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人認為顓頊帝高陽氏是他們的先祖,老童、祝融是遠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繹被封為楚國國君,公元前茅23年為秦所滅,立國約八百年。


這些圖案中鑲嵌有綠松石,中國湖北綠松石yuanzi16一、命名由來綠松石又叫做松石,因其形狀如松果、顏色多呈藍綠色而得名。它是世界上稀有的名貴玉石,有“東方綠寶石”之美稱。在電影《十面埋伏》里章子怡佩帶的綠松石項鏈便是產自于湖北十堰。


在八百年中,楚人以勇于進取的精神,追新逐奇的創造意識,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楚文物是楚文化的物質載體,而《楚文化展》則是通過楚地的出土文物來全面展示楚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輝煌。
楚國自熊繹始,“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艱苦創業,使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春秋時楚莊王成就了霸業,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千秋傳奇。戰國時,楚國又成為七雄中滅國最多、拓疆最廣的諸候國。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楚墓中,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千年不銹的鋒芒_越王勾踐劍(此文引自《圖說天下國寶故事》 )
“在宿命降臨之前帶一把有風霜的劍出發,在終點出現之前看一眼風起云落的風涯。”歌手老狼蒼涼、悠遠的歌聲讓人神思不知飛向那刀光劍影的春秋戰國時代,每個人在少年時都曾有過仗劍天涯的豪情壯志,而在人類的少年時代,那刀光劍影里閃現的又是怎樣的輝煌與滄桑。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發掘出6000外貿體制文物,其中有一柄青銅劍,長55。6厘米,插于髹漆的木質劍鞘里。當人們將它從劍鞘內抽出時,立刻就有一種寒氣逼人的感覺,這就是傳說中吹毛立斷,削鐵如泥的“越王勾踐劍”。后經實踐證明,此劍果然鋒利無比,能夠一下子劃透二十多張紙。不僅如此,它的制作工藝和造型藝術均已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因此當之無愧地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的劍身呈紫黃色,布滿略顯黑色的菱形紋飾,表面毫無銹跡,光澤如同新鑄成一般。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的地方)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花紋。在劍身靠近把手的部位有兩行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甬(用)劍”字體大小一致,線條優美,不僅是春秋戰國時代錯金工藝高度發達的展展現,也堪稱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關于寶劍的評價的考證,在學術史上流傳著一段佳話:據說寶劍出土后,時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年逾六十的方壯猷先生受命主持寶劍的研究工作首先就是解讀銘文,確定寶劍的主人。他們初步釋讀出劍銘中的六字為“越王??,自作用劍”中間兩個雖是王名的關鍵字,卻難以破譯,于是方壯猷發起了一場書信大討論,參加者有郭沫若、唐蘭、商承祚等一大批國內頂尖級考古學家、古文學家。方壯猷將銘文的拓片寄給諸位專家,請大家各抒己見。
從出土的竹簡確定墓主人姓邵,邵是楚國的望族,因此方壯猷最初提出劍銘中間的兩個字可能是“邵滑”,這一觀點得到郭沫若的贊同;但公認這識得甲骨公最多的唐蘭卻推斷這兩全無人認識的“鳥蟲文”是“鳩淺”而“鳩淺”則是“勾路”的通假字。經過兩個月的書信辨論,學者們的意見趨于一致,認定了劍身銘文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一件埋藏地下2500年的國家級文物、一柄真正的“王者之劍”的身份終于確定,一場轟動一時的學術大討論也圓滿落下帷幕。學者們的書信后被編成《楚墓通訊集》,永遠記錄了這段考古史上的佳話。
如此精美鋒利的一柄古劍,如此赫赫有名的一位英雄人物,如此讓人難以忘懷的一段歷史、如此流傳千年依然惆悵的一聲嘆息!循著這柄古劍,我們穿越時空,回到2500年前吳越爭霸的戰場,看看金戈鐵馬的叱咤,看看血雨腥風的屠殺,看看英雄們如何在明槍暗箭中站起來,又倒下去。但在斑駁的歷史中,在史學家的絕唱里,至今依稀見到他們的名字,個個聞來如雷貫耳。
勾踐是越國的國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勾踐即位不久,吳國闔閭乘機攻打越國。越國的軍隊在浙江嘉興西南(現在名)在敗吳軍,闔閭受傷身亡,闔閭臨終之前囑咐他的兒子夫差,一定要給他報仇。夫差即位后勵精圖治,積極發展生產,準備尋機攻打越國。越王勾踐不聽大臣范蠡的勸阻,倉促中搶先出兵,在浙江紹興(現在名)被吳軍打敗。吳軍乘機占領了越國的國都會稽,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采納了范蠡屈辱求降的建議。派文種向吳王求和,并用美女(西施等)、財寶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夫差答應議和,勾踐被俘,成為了夫差的奴仆。勾踐忍辱負重,為夫差牽馬鋪床,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之后被釋放回國。
