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談王羲之十七帖(高文龍,附:我說臨摹)

     鴻墨軒3dec 2012-06-17

    談王羲之十七帖


    (高文龍,附:我說臨摹)  

    先說十七帖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jiān)裝褙。”又云:“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今所見十七帖,以館本為依據(jù),則134行,1160字,少量行楷,其余皆為草書。大致為29帖。主要內容是王羲之寫給他的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信函。其中也有少數(shù)不是寫給周撫的,從內容確切可知有寫給郗愔的。淳化閣帖卷八中有“周益州送邛竹杖帖”,這一帖和十七帖的這些信函本應為一組,十七帖中卻沒有收。

    這組信函中,有一帖為“七十帖”,其中言及“吾年垂耳順”。羲之卒于59歲,耳順為60之年。則此帖或即王羲之卒前所書,時間內容可靠,彌足珍貴。其它各帖所書時間亦應相去不遠,可知這是王羲之的“暮年之書”。

    十七帖版本很多,無論從文字內容還是藝術水準上看,都有很大出入。大致說來,可分為“館本”(即敕字本),唐賀知章臨本以及“陜本”,“河南本”,或稱“中州本”,“關中不全本”系統(tǒng)。還有“修內司本”,也應屬于河南本系統(tǒng)。另就帶有敕字的館本說,有僧權二字字全本與不全本之分,還有所謂缺十七行本。此外,十七帖為唐石刻的說法究竟可靠與否以及帖后之敕字究竟是否從唐太宗的“鹡鸰頌”上移來,諸如此類問題我們在此不做深究。前述這三個系統(tǒng)中,以館本為優(yōu)。今天已經出版的大致有上海圖書館藏本亦稱吳寬本。河南開封博物館藏本亦稱馮銓快雪堂本。文徵明朱釋本,姜西溟藏本,日本三井氏聽冰閣藏本及缺十七行本。唐賀知章臨本系統(tǒng)則見于淳化閣帖和大觀帖,總計收入十五帖,因臨本與原作相去較遠,再加以刻工優(yōu)劣及版本不同等因素,遠不如館本好。有學者稱龍保,服食等個別帖與館本相差無幾,甚或過之,余謂大不然也。據(jù)下面版本看,與館本相差,正不可以道里計。

    其它零散摹本如遠宦,游目二帖,更為珍貴。遠宦帖現(xiàn)藏于臺灣。游目帖一般認為是唐摹本,已毀于二戰(zhàn)日本廣島之原子彈。2007年文物出版社與日本二玄社合作,進行游目帖的復原工作。現(xiàn)已成功再現(xiàn)游目帖的原貌。遠宦帖似有靈光護佑,熠熠生輝。游目帖則顯得呆板,程式化,非惟不能傳神右軍,且難及唐人筆致。參考未嘗不可,如若臨習,尚不如館本之刻帖。

    書圣王羲之,直至今天,竟一個字的真跡也沒有流傳下來,欲識右軍真面,不得不去鈎摹本或刻帖中去尋訪,不由人生發(fā)亦真亦幻,撲朔迷離之感。鈎摹本中,姨母,初月,寒切,喪亂諸帖,世稱下真跡一等,惜乎數(shù)量太少。淳化閣帖,大觀帖,倒是“不少”,然其良莠雜陳,真?zhèn)文妗?/font>

    在石刻本(或曰刻帖)中,若言草書,傳真程度高,距王書真面近,內容翔實確鑿,真?zhèn)谓^無爭議,字數(shù)逾千的作品,只有十七帖。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之“右軍書記”一文,共收王書三千余紙,465帖,而獨將此帖冠諸卷首。而蘭亭序,卻排在300帖之后,未置一詞。在唐人心目中,孰輕孰重,早已經衡量過了。王羲之草書,一改章草體式,創(chuàng)為流美便捷的今草。筆跡往來之間,仍有章草用筆的痕跡存在。十七帖,就較為真實地傳達了這一點。僅從書法體式看,也是真真切切的羲之暮年之書。

    要說這十七帖有多好,可以說,在羲之所有的刻本草書中,獨一無二,未有其匹。我臨過閣帖,也臨過十七帖,唉!什么感覺呢?這么說吧,臨過十七帖后,閣帖中的許多帖,不是不想臨了,簡直是不想再看了。你說這十七帖的魅力如何?真是風情萬種。十七帖是今天流傳下來的書圣王羲之全部草書中的一朵奇葩,一朵枝葉蒼翠,花瓣嬌美,光彩奪目,鮮艷無比的大紅花!

    所以我說,戴花要戴大紅花,學草就學十七帖。

                                                                         

    再說怎么學        

          

    十七帖就擺在你面前,怎么去學呢?

    有人說,我還沒有楷書基礎,怎么去學草書?有人說,我的行書還很不像樣,如何能去學草書?有人說,顛張狂素才是我最崇拜的,羲之草書,未能淋漓盡致......還有人說,我已經臨過很多遍了,就是不像,怎么辦?還有人說,我已經臨的很不錯了,還需在哪里提高?所有這些問題,都會找到答案,且聽我慢慢道來。

         

    先要“識草”

           

     以上幾個問題,還不是最重要的,學草書最重要的一步,是先要“識草”。這“識草”有兩個含義,一是對絕大多數(shù)學書者而言,認識草書,再重要不過。在網上,我所見將草書寫錯的人太多太多,有些甚至是已經小有名氣的人,豈不貽笑大方。對初學者而言,不認識草書,如何下筆?“識草”的另一個含義是認識草書體式,如章草,今草,狂草之類。要大體知道他們之間的演變關系。高二適有這樣兩句詩:“懷素狂僧何足道,千年書家不識草”。這里的不識草,就是在這個概念上使用的。

    那么,我們非要完成這個功課才能下筆嗎?回答是,能認識草書,就可下筆,這第二個含義的識草,可慢慢補習,但不能不做,也不能忽視。

          

    沒學過楷書,也可以學草書

     

    你沒有楷書基礎,照樣可以寫草書,方法是兩種書體同時進行。你不要幻想著等到什么時候楷書寫好了,行草書就會水到渠成了,那是不可能的。有了楷書基礎當然好,沒有楷書基礎你就同時學,誰曰不可?可能是宋人說的話吧,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跑的意思),不能站立如何能行走?不能行走如何能跑?這個比喻的合理性只在學書法要一步一步來,莫著急。

