聰明!”你想想,孩子是多么有成就感啊!他一定還想給你講題,那必須得好好學習,學習動力也就來了,而且還融洽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這個方法比較適用于程度一般,自信心不足的學員家長,如果是學習自信心爆棚的學員,家長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總之,家長如何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這是個技術活,不過原則一定是要讓孩子收獲成就感,要讓孩子表現,輔助以一定的鼓勵手段,效果就會顯現。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如果家長們有更好的心得,可以跟帖,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