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赤石脂禹余糧湯(第六十四方)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糧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 這一條,很有意思,記錄了一個人傷寒的治療過程。這個人也很倒霉,遇到了我這樣一個二把刀。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傷寒,服湯藥沒錯,但是喝完拉肚子,估計喝的不是傷寒方子,也許是看見高熱,用了大量清熱藥,結果導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這是第一次用藥,就是喝錯藥,導致病變。 服瀉心湯已=====這肯定是三個瀉心湯的后面兩個,這次應該用對了。這里“已”字很關鍵。胡老說是病好了,我看有點牽強。如果病好了,這個醫生估計不會再給用藥了,病家也不會再喝藥了,沒事了還喝藥,也就不會有后面的結果了。曹穎甫說,應該是“痞”好了,因為后面沒有說“治痞”。但是,也說不通,如果下利,也不該用下法。此處用下法,估計還是有“痞”,醫生以為有了什么東西。所以,我理解,這里的“已”,是“已然”的意思,不是病好了,或者一部分好了。這是第二次用藥。 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復”,又的意思,從這里似乎看出,第一次的“湯藥”應該是“下劑”,這里的“他藥”據說是那個時候流行的巴豆、甘遂一類丸藥制劑。結果是:利不止。這里沒說是“痞硬”如何。估計“痞硬”沒有了。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吃草藥。比如治療“痞”,用瀉心湯,如果用錯了,也許“痞”會好,但是出現了別的癥狀。就像傷寒,應該用麻黃湯,結果用了桂枝湯,那么麻黃湯證或許就沒有了。二是頻換方。現在的中醫也犯這樣的毛病,老是換方子,但是沒有把握住火候。應該是在證發生了“質”的變化之后考慮換方,也就是質沒有發生變化,只是量的變化的時候一般不需要換方。所以山西名醫劉紹武看病,提出定療程,自己心中有數,告訴患者,你要吃多長時間的藥,中間會有什么變化。這是第三次用藥,也許是剛剛喝了一劑瀉心湯,看見還有痞證,就貿然用了下法。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醫生一看,這拉肚子不行,就用了理中劑,結果:利益甚,更加嚴重了。我看到不是說,喝了理中劑,加重的結果,二是病程延長,自然加重。 理中者,理中焦=====這一句話,實際是理中大法,理中劑是治療中焦虛寒下利之劑,為我們明確了中焦虛寒治法。就是現在說的脾胃虛寒,或者太陰病。 此利在下焦====這里確了病位,下焦,應該側重于腸道。 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吃了赤石脂禹余糧湯,還是不行,這時候利小便,是說水谷不別,水分從腸間而走,應該伴有小便不利。這里又點出了治利之法====利小便。 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氣味甘、平,無毒。主黃膽,泄痢,腸膿血,陰濁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太一禹余糧(禹余糧,一名白余糧。味甘,寒,無毒。 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這兩個藥,都是固澀藥,而且都是礦石藥,所以用量很大,少了沒用。 綜合起來看,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的就是腸子滑脫,沒有固澀作用。人體的腸子,上面有一層油膜,既保護腸子表面,也會吸收營養物質和水分。如果上面都給拉掉了,就成了一個水管子,通過赤石脂禹余糧來固澀一些,增加一下粘度和阻力,不讓有形之物都稀里嘩啦的下去,逐步恢復身體自身機能。所以,從這點看,這個方子是一個應急的方子。 這一條,雖然很簡短,像是敘述一個故事,但是揭示的道理很深刻,總結起來就是,“一條講了治利四法”。 一是心下痞硬之下利====瀉心湯。 二是中焦虛寒之下利====理中劑。 三是下焦滑脫之下利====赤石脂禹余糧湯。 四是水谷不別之下利=====利小便(五苓散、真武湯)。 所謂: 下利原因有很多,上中下焦和前后(水谷不別) 上焦瀉心中理中,下焦赤禹利小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