    說來真是這樣,只要是學書法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楷書學起,不敢貿然去寫行草書,怕“壞事”。我自己就吃過這個虧,所以現(xiàn)在說出來,免得更多人還走這個彎路。當然也有人動過心思,提出要從隸書學起,并說出很多理由,其實,都不是問題的核心。大家想想看,若說學書法先學那種書體好?我的回答是,當然楷書最好。為什么?那是因為楷書實用。若想成為一個書家,只要方法得當,從哪種書體入手都沒關系,如果一定要排出個順序,我說,那么就按照文字的發(fā)展過程來排序吧。咱們先學甲骨,其次金文,籀書,小篆之類。代表性的書體不必說,過渡時期的書體更要學,按照這樣順序學,效果無疑最好。方法是對頭了,問題是,實用嗎?誰能生活在世外桃源?誰能除了寫字別的什么也不做?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時間?由這些因素決定,還是學楷書最經濟,最劃算啊。

    要說因為沒學過楷書,行草書就不敢下筆了,那是錯的。

     

    草書難點在古雅

     

    學草書的難點在哪里?難點在古雅。什么龍飛鳳舞了,什么酣暢淋漓了,都是外在的東西,不是草書的本質方面。羲之創(chuàng)今草,比起以前的章草,就是酣暢淋漓。顛張狂素比起羲之來,酣暢淋漓雖過之,但在實用性上,在古雅的意義上,他們又失去很多。對羲之及其以后的草書,所有的糾紛,都是在這個概念上產生的。

    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書貴瘦硬方通神”。這句話,后世未能普遍認可。不過杜甫還說過:“草書不古空雄壯”。這句話,實在道出了草書生命的核心意義。試想,草書沒有了古雅,還能剩下什么?除了能剩下?lián)]筆者的膽子,什么都剩不下。

    如何古雅呢?古雅的話題很大,我們一步一步來,你按照我說的做了,就可能“古雅”,你不按照我說的做,肯定“古雅”不了。

    古雅的第一步,是正確書寫。有人想,照著字帖寫就是了唄。問題可沒這么簡單。唐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什么意思呢?簡單說,就是草書的下筆,或者說下筆及行筆的位置如果錯了,或者說筆鋒運行的“軌跡”錯了,便“不能成字”。寫草書,每下一筆,一定要準確,因為,搞錯一點點,有時不是字寫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還是不是這個字的問題。寫楷書,點畫好不好,對不對,產生的問題還不至于這樣嚴重。草書的核心是省減筆畫,省減是有規(guī)律的。草書由“解散隸體粗書之”而來,粗書之的隸體,便有章草在內,草書的省減筆畫自當以章草為根據(jù)。如以后世人們對漢字的理解,省減點畫,哪里還是傳統(tǒng)意義的草書?在網上,我看到有的網友高聲說道:草書由楷書演化而來。而且還振振有詞。其實,這是常識性的問題,正因為草書不是由楷書演化而來,我們才有了上文的所有說法-----楷書草書可以同時練習啦,不能期望寫好楷書行草書便水到渠成啦,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啦等等。

     

    勿貪多,要求精

     

    草書的字也認識了,點畫的來龍去脈也看清楚了,那么,就下筆寫吧。開始時,不要過多考慮用筆的質量,但要把字形寫準。有很多字,很多筆,看似一筆下來,其實是兩筆或三筆寫成的,不可不察。還有的用筆,看不清是一筆還是兩筆,那好,我告訴你,既然看不清,那就寧可寫為兩筆,而不寫成一筆。這是學草書的“訣竅”,今天我把它說出來。哪位朋友試一試,保證你的草書提高一大步。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寫草書,要一個字一個字去學,要一筆一筆的去學。開始時,不要在字數(shù)上貪多,而要求精,哪怕就是寫篇首的這“十七”兩個字,也要看準下筆的位置,筆鋒運行的“軌跡”。須知,正是這極其細微的地方,才是書圣和其他書家的區(qū)別所在,才是書圣和我們的區(qū)別所在。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

    每天學幾個字,一個月學一百個字,一年學上一千字,再舉一反三,對草書的寫法你就可以熟練掌握了。到了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僅用筆比先前流暢多了,字形的把握也準確多了。不過,你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而是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看一看在用筆上哪里還沒有能達到原帖的標準?為什么?。在對字形的把握上,哪里還有問題?為什么?用筆決定著結構,用筆上的任何問題,都會影響到結構,使之發(fā)生偏差。(在草書的概念上,我們可以不說結構,只說字形,或者換成“使轉”這個概念。)為了把事情談清楚,我們把用筆單獨拿出來談一談。

     

    關于筆法,基本要點肯定有,不過就是那么一點點,

    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說多了,反而出毛病

     

    說起筆法,令人五味雜陳。從古到今,關于書法,說得最多的話題,差不多就是這筆法。從韋誕盜鐘繇墓再到獻之夢有神授的故事,筆法早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直至今天,條分縷析講筆法者有之,硁硁不知疲倦鉆研者有之,心得獨獲期與人共享者有之,高聲吆喝者有之,直接叫賣者亦有之。書法之中的筆法,和人們講話中所包含的語法道理是一樣的,只要你按照大家都遵守的規(guī)律去說話,就肯定合乎語法,別人就能明白你講話的意思。反之,你要是另搞一套,你講的話,別人就不會明白,你自己認為再高明也沒用。書法同理,大家怎么拿筆,怎么寫字,你也怎么拿筆,怎么寫字,下筆不違背筆順,不別出心裁,就能合乎筆法,就有可能成為好的書法。反之,下筆結字,故弄玄虛,自以為是,脫離大眾的書寫規(guī)律,脫離傳統(tǒng)的書寫規(guī)律,就不能成為書法。語法,是大眾使用語言規(guī)律的概括與總結, 書法,是大眾書寫活動規(guī)律的概括與總結。由此也可說明,真正的書法,好的書法,以及真正的筆法,有價值的筆法,距離書寫大眾并不遙遠,也不難理解。只有那些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筆法,才會讓人頭疼,看后聽后如墜五里霧中。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勸學習書法的朋友干脆遠離它,免得勞神。拿起筆寫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千萬不要節(jié)外生枝,自討苦吃。這里只有熟練與否的問題,有各人不同的書寫習慣問題,有認識與理解的修養(yǎng)素質問題。有人教你筆法,就如同有人教你說話與走路。基本要點肯定有,不過就是那么一點點,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說多了,反而出毛病。不過,關于筆法的原理,以及與之相關的書體演變的規(guī)律,我們可要知道一些,如果完全不知道,就會產生障礙。

    關于筆法的論著,漢蔡邕的“九勢”一篇,不能不看,不能不理解。其中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的論斷,實在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書法如果從甲骨文時代算起,那么朱書所書的甲骨文字,就是使用中鋒寫就的。金文自不必說,到了小篆時期當然還是這樣,且不說隸書時期筆法更為豐富,然而,中鋒用筆,仍是主流,仍是核心。蔡邕在那句話中用了一個“常”字,便沒有把話說得絕對,這是蔡邕的高妙之處,也說明蔡邕能夠客觀看待用筆這個問題。和書體與書寫工具相關聯(lián),和時代審美特征相吻合,加以書寫習慣的個體差異,所有這些,就是用筆,或曰筆法的全部內容。任何人的任何說法,都能沿著這個思路找到依據(jù)。