勾踐歸國后發誓復仇滅吳,于是臥薪嘗膽,休養生息,使越國國力逐漸增強。有一年,越國故意向吳國進貢蒸熟的種子,使吳國第二年發生大饑荒,國力大大削弱。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爭霸。勾踐利用吳國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國都城姑蘇,俘虜了吳國的世子。夫差不得己返國求和。公元前473年,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隨后,勾踐北上,遷都瑯琊,與齊國、晉國等諸候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的又一位霸主。
在長達二三十年的吳越爭霸戰爭中,英雄揚威,美人施計,但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卻是最根本的。越國地區原本就有質地精良的銅、錫和非常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當今浙江著名的旅游勝地——莫干山,就是因為傳說中鑄劍名匠干將、莫邪夫婦曾在那里鑄劍而得名。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下第一劍”也就應運而生了,這把寶劍伴隨勾踐一生馳騁縱橫,雄霸天下,見證了他的艱難與光榮。
但歷史的結局是,越王勾踐在滅吳稱霸后,嫉賢妒能,逐范蠡,殺文種,而他的霸業當然也不可能持久。春秋時代很快結束,歷史進入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動蕩時期,勾踐劍也隨著越王勾踐的霸業成空悄悄被歷史的煙塵掩埋。英雄也好,美人也好,寶劍也好,任誰又能擋住歷史前進的滾滾波濤?千古是非功過,也只得留予后人評說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號稱“天下第一劍”,除了它的精美、鋒利,及其所蘊含的那段英雄史詩般的歷史之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2500年的時空重現人間,劍身卻絲毫不見銹斑,光澤如新。它千年不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專家們經過研究之后得出了種種結論,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方面。
有人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是由劍本身材質決定的。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合金越王勾踐劍的含銅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含有少量鉛和鐵。作為青銅劍主要成分的銅是一種不活躍的金屬,而越王勾踐劍保存的環境又比較好,所以能夠保持千年不銹。
也有人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是因為劍身經過了防腐處理。春秋時代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金屬鉻鹽處理技術,即在劍身表面鍍上一層極薄的鉻,其厚度不過0.1毫米左右,但作用十分明顯,正是它保護古劍至今如新,鋒芒逼人。而且劍身表面暗格還經過了硫化銅特殊處理,這樣既增加了色澤的美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還有的學者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主要得益于劍的保存環境。勾踐劍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內棺中,出土時插于木質劍鞘內。這座墓葬深埋在數米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棺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填塞。墓坑上都經過填土、夯實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的空氣交換。不僅如此,該墓的墓室還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基本為中性,而且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樣的環境下更有利于金屬物品的保存。
無論具體在何時何地鑄造了它,無論是什么原因保存了它,歷史以一柄青銅寶劍記載了數千年的風霜,記載了人類世世代代的成敗榮辱,滄桑變遷。如今,它就那樣安詳寧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上,那樣閃爍著寒光,是在訴說嗎?我們從它無語的訴說中聽到了什么?更是關于國家富強,關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王者之劍”,“天下第一劍”,帶給你曾經的榮耀,帶給你2000年的滄桑,再次沉睡吧,只把寧靜留給人間。
越王勾踐,吳王夫差他們也真是冤家,生前你爭我奪,刀光血影,鐵馬金戈;死后所用物件都還不離不棄相拼著,或許這也是緣。




楚國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自中原文化但也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國擁有大冶銅綠山等銅礦,在開采、冶鑄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楚國地處長江中游,是四方文化融匯之地,其習俗與中原諸國和而不同。楚人崇巫信鬼,往往以歌舞取悅諸神。多彩多姿的鳳鳥龍蛇構成楚器的裝飾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