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就像一場長跑。 在學習這場長跑的過程中,孩子們要想取得勝利,必須要有充足且持續的學習動力。可是,總會有一些學生跑著跑著就慢慢喪失了斗志和動力。 是誰“殺死”了孩子的學習動力呢? 1.缺乏合理的學習目標 我國先哲朱熹有這樣一句名言:“百學須先立志”,意思是無論做什么學問,都需要先立下遠大志向。 學習也不例外。要想學習好,也需要有志向、有目標。 很多學校都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規劃自己的人生志向。作為老師,我也經常給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可遺憾的是,總有一些孩子經不起學習與生活的錘煉而越來越迷茫。緊張的作息時間、激烈的競爭壓力往往會使這些孩子逐漸喪失最初的斗志和雄心,逐漸缺乏明確而合理的學習目標。 學生一旦處于這種境地,ta很可能就越來越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而學、該怎么學、該學成什么樣了,也越來越缺乏該有的競爭意識和進取意識了。 對于學生因喪失斗志、缺乏目標而出現的這一系列狀況,如果老師或家長不及時干預和有效引導的話,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有可能會慢慢被消耗殆盡,學習狀況只會越來越糟糕。 2.缺乏老師關注和認可 學生往往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重視。 這是正常的,所有人都有被別人關注和認可的需求。 正因為在內心深處有被老師關注和認可的渴望,所以,當一個孩子的付出與進步被得到老師的認可或贊賞時,ta可能就會更加自信,進而也會爆發出更強的學習動力而學得越來越帶勁。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感覺老師不關注自己,或對自己關注很少,或者自己的付出與進步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或肯定,ta可能就會感到失望、失落。而一旦這種失落感長期存在,ta在學習上就有可能一步一步開始走下坡路。 面對孩子們普遍希望得到老師關注的情況,作為老師而言,公平公正地關注每一位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另外,老師要能及時發現學生的付出與進步,在可以表揚時要毫不吝嗇地對孩子加以表揚。 當然,現在很多學校往往班容量都很大,老師往往很難完全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這個時候其實也需要孩子自身轉變觀念和認識,真正優秀的孩子應該明白,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自己也該為了夢想而堅持、努力! 3.缺乏家長引導或監督 教育不只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長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跟老師一樣對孩子的學習、行為進行監督、引導、鼓勵或激勵。 有的家長這方面做得很不好。 有的家長把孩子學習和教育的事兒幾乎全都交給老師,他們要么把老師當教神,要么把老師當保姆,自己對孩子的很多情況反而都不清楚。 孩子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家長不知道; 孩子是否有抽煙、酗酒、癡迷網絡等不良習慣,家長不知道; 孩子有沒有合理的目標,家長還是不知道; …… 一旦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或生活關注不夠,一些自覺性差、自制力差、玩性大的孩子就可能會違背家長和老師的意愿與要求,將學習視為副業而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4.缺乏學習成就感 學習需要成就感。 沒有成就感的學習,很難讓人有動力持續戰斗。 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作業正確率的提高、知識難點的攻克、考試成績的進步都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 學習的成就感多了,往往就會學得越來越有勁。 作為老師,應該要重視培養和呵護孩子們的學習成就感。 5.經受不住外界誘惑,玩物喪志 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 誘惑面前,有的學生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玩物喪志。 比如,那些過度沉迷于手機的學生,他們有的晚上回家后玩手機到深夜,有的周末整天沉浸在手機里而完全不寫家庭作業,有的索性把手機帶到教室或者宿舍,利用上課、自習或就寢的時間悄悄過把癮。這些孩子沉迷于手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沉迷于王者榮耀或吃雞之類的游戲,有的是沉迷于電子小說,還有的是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手機上的色情文章或視頻。 能讓一個孩子迷失自我、喪失斗志的遠不止手機。閑書、電玩、早戀等等,任何一件小事,只要孩子過于沉迷其中,都有可能會分散ta的學習精力、“殺死”ta的學習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