         

    時代造就王羲之

         

    書法發(fā)展到王羲之時代,與其說筆法最為豐富,莫不如說是書體最為豐富。從隸體即將走下歷史舞臺,到新興書體尚未完全定型,書體與“筆法”得到了空前的自由。這一時期,也是社會思想意識最為曠達的時代。從獨尊儒術的動搖到黃老之學及佛家的盛行成就了士族階層獨特的行為意識-------魏晉風度。就各種書體說,今草,行書,楷書,就是在王羲之的筆下確立的。而這一時期,隸書及章草,仍有其使用空間。王羲之的尺牘中,若章草,今草,行書,楷書,常常出現(xiàn)在一件尺牘之中,所謂筆法,也就因書體的不同自然有所不同了。我們可以看一下,在王羲之書法中,僅僅他名字的寫法?恐怕就有幾十種體式。其它常見的一些字,如“知”“慰”“想”“足下”“頓首”......寫法亦是千變萬化,不主故常。

    歷來,說到學習書法,人人都說是學二王,但都不得其門而入,所謂“雷同姑妄說宗王”。事實也是,王羲之而后,善書者只能得王羲之的某一個方面,或某種書體的體式上,或某種用筆的精神上。而要做到如何接近,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王羲之的用筆,神龍變化,不可端倪。相對于模仿追蹤其他書家,情形則完全不同。尤其是宋以下書帖,善模仿者常常可以亂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這些書體,比較容易掌握其結字行筆的規(guī)律。

          

    丟掉幻想,解除顧慮,踏踏實實,高高興興,一筆一筆去寫十七帖

     

    我聽過有人說,一看到今天的書壇清一色的二王書法,就令人生厭!其實,今天的書壇哪里有二王?哪怕有個二王的影子也好啊。說這話的人,是完全不知道王羲之的真正概念。

    還有人說,學十七帖的刻本,如能參考王字的鉤摹本,或孫過庭的書譜,才能有成效。就好像只要參考了墨跡本,問題就解決了一樣。王羲之的墨跡本,鉤摹本已經擺在那一千多年了,誰不想學,學的人難道還少嗎?又有誰學到了什么?所以說,問題并不在這里。以刻帖為范本,也絕不至于誤導了你。今天說參考墨跡本,鉤摹本的人,有很多人還沒有領會這兩種本子對于學書者的真實含義。如果你要懷疑我的說法,那么,你就看一看,說這些話的人,他的筆下有沒有一絲一毫王羲之鉤摹本的影子?但他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呢?兩個原因,一是這話聽起來沒錯,二是人云亦云。自己能否做到,這王字到底應該怎樣去學,恐怕沒怎么想過,或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應該堅持一種科學的方法,老實的態(tài)度,認真的精神,說學王羲之,就要刨根問底,追本溯源,把問題弄清楚。

    正是基于這點考慮,我才讓初學者先不要在所謂用筆上花費無謂的時間與精力,只管踏踏實實地一筆一筆地去寫十七帖,所謂“寫”就是了,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太漫長太漫長的過程。學草書,是一個人書寫技能修養(yǎng)素質的綜合運用,只要你不急于求成,只要你同時還在學習著楷書或其他的什么書體,只要你的修養(yǎng)水準還在不斷提升,經過慢慢的涵養(yǎng),終有出成就的一天。而學習方法得當與否,一可以決定進步速度,二可以升華書寫的境界。

    還有人說,楷書筆法不是最豐富嗎?難道不是要以楷書筆法為基礎才能學好行草書嗎?我說,楷書筆法最豐富這句話說對了,后面的一句話,就有問題。首先,楷書以前所有書體的筆法,應該是楷書筆法的源頭,我們只有在源頭上掌握其規(guī)律性的東西,才能更深入理解并掌握楷書筆法。其次,行草書筆法與楷書筆法之間只有相互作用的關系,而沒有誰制約誰的關系,兩者更不能替代。所謂等到把楷書筆法掌握了,行草書的筆法自然就寫好了,這只是幻想。所謂不會寫楷書,就來學草書,能不能學到邪路上去,這更是多余的顧慮。正確的方法是兩方面都要學,不可偏廢,才能相互闡發(fā),各得攸宜。如果偏廢一方,其結果是哪方面也不會學好。

    你就丟掉幻想,解除顧慮,踏踏實實,高高興興,一筆一筆地去寫十七帖吧。

     

    條條好羅列,意思難說盡

     

    學習十七帖,概括起來,大約有這么一些問題需要考慮:

    1,慢慢地,一筆一筆地,像寫楷書一樣去寫。

    2,草書下筆,不能含糊,更不能出錯,否則,“不能成字”。

    3,待到相對熟練之后,可以提高一下速度,但是,無論如何,王羲之的今草,也不會像顛張狂素那樣的書寫速度,這是要明了的。快與慢之外,更要注意節(jié)奏,沒有節(jié)奏,也就沒有了筆勢。

    4,有章草及隸書的基礎很必要。

    5,用筆上,先不要考慮中鋒與側鋒的區(qū)別之類,因為,我們每個人,熟練使用毛筆之后,寫出來的點畫,基本都是中鋒寫就的。這是由毛筆的特性決定的。從一開始的不能筆筆中鋒,到完全熟練的基本筆筆中鋒,然后再到模擬王羲之的中鋒側鋒的交互運用,大體就是這樣的過程。

    6,學習王羲之那樣的中鋒側鋒自由變換的用筆,如果你感覺已經很熟練了,那么應該亦步亦趨按照墨跡本來臨寫一下了。不過,可能很遺憾,只有這時你才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是這么簡單!原來,這哪里是看一看,寫一寫的問題?王羲之的用筆效果,實在難以模仿!

