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食品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有12個大類、1200多個著名品種。分為6個幫式和6種特色,即蘇式菜肴、蘇式鹵菜、蘇式面點、蘇式糕點、蘇式糖果、蘇式蜜餞和蘇州小吃、蘇州糕團、蘇州炒貨、蘇州名菜、蘇州特色醬菜、蘇州特色調味品。本期,小編就帶您品嘗一番記憶中那些著名的“蘇幫菜”。
蘇式食品具有四大特色:一、講究時令時鮮。蘇州四季分明,季季物產不同,傳統飲食素來因時制宜,即使是家常便飯亦很講究。春嘗頭鮮、夏吃清淡、秋品風味、冬講滋補。蘇幫名菜則更是如此,如春有碧螺蝦仁、筍腌鮮,夏有西瓜雞、清炒三蝦,秋有鲃肺湯、大閘蟹,冬則有母油雞、青魚甩水等等。二、講究選料做工蘇州傳統飲食以"生活鮮嫩"、"寧缺不代"為選料原則,雞鴨魚肉選用講究部位,如青魚一條要滿四五斤重,用豬肉要選腿精肋條。制作講究刀工、火工、做工,精工細作,為蘇式食品的風味特色。三、講究色香味形。色澤美、香味美、味道美、造型美,四者融為一體,這又是蘇式食品傳統風格。利用食物的天然色素,點綴食品菜肴,利用花卉的自然芬芳,增進誘人的食欲。尤其是名菜中"松鼠桂魚","孔雀蝦蟹"等,船點中枇杷桃子,糕團中園林造型等等更是匠心獨到、巧奪天工,將繪畫雕塑藝術手段運用于食品制作之中,令人嘆為觀止。四、講究花色品種。蘇式食品繁花似錦,品種翻新層出不窮,同樣一條魚,紅燒、白燒、清燉、白篤,烹調成冷盆菜,也可制作一道湯,魚頭、魚尾、魚身分開,可翻出種種菜肴。 櫻桃肉 蘇式菜肴講究"四季有別,按令上市",以豬肉為原料的菜肴也是如此,冬令是美味醬方,春季則推"櫻桃肉"。將五花肋條豬肉洗凈,入鍋加清水旺火燒煮,至肉皮發軟取出,然后用刀在皮上剞十字花紋,刀痕深至第一層瘦肉。然后在鍋中墊竹算,肉皮朝下置其上,加豬肉湯、蔥結、姜片、精鹽、紹酒及紅曲水,蓋鍋中為燒30分鐘,加冰糖用小火燜至酥爛,再加冰糖用中火收稠,取出肉抽去肋骨,揀去蔥姜,皮朝下扣入蓋碗中澆鹵汁,碗加蓋入籠蒸5分鐘,取出后倒入盤中。同時,用菜油煸炒豌豆苗,將綠油油的豌豆苗圍在盤邊,一盤猶如剛從樹上摘下的"櫻桃"鮮艷奪目。此菜色如紅棗,皮爛肉酥,入口而化,咸中帶有甜酸。 鹽水蝦 蘇州菜肴中用蝦的名菜不少,如油爆蝦、鹽水蝦、蝦圓、熘蝦仁、蝦松、卷筒蝦仁等等。帶籽鹽水蝦,是端午節前后的一道蘇州名菜。初夏的青蝦,雌者腹部擁滿蝦籽,蝦籽原本就具有天然鮮味,帶籽蝦采用水煮法,即鍋中僅置清水,加蔥結、姜塊、精鹽煮沸,然后將修剪過須腳的帶籽青蝦入鍋,加紹酒燒至蝦斷生,撈起剝去頭殼。同時將鍋中蔥姜撈去,待湯冷卻后將蝦復浸入湯中約15分鐘,然后裝盆。帶籽鹽水蝦,堪稱夏令佳肴。 細露蹄筋 細露蹄筋是蘇式宴席中一道必備的炒菜。蹄筋有鮮、干兩種,鮮蹄筋用清水浸泡即可使用,干蹄筋需經過水發、油發、鹽發三種方法泡發才能使用。細露蹄筋以水發蹄筋為佳。先將雞脯丁、火腿丁、香茹丁、熟筍丁、青豆丁等輔料在炒鍋中用熟豬油炒一下,然后加紹酒、精鹽、高湯及蹄筋再炒,燒沸后移小火燒,最后轉旺火勾芡,淋麻油起鍋裝盤。細露蹄筋色彩鮮明,芡汁似露,蹄筋軟韌而爽口,不爛不硬,熱吃鮮美無比。 響油鱔糊 指烹調后的鱔糊端上餐桌,熱油尚在盤中"噼叭"作響。江南水鄉,黃鱔遍及河道水灘甚至田間溝邊。蘇州菜肴中以黃鱔為原料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有刺毛鱔筒、生炒鱔片、爆鱔絲等等,響油鱔糊有名就在"響油"上。取活的鱔經沸水燙泡后,劃出鱔絲,將炒鍋內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投入蔥花煸得,然后放入鱔絲炒透,加紹酒略燜后,加入高湯燒2分鐘左右,放精鹽、醬油、食糖,蓋鍋燒10分鐘后收稠用濕淀粉稀勾芡,出鍋裝盤時在鱔糊中撥出一條凹槽,放入蔥花,并將姜絲、蒜泥、火腿末制成三角形飾邊。同時在另一鍋內將一勺麻油加溫,待八成熱時,迅速舀出澆入鱔糊凹槽,立即端上餐桌,撲上胡椒粉。蘇州民諺有:"小暑黃鱔賽人參"。六、七月間的黃鱔,倍受美食家青睞。 鲃肺湯 是木瀆石家飯店的十大名菜之一,也是蘇州傳統名菜。鲃肺湯,原稱斑肝湯。