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原則,從大的方面講有二條:一是必須在辨證立法之后處方;二是以《內(nèi)經(jīng)》提出的君、臣、佐、使等制方理論為指導(dǎo)組成方劑。第一條已見前述,本節(jié)重點討論第二條?!秲?nèi)經(jīng)》提出的處方原則—君臣佐使,是對處方用藥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是從眾多方劑的用藥方法、主次配伍關(guān)系等因素中總結(jié)出來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處方指南?!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鞑≈^君,佐君之謂臣,應(yīng)臣之謂使”,正是對這一原則的高度抽象總結(jié),反映了它的實質(zhì)和意義,也說明它具有普遍性和指導(dǎo)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故李杲曰:“主病之謂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別之,此制方之要也”。無規(guī)矩不能成方園,因此處方用藥決定何藥為君、為臣、為佐使,必須遵循這個原則。也只有如此,方能組出主次分明,配伍嚴(yán)謹(jǐn),療效可靠的良方。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它的含義與用法。其含義是: 君:即方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為一方中的核心。如麻黃湯中的麻黃;白虎湯中的石膏。 臣:有兩種意義。 ①輔助君藥加強(qiáng)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②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桂枝;白虎湯中的知母。 佐:其義有三。 ①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qiáng)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杏杜;銀翹散中的牛蒡子、桔梗; ②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如大烏頭煎中的蜂蜜;小青龍湯中的五味子; ③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亦可理解為在治純寒證時,于熱劑中少加寒品,以免熱性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膽汁童便于熱藥中,引入肝腎之類;治純熱證時,于寒劑中少加熱藥,以行散之,以免凝閉郁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吳茱萸。他如為避免病勢格拒,寒藥熱服,熱藥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使:有兩個含義。 ①調(diào)和諸藥,即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甘草; ②引經(jīng)藥,即引藥直達(dá)病所的藥物。如八正散中的燈心草。 可見臨床處方用藥,決定何藥為君,何藥為臣,何藥佐使,必須以證候、治法為依據(jù),以藥物對證候所起作用的主次為準(zhǔn)則。能治療病因主證者,就定為君藥,反之,則依次定為臣藥或佐使藥。所謂“有毒無毒所治為主”(《素問·至真要大論》);“藥雖眾,主病者專在一物,其他則節(jié)級相為用”(《藥治通義》),殆即此意。至于在處方中是否“君臣佐使”各藥全用,及各宜多少藥味,則根據(jù)證候是否復(fù)雜,主藥能否勝任病因主證,和有無毒性、烈性而定,一般來說是君藥藥味少,臣佐藥藥味多;病情復(fù)雜,主藥不能勝任病因主證,或有一定毒付作用需要加以制約,則君臣佐使各藥全用,反之,臣佐使藥就不一定必備??傊?,主藥不可缺少,其他各藥可酌情取舍。獨參湯只用君藥人參一味;香連丸只用君藥黃連與輔藥木香兩味;三拗湯只用君藥麻黃,輔藥杏仁與使藥甘草三味,即是其例。假如病情復(fù)雜,所用藥味眾多,難以確定其君臣佐使位置者,亦可仿其含義,將所用藥物按不同作用分成幾組,以主、次部分,或扶正部分、祛邪部分等來進(jìn)行區(qū)分,如五積散分為祛寒、祛濕、行氣、活血、化痰五個部分;鱉甲煎丸分為軟堅散結(jié)、破血攻瘀、下氣化痰、利水祛濕、調(diào)和寒熱及補(bǔ)養(yǎng)氣血六個部分等。綜上所述,在一個方劑中,“君、臣、佐、使”各藥是否全用,以及各宜多少味,必須將證候、治法、藥物性能與配伍用法等結(jié)合起來,全面考慮,做到無一藥游離,無一藥不對證,方能恰到好處。 此外,“君、臣、佐、使”各藥劑量的多寡,對方劑的功效影響很大,如桂枝湯、桂枝加桂湯與桂枝加芍藥湯三方,同樣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五藥組成,但由于劑量不同,桂枝湯是桂芍并重,各用三兩;桂枝加桂湯是桂枝大于芍藥,桂枝五兩,芍藥三兩;桂枝加芍藥湯是芍藥倍桂枝,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結(jié)果功效、主治便有了變化。桂枝湯成了解肌和營衛(wèi),治療表虛證的方劑;桂枝加桂湯成了散寒降逆平?jīng)_,治療寒氣從少腹上沖心胸之奔豚病的方劑;桂枝加芍藥湯成了和里止痛,治療里急腹痛的方劑??梢娞幏接盟帉⒊?、佐、使各藥的劑量必須定準(zhǔn),勿使比例失調(diào)。即是運用古方,對方中各藥劑量亦應(yīng)有個大體上的掌握,宜大的決不能小,宜小的決不能大。李東垣主張:“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這雖然有些呆板機(jī)械,臨床處方定量也不完全如此,但也有參考價值。正確的做法,應(yīng)當(dāng)是將藥物的性能緩峻,質(zhì)地輕重,與客觀病情結(jié)合起來全面考慮,宜大則大,宜小則小。這樣做雖不能盡善盡美,也不會出大的偏差,否則,如不加深究,濫用劑量,徒以量大為膽識過人,量小為平和穩(wěn)妥,以至鬧得君臣顛倒,比例失調(diào),就有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