    7,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學呢?回答是,我們不能總在技法上兜圈子了!因為,學習王羲之,歸根結底,不是技法問題。你如果總是沿著技法去追尋,好比緣木求魚。技法而外,當然就是認識,對王羲之的認識,對東晉時代的認識,對書法史的認識,對文字發(fā)展嬗變的認識。總之,王羲之書法形成的一切背景,對今天的我們而言,都要予以彌補,誰彌補得多,誰就能更接近王羲之。 如果我們的筆下,有地道的漢隸用筆習慣在起作用,如果我們的筆下,還深受簡牘書法用筆結字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筆下,稍不留神就寫出了章草的體式,此外,我們也有“曠達”的思想意識,深厚的人文底蘊,足夠的貴族風流,那么,再現(xiàn)王羲之,應該是不在話下的。

    8,有人認識高一些,手卻低一些,有人手高一些,認識又相對低一些。當然,還有的人是無論認識還是技法功力,都很欠缺。學習書法,要知己知彼,所謂“己”,當然就是自己,自己所下的功夫有多少?自己對書法的認識又怎樣?都需要在哪里彌補?如何去彌補?所“彼”,具體到你所學的碑帖,你所學的書法家,廣義而言到對書法知識的掌握,都應該相對清楚,懵懵懂懂是不會出什么成績的。

    9,書法之中的用筆,概念紛繁,良莠雜陳。初始階段要說到用筆,提高階段還是要說到用筆。用筆,是技法與認識連接的樞紐。認識上去了,用筆才能豐富。用筆境界的高下完全在這里表現(xiàn)出來。然而,這又是很抽象的,試想,用筆能夠表現(xiàn)“認識”,實在“玄之又玄”,可是,我要說,這就是書法的“眾妙之門”。

    10,從學習的意義上說,要學會辨別用筆的區(qū)別。何種用筆是健康的?何種用筆是病態(tài)的?這些一定要清楚。如果,我在這里,僅憑語言便能把書法之中用筆的正確與否境界高下準確地表述出來,聽者心領神會,所謂“一點就破”,然后照本宣科,問題迎刃而解,那么,書法將不再是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國粹。換言之,這只是幻想啊。請記住,功課要自己來做,甘苦要自己來嘗。

    條條好羅列,意思難說盡,尤其是用筆問題,語言尤難表述,也恰恰是今天書壇普遍存在的問題,恰恰是絕大部分學書者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我還是要嘗試著說一說,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用筆雅言

     

    關于草書用筆,我要使用這樣一些概念,為使網友更清楚,我把它們羅列一下,再稍作說明:

    用筆不熟練------指初學者及“不常摸筆的人”而言。

    用筆熟練------起碼要有認真學習書法幾年甚至十幾年并且能夠大量書寫的經歷,然而熟練并不意味正確,更不代表境界。

    敗筆------在一個字或一篇字之中,較明顯的或生疏或纖弱的不和諧的用筆。

    俗筆------往往貌似熟練,極其平庸淺薄,也是用筆纖弱的一種表現(xiàn)。

    用筆纖弱------一是指不熟練的用筆,二是指有不良習氣的用筆,如粗俗,輕薄之類。還有,從相對的概念說,后代用筆總比前代用筆纖弱。

    用筆古雅------古雅是一種高境界,主要是指質直渾厚的用筆,多以唐代以前的用筆特征作為衡量標準。

    書法表現(xiàn),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明顯的規(guī)律可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用筆習慣,雖然各不相同,確有境界高下之別,“難易”之分。有些人好用“法”來詮釋它,以為不用這個“法”字,就不能顯示出玩賞者的高明與學問,書法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其實,哪里是這樣?我不是反對把它叫做“法”,只是想告訴大家,千萬別死心眼兒,把這個“法”看得太神秘。君不見,有人不是就像說囈語一樣來說“法”嗎,結果是苦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時代的特征大致有哪些呢?我不想詳細按時代順序來解析,大致說來,就是前人厚重,后人纖巧。這個分界線,大約以初唐來劃分較為合適。你能明白這點,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你能接受這個觀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厚重者,往往不討人喜歡,纖巧者,常常搔首弄姿,讓你不由得要多看她兩眼。孰知一來二去,就有了麻煩。

    學習書法,如果不取法乎上,而是從元明入手,很容易造成下筆輕浮,結字單薄的弊病,這就是我所說的麻煩。一般而言,越是時代離我們較近的書家書作,越容易被人所喜歡,原因之一就是它“漂亮”。但是,在書法的美學概念上,漂亮不等同于境界,這是兩個概念。就是在生活中,漂亮本身也不一定能代表什么價值,相反,它往往隱含著一些莫名的意味。這是我們的生活經驗。

    就臨習各種書體而言,草書總是難度大些,因為草書書寫的速度比其它書體要快些。草書用筆,也應該是其他各種書體用筆的綜合運用。所以要求用筆必須熟練。說起用筆熟練,真不知從何說起。剛剛拿起毛筆的人,肯定還不熟練,這是沒錯的。問題是,已經拿了幾年毛筆,而且也正兒八經的練習了幾年書法,他的書法分明得到了很多人的夸獎,他自己也以為小有成績了,諸如此類的情形之下,你說,有沒有達到用筆熟練的標準呢?我告訴你,以寫草書的用筆熟練的標準來要求,恐怕仍是不夠。不要說這種情形,很多“著名書法家”,其用筆也未必達到了熟練的標準。

    草書用筆熟練的標準是:楷行草三種書體要能夠融會貫通,最好對篆隸書體也能把握它的用筆規(guī)律,參透其中變化。單一學習草書一種書體,是不可能學好草書的。另外,對各種用筆效果,要有極其敏銳的感知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要知道什么是敗筆?什么是纖弱的用筆?亦即不健康的用筆,什么是正確的用筆?在此,品鑒與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你的認識高了,眼光自然就高了,追求自然就高了。認識上不去,談何品鑒?談何追求?。

    打個比方,有人下筆,明顯生疏,或者稍稍“熟練”,卻又滿紙俗氣,別人叫好,書者得意,市場上又賣得價格不菲,人家已經名利雙收。你將怎么看?你將如何做?我不是讓你做一個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從而喚醒世人的英雄,而是說,你到底能不能識別這雅與俗的用筆分別,還能不能甘于寂寞?還能不能毫不動搖地繼續(xù)你的追求?這些,都是屬于學習書法范疇的事情,而且是很原則的事情。換句話說,學習書法,到頭來,就是做人,是培養(yǎng)毅力,積累知識,造就個性,堅持雅操的一個過程,而且這一過程必將伴隨你一生。

    有一個成語叫雅俗共賞,書法,我把它看做是古典藝術,距離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不近,所以我要說,在書法的概念上,“雅俗”決不能“共賞”。所謂俗的東西,從來就是書法的大敵,學習書法,就是要不斷剔除這些俗的東西,不與俗為伍,從而一步一步向著大雅的境界邁進。

    說來說去,還是一要用筆熟,二要眼界高,并沒什么新東西。的確,我沒有那樣一種“方法”或“訣竅”,可以為學書者指出一條捷徑。什么叫捷徑?不走彎路就是捷徑!你想速成嗎?今天倒是有人宣傳各種技能的速成,你信嗎?