鲃魚,太湖水域特產,狀似河豚,背部青灰色且有斑點,又稱"斑魚"; 受驚后腹部會鼓起如球,俗稱"泡泡魚"。鲃魚至多10厘米左右,但頭大,剝去外皮,魚肉細嫩鮮美,尤其取肝做湯,尤為美味。鲃肺湯以斑魚肝、火腿絲、青菜心等精烹而成,斑肝金黃,菜心碧綠,相映成趣。斑肝肥嫩,入口即化;熱湯鮮美,勝過雞湯。此菜已被列入《中國名菜譜》。鲃肺湯的來歷與于右任先生有不解之緣,1929年他同友人在木瀆石家飯店用餐,對斑肝湯大加贊賞。李根源先生還特意為石家飯店題寫了"鲃肺湯館"四字。鲃魚季節性很強,每年8至10月上市,且必須活魚取肝,因而此菜只在吳中有。蘇州且有"秋時享福吃斑肝"的古諺。 碧螺蝦仁 以太湖流域活河蝦與洞庭東、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濃厚的蘇州地方特色。蝦仁,以東山一帶白殼蝦為佳,活蝦擠出蝦仁,加上精鹽、雞蛋清、干淀粉制成的漿汁,待熟豬油鍋燒至五成熱時,將蝦仁熘至呈乳白色,漏勺瀝去油,再以旺火復炒,此時加預先用5 克碧螺春茶葉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僅顛翻數下即出鍋裝盤。同時以泡過的茶葉作圍飾邊,綠白相映,形美味鮮。 松鼠桂魚 以桂魚(又稱鱖魚、石桂魚)加工制成,活殺后去脊骨,在魚肉上剞成菱形狀刀紋,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經熟豬油二次炸制,呈渾身金黃,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趁熱將鹵汁淋桂魚身時,會發出哧哧之聲,猶如松鼠歡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稱蘇幫名菜中主角之一。據傳,當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閑逛至松鶴樓,為應付皇帝要吃魚,廚師急中生智,將供于趙公元帥神案上的鯉魚,炸烹而成。后來以骨疏刺少、肉質細嫩的桂魚替代了鯉魚,松鼠桂魚成為宴席名菜。蘇州名廚又在烹飪上精益求精,光是作料調料就有河蝦仁、熟筍丁、香菇丁、青豌豆、豬肉湯及酒、醋、鹽、糖、豬油、麻油、蔥段、蒜瓣、干淀粉、濕淀粉……達十五六種之多。松鼠桂魚,被拍攝《中華三味》的日本友人譽為松鶴樓 " 首席名菜 ",1983年11月在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列為江蘇表演菜點之一。唐詩中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因而品嘗松鼠桂魚最佳時節,當推每年三、四月間。 鹵鴨 鹵鴨是松鶴樓的傳統名肴,是蘇州著名的冷菜。蘇州舊時民間六、七月有“火神素”、“接雷素”的習俗,吃素齋前先去玄妙觀“火神殿”、“雷尊殿”進香。《清嘉錄》載:“嗜齋之先,戚若必饋贈親友、表示“封齋”的象征。 鹵鴨,以活鴨宰殺后洗凈斬腳,入鍋加肥膘、醬油、精鹽、桂皮、八角茴香及蔥姜,旺火燒沸去浮沫,加紹酒、紅曲米、冰糖屑等,旺火燒約1小時,然后翻身以中火燒30分鐘,八成爛時撈出。將鴨湯舀出加綿白糖燒沸,以濕淀粉勾芡成鹵汁,出鍋后加麻油攪和,將鴨子斬成整齊塊,以頭、頸、翅墊底,裝盤,澆上鹵汁。其味咸鮮略帶甜,越嚼越香,佐酒最佳。 莼菜湯 莼菜湯太湖莼菜素與鱸魚齊名,《晉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西晉文學家張翰在北方做官,時間一長因想起了昔日莼羹鱸魚,竟然棄官回了江南故鄉?!拜击|之思”也成了思鄉戀家的典故。明末清初,太湖沿岸的居民已經會人工培植莼菜,每年自清明至霜降均收獲。目前在冬春季節,則有瓶裝莼菜應市。吳縣花果食品廠的瓶裝莼菜,還獲外貿名優產品稱號。莼菜,嫩滑、鮮美,又有補血、清熱、潤肺、利尿、解毒等功效。為蘇式菜肴中的著名湯菜,加不同輔料即可成為不同名湯,如前面介紹的“莼菜塘片”外,還有莼菜湯等。 |
|
來自: 蘇迷 > 《蘇州美食與蘇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