    一般人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大量觀摩古今的優(yōu)秀作品,同時儲備相關學科知識,提高鑒賞力。我常說,歷練一個好眼力,恐怕比熟練掌握這支筆,也就是我們在此所說的熟練用筆還要難。知道了這些,你才能為自己的學習書法做出計劃,作出安排,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我在前面所說的知己知彼,就是這個意思。

    熟練用筆的同時,還要不斷升華用筆效果,這是沒有止境的。這里最大障礙就是用筆纖弱。說書法用筆纖弱。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單一來審視某一筆的纖弱與否,書寫者自己未必能感覺得到,很多人也未必能夠予以指出來。因為,這實在很難!實在太難!學書者必須對纖弱用筆的衡量標準不斷認識,反復修正(甚至是否定)的同時,認識逐漸清晰,書寫技能也隨之得到提高。絕不可能“一步到位”。

    今天的書法現(xiàn)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面貌比較規(guī)矩的,這一類,往往容易犯纖弱的毛病,用筆的境界上不去,到頭來就是徒具軀殼。另一類是丑怪之書,筆下橫掃千軍,讓人已經無法用纖弱與否來衡量了,我也就無話可說了。

    掃除纖弱的用筆,是學習書法的核心,重中之重。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只要講的是傳統(tǒng)書法,這個核心就不會改變,這是學習書法的永恒話題。

    關于“纖弱”,對初學者而言,用筆不管似與不似,也不管效果如何,統(tǒng)統(tǒng)可以稱之為“纖弱”。在這個層面上,也可以叫做用筆不熟練。二是對具有相當書寫基礎與書寫能力的人而言的,這個纖弱的概念,是指書法的用筆境界低,對于這種用筆,我也統(tǒng)統(tǒng)以纖弱來說明它。何謂境界呢?比如說,在書法的用筆中,具有唐以前的用筆精髓,就可以稱之為有境界。反之,就是境界不夠,或曰無境界可言。再細致一些說,元明以下的用筆,境界往往不會太高,比起唐以前,總是單薄,總是纖弱。纖弱就是一個相對概念,沿著歷史的轍跡看,應該是每況愈下的。概括地講,這是書法用筆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

     

    用筆的原理,古今莫二,用筆的方法或曰習慣的演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大家都知道趙孟頫,這位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宋亡元興之后,新朝的一品大學士,實在是一個奇才。無論詩文音樂,繪畫書法,都有極高的造詣。僅就書法而論,以復古為創(chuàng)新,成就斐然。是整個中國書法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人物,其流風所及,至今不衰。

    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趙孟頫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天臺人淳明)所贈《定武本蘭亭》反復賞玩,先后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后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句話,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在此,我只想簡單的說,用筆的原理,古今莫二,用筆的方法或曰習慣的演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結字因時相傳,用筆也是因時而變的。

    趙孟頫的書法,淵源雖在晉唐,結字卻是他自己的,用筆也是他自己的。趙孟頫的字形,必然是趙孟頫的筆法。

    趙的核心是什么?趙字是在大量學習晉唐的基礎之上,對晉唐結字與筆法給與了高度的概括與總結,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書法面貌。所以,趙字無論結字還是用筆,都有明顯的規(guī)律可循,從長處說,他將古法概括而后又展示給你,讓你有章可循。從短處說,則不免有整齊劃一的感覺。這些,都是對結字用筆兩方面來說的。

    學習趙字,容易上手,寫得多了,易受束縛,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從用筆的角度說,因為受到趙字用筆的限制,以之模擬晉唐,恐怕將難上加難。

    我為什么說趙孟頫呢?因為趙孟頫最典型。元明以下,無論你學誰,道理都一樣,如果以之模擬晉唐,都會發(fā)生類似于學趙的同一問題。原因就在于前代筆法豐富,后代筆法簡單,前代筆法質直,后代筆法窈窕,前代筆法厚重,后代筆法輕薄。前者難,后者易。

    順便說一句,不是趙字不能學,而是說,在學習書法的整體規(guī)劃中,學習趙字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擺放在什么位置?安排在什么順序以及怎樣去學的問題。

    說到趙孟頫,就是想讓網友們明白用筆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既然學習十七帖,最好就不要沾染元明以后的書寫習慣。

     

    寫在后面

           

    本文拉拉雜雜寫來,采取的是漫談的方式,時有調侃意思在內,如標題的“大紅花”之類。也沒有引經據(jù)典。我寫本文的目的,首先是考慮網上學習王羲之的朋友很多,如何取法晉唐,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大課題。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學習晉唐與學習元明以后書法的區(qū)別,也不知道草書用筆與行書楷書是怎樣一種關系。也有可能不知道寫草書還要像寫行楷一樣一筆一筆的去寫,當然更沒有考慮到元明以后的用筆習慣與晉唐精神是如何的格格不入。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都是在學習書法中首先要碰到的。

    還有很多網友,用學習趙孟頫的基礎去寫二王,去寫十七帖,用筆如何能不纖弱?還有網友,為了接近王羲之,竟然從王羲之“筆陣圖”一文中來找門徑,找依據(jù)。如此一來,偏差就更大了。倒不是因為“筆陣圖”是偽托之作,因為偽托之作如果寫得好,有價值,年代又早,又是流傳有序的,我們引用學習,完全沒問題。問題是,以“筆陣圖”的內容來解釋王羲之,必然適得其反,因為,“筆陣圖”中的概念,恰恰不是王羲之的概念,與真正的王羲之正好背道而馳。具體原因三言兩語是講不完的,在此只是先提示一下,這樣來解釋王羲之,無疑是對王羲之的曲解。這些問題,如果不在這里舉出來,就學習王羲之來說,肯定要走彎路。

    纖弱與否的概念,只要不是初學,那就是境界問題,這已經說過了。不過,我特別舉出了趙孟頫,我也希望網友們不要產生誤解。以為只要學了趙孟頫,用筆就一定纖弱,境界就一定上不去。事實不可能是這樣。我要強調的是,元明以后的下筆習慣與晉唐差距甚大,不可不察,尤其是學習十七帖,決不能用元明以后的用筆習慣來書寫,這是絲毫動搖不得的。如果就學習書法而言,在今天,能夠潛心力學趙孟頫,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我們必須予以肯定。趙字確有很多可學之處,學之者陷入窠臼,那是不善于學習所致,不是趙字的過錯。善于學習的人,仍然可以到達堂堂大雅的境界。彼晉唐境界雖高,然而學之者既不肯下苦功,認識又很有限,也終與晉唐無緣。這樣看問題,或許才不至于偏頗。

     我們這個帖子,講的是學習十七帖的事,所以一定要堅持取法乎上的原則。學習十七帖,和學習王羲之的其它書帖道理是一樣的,只是多一個“識草”的過程,其實,學習其它書帖,不是也要“讀帖”嗎?

     學習草書,好處很多,可以更深入理解行書筆法楷書筆法,也可以使自己的行書,楷書更為生動。本來,在王羲之時代,各種書體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多種書體常常出現(xiàn)在一帖之中,王羲之可沒有想到什么書體的概念,完全是信筆所之。所以說,從學習王羲之的意義上說,不能不學草書。草書又可以代表書法的最高境界。因為,草書用筆的表現(xiàn)力最豐富,是其它任何一種書體都不能與之比擬的。王羲之所創(chuàng)造的今草,代表著時代新的審美趨向。同時,它又是實用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后世將這種實用的草書,推向了純藝術化的道路,將草書的用筆,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創(chuàng)為狂草。代表書家當然是顛張狂素。嗣后幾成絕響。狂草一流終因失去了實用性而發(fā)展到了盡頭。

    今天有很多醉心于狂草書的書家,就我所見,不外乎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王羲之的今草書基礎不好,二是用筆的質量不夠要求。狂草書,表現(xiàn)的主要就是用筆,用筆沒有爐火純青的功夫,如何能書寫狂草。渾厚古雅且能淋漓盡致的用筆,是對狂草書的起碼要求。

    臨習書法,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學王羲之還是學顏真卿,到頭來不可能因為取法一家而造成千人一面,這是歷史的規(guī)律。我在其它帖子里說過,每個人用筆的習慣,皆有細微的差別,于是造成了書法面目的千差萬別。二王以后,有幾人不是說學二王,顏真卿而后,又有幾人不是說學顏真卿?字如其面,分辨雙胞胎有時倒有點難度,你見過兩位寫字完全相同的人嗎?

    筆法里邊有好多問題,都沒有這個問題具體,有價值。研究下筆習慣的細微差別,研究王羲之時代下筆習慣的成因,研究王羲之以后下筆習慣的演變規(guī)律,研究為什么歷代的人們對書法始終抱有厚古薄今的情結?當然,問題還不止這些,我只是提示一下而已。

    十七帖有著無與倫比的古雅氣息。然而,在今天,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古雅卻遭到了冷落。冷落這古雅的十七帖的人,倒不是公開的來冷落它,而是旁敲側擊式的,在理論上或者說“雷同”了,“千字一面”了,“缺少翻江倒海般的氣勢”了,不一而足。在創(chuàng)作上,因為實在不能接近十七帖,于是就來個改造,自己又不說是“改造”,偏偏說是“創(chuàng)造”。其實,在今天,不僅是對待王羲之,對待歷史上的絕大部分經典,采取的都是這種先把水攪混的做法。因為,很多人知道,在王羲之面前,在經典面前,“動硬的”是不行了。二十年前,“動硬的”的那一批人,早已銷聲匿跡,今天卻變換了手法,目的仍是不要傳統(tǒng),否定傳統(tǒng),曲解傳統(tǒng),從而為今人筆下的四不像找依據(jù)。

    20年前,書壇確曾有過不要傳統(tǒng),打破傳統(tǒng)的叫喊聲,理論上,無法自圓其說,創(chuàng)作上,更沒有指導意義,于是不攻自破了。而我所說的“旁敲側擊式”的否定傳統(tǒng)的做法,概括言之,是說今日之書壇普遍存在著的貌似傳統(tǒng)而非傳統(tǒng)的現(xiàn)象。這也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破壞。這種破壞,遠比公開叫嚷否定傳統(tǒng)的做法還要嚴重,表現(xiàn)形式還要復雜。如果瀏覽一下今天的各個書法網站,再看一看較具規(guī)模的書法大展,除了滿場贊揚話,一派和諧聲而外,我們究竟能看到哪些實實在在的績效?何時有過鞭辟入里的書法批評?在今天以商品經濟為核心的現(xiàn)實社會之中,在書法的實用性逐漸淡化之時,加以書法品評本來就具有抽象性,具有不能用數(shù)字化表述的模糊特征,浮躁的人心又如何能抵擋得住“功成名就”的誘惑?在此情形之下,書法創(chuàng)作會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浮夸不實之風,正在嚴重毀壞著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正在嚴重毀壞著人們的是非標準甚至是道德情操。如何改變糾正這一世風,將是歷史的,社會的長久而艱巨的任務。

    學習晉唐,學習王羲之,學習十七帖,培養(yǎng)信而好古的精神,培養(yǎng)健康的結字用筆習慣。讓我們來共同努力!

     

    這篇文章總算寫完了,文章寫寫停停,思路連貫不上,只能想到哪說到哪,最后再整理。期間很多網友給了我支持與鼓勵,在此表示感謝。文中有些觀點純屬一家之言,有些觀點則是傳統(tǒng)的觀點,也并不新鮮。其實,學習書法主要是態(tài)度問題,今天的人都聰明,想做的事都能做得很好,關鍵是如何去做和想不想做的問題。今天生活節(jié)奏快,社會競爭激烈,所以人們不能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放到學習書法上來,于是常常去尋找捷徑,于是就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其實,我們無論做什么,踏踏實實按照既定規(guī)律走都是重要的,更何況對待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的書法?

     

    摘自中國書法論壇,作者網名:文龍。 原文地址如下:

    http://www./viewthread.php?tid=76716&extra=&highlight=%2B%CE%C4%C1%FA&page=7

     

    【附】文龍:我說臨摹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也沒有準備,更沒有時間去翻資料,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本來,這個話題在我的另帖下,已說了一些,這篇文章,就是我在各個帖子下複製過來湊成的。感興趣的網友也可到我的另帖去瀏覽一下。該帖的名稱是:“磨墨終日意如何?粗識王家小草書。”
         從古至今,臨帖好手大有人在,宋米芾曾被譏為集古字,可見臨帖功力的高超。民國時期的趙世駿臨褚字,沈尹默臨初唐虞褚薛諸碑,皆精到,我們應該學習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如是意臨,當然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地追蹤原帖,根據(jù)個人學書的目的不同,性情不同,取舍自然也不同,無一定之規(guī)。意臨,其中已有很多自運的成分在內了,拿起帖是臨,放下帖就是創(chuàng),我引句俗話,叫“拿得起,放得下”。臨帖至此,才是一番境界。
         所謂臨帖,即指對臨,一邊看著原帖,一邊模仿著原帖的結構和筆意來書寫。學習書法,離開臨帖,簡直無從下筆,除非獨往獨來,掉臂游行。所以說,學書幾乎沒有不從臨帖入手的。至於摹帖,因爲今天工具翻新,手段多樣,製作方法就說不盡了。雖然也可以作爲學書方法之一,如從交流的角度說,還是明示出來為好,以免將該“書寫”者誤認爲什麼“超人”,于人于己都不太好。
         臨帖可以說是學書者終生要與之相伴的方法,入門靠它,將來就是寫得有成就了,最好也是不要離開它。明代的大書法家王鐸就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生不易。”一般而言,臨帖有兩種方法,或因臨寫目的不同而有選擇,或因執(zhí)筆者性情各異而有區(qū)分。這兩種方法是:盡可能接近原帖的臨寫與泛泛的臨寫。初學者先學習一兩種字帖,一定要採取第一種方法,亦步亦趨地臨寫。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一定要泛臨,自由度可大可小,沒有一定界限。這好比讀書中的精讀與泛讀,各有攸宜。
         還有背臨的說法,即不看原帖,憑記憶去模仿原帖,也可以作為一種方法。一個帖臨久了,臨熟了,再背臨一下,可以加強對原帖的把握,鞏固所學到的用筆及結字之法。“中書網”上有幾位臨帖好手,對二王的經典墨本可以臨得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果真是臨,并且已經臨到這般地步,我說也應該可以背臨了。背臨和對臨也不會相差太遠,于是可以躊躇滿志地對人說:二王就在我筆下。
         遺憾的是,學書并沒有這么簡單。學習經典,追蹤經典,一直是歷代癡情的學書者魂牽夢繞的事情。宋黃山谷說: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學書者有幾人不學二王?有幾人不學蘭亭?然而卻是沒有靈丹妙藥可尋啊。即如初唐虞褚所臨摹的蘭亭,與傳世馮摹本相差正不可以道里計。后世每況愈下,趙臨蘭亭,筆法簡單僵硬,與虞褚又不可同日而語。近人沈尹默臨蘭亭,筆法稍覺豐富,然而仍是捉襟見肘,不能從心所欲。何哉?經典是崇高的,是永遠不可企及的,這就是原因。
         至于摹帖,也是方法之一。在印刷術還沒產生的年代,復制名家墨跡的唯一手段,就是靠勾摹。其方法多是將底本置諸窗上,再蒙上一層紙,借助自然光,將底本的輪廓勾出來,然后再填墨。這就是所謂的“響拓”。製作出來的作品,就叫做雙鈎廓填本。從勾到摹,每一個程序都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可是,還要出問題。且不說一般意義上的眼和手的失誤,只說摹書者對底本的理解,往往不由自主地會帶到摹本之中。這無論如何,都會使古法“大打折扣”。怎么辦呢?古人也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底本調過來放置,以使底本的筆跡,對摹書者不產生影響,從而保證真實客觀地來描摹原作。這一方法究竟奏效幾何,恐怕當事人也說不清楚。不過,畢竟在刻帖產生之前,唐人的摹帖本領還是最高的。所以說,今天流傳下來的主要是魏晉法書的唐摹本,其寶貴程度可想而知。宋代已盛行刻帖,其第一步,仍要雙鉤原作,但方法已然發(fā)生了改變。因為勾摹不是最終目的,上石之后,還要經過刻工刻石制做,最后再拓出來,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勾摹原作時,在工藝上就要求比原作稍瘦,經過刻,經過拓,或許才能真正還原原作的輪廓。想想看,這其中的誤差該會有多少?
         工藝上的描摹就不說了,再說一說學書的摹帖。摹帖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準確地體味原帖的結構。包括極細微之處,都會在描摹的過程中一一呈現(xiàn)出來。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最便利的入門方法.摹書的不足之處,是對原帖的筆意容易缺失。宋姜白石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帖易進,摹書易忘。”很深刻地道出了臨與摹的各自特點。而且,就臨與摹兩種學書方法看,宋人還是多肯定臨的。摹書易形成用筆軟弱,姜白石借用唐太宗嗤蕭子云書所說的“臥王濛于紙中,坐徐偃于筆下”一句話,清楚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后世學書者,幾乎沒有幾人不到魏晉法書中去汲取營養(yǎng),然而隨著時代的遞嬗,具體而微的魏晉古法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從唐代的尚法到宋代的尚意,已很難窺見魏晉古法的真諦。無怪趙孟頫要發(fā)出“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的慨嘆!今古懸隔,實在是無可如何之事。王羲之真跡,今無存焉。慿雙鈎廓填本追蹤真正的王羲之,終覺隔膜。魏晉古法,神龍變化,不主故常,想說清楚,難上加難了。“龍?zhí)扉T,虎臥鳳闕”,可比之于姨母,喪亂諸帖,“羲之俗書趁姿媚”,又可聯(lián)想蘭亭。真龍孰見,莫衷一是。書法學習魏晉,心向往之而已。莫說千變萬化的用筆,實實在在的結構,也未見幾人能描畫出來。昔顏淵嘆服夫子之道德學問,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與追尋魏晉古法,何其相似。
             然則,我們究竟應該到哪里去尋訪,接近魏晉古法呢?
             學習書法,主要就是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手要熟練,這是屬于技法方面的事情。另一方面就是要眼力好,實際就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一般而言,有三到五年的經歷,手上的功夫就差不多了,如若還是不行,在加個三年兩年總是可以的了。但是,提高眼力,提高修養(yǎng),可不是這么簡單。有的網友要問,所謂修養(yǎng)的說法,有那么具體嗎?它對學習書法的影響有那么直接嗎?某某“大書家”修養(yǎng)也并不高啊!我的回答是:學書的修養(yǎng),非常之具體,對學習書法有直接的影響。是書寫能力提高的決定性因素。某某“大書家”,如果他的修養(yǎng)確實不高,那么他絕不是一個真正的“大書家”。不管是臨書還是創(chuàng)作,所反映出來的書寫者的修養(yǎng),是清清楚楚的,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認識提高了,下筆才有方向,才有力度,才有品味。我在中書網上見過很多用筆纖巧的書作。臨作,創(chuàng)作都有。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認識上的障礙,他們有的是因為年齡尚小,還處在打基礎階段,這另當別論。但有的已是成年人,還在用盡全身解數(shù)追求點劃的纖巧,他們只懂得所謂的“漂亮”,殊不知這種“漂亮”的點畫卻是病態(tài)的。
             對于初學者而言,首先當然是選擇碑帖。是從唐楷入手?還是從漢隸入手?是只學一種楷書?還是兼學小楷或行書?這些,都是不確定的,要因人而異。選擇碑帖時,還要注意選擇與自己的性情接近的風格。比如說,喜歡顏字,那就沒必要非得去學歐字,只此而已。其次是臨寫時要盡可能地接近原碑帖,就是要寫“像”,而且要潛心力學,就是要扎扎實實地學下去,這就是在打基礎。基礎如何,決定著一生的學書走向。學成規(guī)矩,老不如少,年齡大了,再補基礎課是不可能的。待到提高階段,就完全是學識修養(yǎng)在起作用了。這個問題不僅僅反映在學習行草書上,在任何一種書體上都可以反映出來,楷書也不例外。實際我們在現(xiàn)實當中,可以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過去有位寫歐的黃自元,用功不可謂不深,但他把歐寫得很死板,很僵硬,甚至還有些拘謹,初唐歐陽詢的佳處被他丟得精光,徒剩下軀殼了。今天寫歐者中,仍有不少人重蹈此弊,歸根結底,就是學識與修養(yǎng)不足。
              學書的誤區(qū)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下筆容易流于柔弱。什麼樣的點畵是剛健的?什麼樣的點畵是柔弱的?僅靠語言是表達不盡的。點畵千姿百態(tài),好比人各一面,絕少雷同。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能找出一些規(guī)律的。
            初唐有兩位書家,虞世南和褚遂良。他二人的用筆最能説明這個問題。從那裏來看呢?就是從點畵的兩端及中截來看。褚的用筆,百種風情,嫵媚動人,在點畫兩端,表露無遺,正是兩端的表露過於充分,點畫中截便相對顯得有些單薄。虞世南的用筆,我們只看他的孔子廟唐碑的楷書,就已經很充分了。點畫兩端基本不露什麼痕跡,然而點畵的中截,卻是非常飽滿,所謂力度,就在這裡顯現(xiàn)出來。我不是說褚的書法不好,褚實際上不僅書法好,學問好,也是一位耿直的大臣。其書法,早年追尋虞歐,后來精研二王墨跡,又取隸書意態(tài)作楷,楚楚動人。尤以晚年的房梁公碑及雁塔圣教序隸意更多。宋黃伯思評為“疏瘦勁煉”,可謂精警。后之薛稷,鐘紹京,皆學褚,從“疏瘦勁煉”來說,薛又過之。清劉熙載說:“徐季海謂歐虞為鷹隼,歐之為鷹隼易知,虞之為鷹隼難知也。”說的是歐鋒芒畢露,特征鮮明。虞外柔內剛,含蓄沉靜。無論做人還是寫字,虞的境界少有人能企及,正如唐太宗所說:“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說褚書“疏瘦勁煉”,同時也是說人。褚受太宗顧命之托,輔佐高宗,得罪了武則天,只活了六十三嵗。“疏瘦”云云,已含褚的命運在內。所謂“勁煉”,是指褚書雖得羲之精髓,然豐腴不足。後世有人將褚,薛乃至宋徽宗的瘦金書聯(lián)係起來,謂為用筆一脈相承,每況愈下,薛稷晚景也不佳,宋徽宗竟至亡國。我們當然不能肯定這種評書觀點,但對書法用筆高下的傾向,還是要思考一番的。
           虞書用筆含蓄中和,儀態(tài)溫柔敦厚。是楷書成熟之標誌,立千秋萬世之楷模。褚書充分演繹了王羲之一脈的書法精義,婉轉嫵媚,攝人心魄,示人以法則,使學書者有路徑可循。褚之後,學書者極少有不從褚起步的,這是褚的最大功績。不過,褚書的婉轉嫵媚,也最易使學書者流入纖弱一路。或得或失,存乎內心,不可盡言了。認識虞褚,對學書者有啓發(fā)意義,對臨帖的下筆與追求,有明顯的提示作用。不僅是學楷書,學習行草書及其它書體,均同此理。
           但是,就楷書與行草書而言,對於點畵的認識,行草書又比楷書複雜得多。練就一個好眼力,就是要在萬千變化的點畵之中,對點畵質量有著最為敏感的認識。不要說完整的一筆,就是一筆的起止以及中間某段,都能在瞬間就有比較清晰的感受。當然,研究意義上的分析,那是另一問題。練就這個好眼力,比初學書法的三年五年的打基礎,要難得多,是兩碼事。好的眼力,是學識與修養(yǎng)在審美能力上的綜合反應,具備了這個能力,學書才能有方向,才能進步。沒有這個眼力,好的東西擺在你面前,也是視而不見,相反,更容易對庸俗的點畵感興趣。想想看,修養(yǎng)與學識,在學習書法當中,該有多麼重要。
             培養(yǎng)對點畫的準確認知,概括說來,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大量觀覽法帖名跡,多多益善。對經典作品,要看到精熟的程度。
          二,要在理論上,從研究的角度去認識。對漢字的各種字體,要有必備的知識,當然越深入越好,但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從甲骨到金文,從籀書到小篆,再到隷書,楷書,包括石刻,碑刻,殘紙,簡牘,所有資料,都要特別留意。從字體書體演變的規(guī)律上去觀察點畫的演變。這就在絕大部分上解決了對書法點畵的認識問題。此外,還有點畫質量的問題,這是屬於藝術範疇的,是感覺上的問題。欣賞書法,學習書法就是要著眼于點畵質量,從提高質量上下功夫。但是,這要以前者作基礎,作依據(jù)。否則,會流于膚淺。
          三,親自實踐當然更不能少,多寫,毫無疑問重要。
    有志于學習書法的朋友,照此做一做。每個人不可能都成爲專家,成爲學者,成爲藝術家。但從學書法的意義上說,所走的路,應該是一樣的。然後,再看能走多遠。
            學習小楷和學習普通碑版一類的楷書又有不同,小楷是另一套臨寫方法,書寫方法。任何一種書體的學習,都不能代替小楷的學習。無論你學習書法是傾向于何種書體,嘗試著臨寫一下小楷書,都是必要的。
            鈡王小楷,依舊是探討書體演變的重要資料,儘管是刻本,真實性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大的方向還是沒有錯的,我們今天只能這樣來認識,限於資料,沒有辦法。以鈡王為核心,再參考魏晉寫經,唐人寫經,是學習小楷的正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寫經大多出經生之手,或功力極深,或略有習氣,所以就不得不用傳統(tǒng)的鈡王小楷來矯正一下。因此,寫經範本很多,如何選擇,又會牽連出很多問題。這裡就不想說得更多了。如何認識王羲之的今草,如何認識王羲之的行書,就要如何來認識王羲之的小楷。在書體演變進程中,王羲之的草,行,楷三種書體,意義是完全等同的。在唐摹本及宋閣帖當中,在王羲之的筆下,三種書體本來常常就是不分彼此地糅合在一起使用的,這可以說明楷行草三種書體在王羲之筆下是同步發(fā)展著的。王羲之的用筆,是從鈡繇,從隸書,從章草,甚至是從簡牘書法中變化出來的,雖然已經幻化出了新的書體,有了新的姿態(tài),但是,它的淵源我們還是不難體察到的。        
            如果要臨習王羲之,對這些問題,要有起碼的認識。
            學習書法的臨與摹,是技法方面的問題,都容易解決,重要的問題是讀書,關系到眼力,識見之高下,這一關卻少有人能過得去。學習書法,絕大多數(shù)人因此而停滯,因此而流于平庸,因此而迷失方向,因此而形成諸多問題卻渾然不覺,這是最可怕的。究竟讀書與寫字或曰書法有著怎樣的關系,我想單獨撰文來談,在此就不涉及這個話題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上男下激烈啪啪无遮挡|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好涨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少妇 |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全码|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伦理| 制服 丝袜 亚洲 中文 综合| 丰满少妇2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色天天天综合网色天天|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 欧洲 无码 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有码| 国语做受对白XXXXX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6|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宝贝腿开大点我添添公视频免|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天堂中文www官网在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精品| 真人性囗交视频|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丝袜美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无码专区视频精品老司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