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教師培養體系亟待完善——對話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校長孟慶國 http://epaper./2012/20121128/t20121128_472720.htm
新聞背景: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春風里,宏觀到政策方針、微觀到課堂工廠,上至部長、下至校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今年6月底,教育部在聽取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于建設現代職教體系的意見時,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教師隊伍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成敗,建設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教師隊伍,是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根本條件,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依然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苦苦堅守30年,看到曙光 教育周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作為專門為職業教育培養師資的全國唯一一所大學,會不會得到一些“特別的關照”? 孟慶國:2000年前,我校屬于原勞動部主管,此后下放到地方,取得目前的發展非常不容易。今年,我校成為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學,這應該是對我們的一個重要支持。從政策層面,我覺得對我校人才培養上層次、上水平,教育部、人社部給足了力量,我們目前已經在招收碩士生,博士點也已經獲批。 教育周刊:市部共建,會給學校帶來哪些實惠呢?比如是否有專項經費? 孟慶國:到目前為止,“共建”協議里面,學校沒有找國家和地方要一分錢。但“共建”給學校帶來了一個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為職業學校、地方和國家做一些事情。我想,應該先做好服務,才能要求“實惠”,國家和地方都看得到我們的努力。目前我們正在為提升中職示范校辦學水平做一些工作。 教育周刊:對社會服務,面向社會開展培訓,可否給學校彌補些經費? 孟慶國:是的,有這方面的收入,教育部也挺支持的。我校是國家級師資培養培訓中心,每年也培養很多學生,培訓很多教師。 教育周刊:學校辦學現在還面臨哪些困難? 孟慶國:我們這幾十年的辦學非常艱難,一直受制于經費問題。學生來了就向我要住4人、6人一房間的宿舍,要網絡進宿舍;我們的實訓設備要更新、擴建,跟上現代化進程;人工工資在漲,物價在翻番;我們的培養成本是普通師范大學的2-3倍,但是我們的學費標準幾十年沒變,文科生收什么費我們也收什么。財政的生均撥款這幾年有增加,壓力還算緩了點,但是增加的經費,往往被生源擴招攤薄了,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必須有“雙證書”,一是學位證,二是職業資格證書,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理論基礎知識,同時還會動手操作。“雙證書”要落到實處,對學校教學條件和環境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在實訓設備建設方面,我校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是普通師范大學不可比的。 教育周刊:30多年的辦學史,也經歷了職業教育發展很艱難的時候,你覺得,什么力量讓你們堅持到現在? 孟慶國:苦苦堅守30年,我們引以為豪的就是,我的三萬多畢業生走向了全國各地,目前重點職業學校里基本上都有我們的學生,邊遠的、最艱苦的地區,也有我們的學生,這是學校最大的榮譽。在職業教育最艱難的時候,很多像我們這種工科為主的學校,改為理工大學了。而我們不動搖,一直在堅持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領導班子換了好幾屆,但是這個方向沒有變。雖然壓力大,我們只能往前挺,現在看到了一些曙光。 創新碩博培養,肩負歷史使命 教育周刊:你校已經在招收碩士生,博士點也即將批準建設。你們學校的碩士和博士的培養,與普通學校有什么不同? 孟慶國:我們培養的所有教師,都是一體化雙師型的,都是雙證書,連博士都要堅持雙證書。碩博培養不是簡單照搬普通高校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我們必須要有創新。 具體來說,研究生培養要有三導師、三基地、三證書,三個導師是,大學的導師、中職學校的導師、企業的導師;三基地,大學里面培養的基地、中職學校的基地、企業的實習基地;三證書,分別是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這些都是非常具體、可操作的。 將來培養的博士生,要求他們要有職業開發能力,他們要對老職業的消亡和新職業的誕生很敏感,要能夠研究新產業、新崗位,對這些崗位和職業的標準、等級、技術、技能要提出研究成果,對具體的教材形成、人才的養成、培訓、提高,要提出他們的見解。 教育周刊:能不能這樣理解,你們的博士生,就是職業的開創者。 孟慶國:沒錯。這是工業充分發展之后才能產生的,是一種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先進文化的方向。他們是職業的先驅者,他們有責任、有義務為國家承擔這項工作,產業發展到哪一步,對職業的研究和更新就跟蹤到哪一步,讓國家的產業發展能夠及時地得到職業技術人才的支撐。 做教育,就是要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感。 8所師范VS15000職校師資培養急需建成體系 教育周刊:從實踐一線的感受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春風,給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帶來了哪些契機? 孟慶國:職業教育迎來了非常難得的春天;教師隊伍建設的春天也正在來臨。但是,具體到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尚有很多重要問題需要清晰,有許多重大的工作需要推進。 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對比來看,對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國家有一個龐大的體系,非常系統。而現在,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與高中相當,可是給中職這15000多所學校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有多少呢?全國獨立設置僅僅8所,另外有30所左右的教師培訓基地。 中職師資培養的出口少得可憐,上述幾家學校的所有畢業生每年大概不到2萬人左右;中職師資的入口也有很大的問題,現在逢進必考,而考評和選拔標準依然是講學歷、看論文,我們培養的懂技術、能操作設備的符合職業院校師資崗位要求的畢業生,很多被這把尺子擋在了門外。職業教育缺師資,但引進師資又面臨很多困難,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亟待從制度上頂層設計,系統考慮。 教育周刊:面對這些問題,你們學校作為“唯一的大學”,有哪些解決辦法,或具體的突破? 孟慶國:我們響應推廣免費師范生政策的號召,主動到地方上去聯系合作,目前已經與7個省開展了“免費師范生”計劃。我們按指標招收這些省市的學生,由這些省財政為學生提供學費,學生畢業后回到當地的職業院校任教。這項工作開展得非常好,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和支持,也切實幫助解決了當地職教師資匱乏的問題。目前地級市和縣級市的類似合作也有。這就是一種突圍。 準入要標準,投入要科學 教育周刊:問題由來已久。我注意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并沒有特別對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問題有具體表述。教育主管部門近幾年一直在強調“雙師型”師資建設,目前解決職教師資問題主要靠什么? 孟慶國:我認為,目前職業教育教師的主題來源不清晰。長期以來,職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停留在培訓方面。而培訓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可以是初級培訓、入門培訓,也可以是提高培訓、轉崗培訓,新技術培訓,新的教學方法手段的培訓,提升的培訓、高級培訓等等。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這種專門培養職教師資的學校,不可能為職業教育培養全口徑的像中小學那樣的師資。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沒有規范。現在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很多說法,停留在概念層面,缺乏系統研究、深入實踐。 職業學校能從企業里吸引什么樣的人到職業學校任教,什么樣的人愿意從企業到職業學校任教,什么樣的企業愿意或有責任向職業學校輸送教師,這些都沒有深入的研究,更沒有量化的分析。有一些學校和一些企業在教師培養上有合作和探索,僅僅是基層的、個例的,目前還沒有健全的職業教育師資準入和退出制度。 教育周刊:你的具體建議是? 孟慶國:第一,職業技術教師教育的培養專業,應該有明確的培養專業目錄。可以鼓勵和允許其他高校培養職業技術教師,但是專業標準應該有規范。第二,必須要有相應的投入機制。職教教師的培養有其特殊的要求、特殊的規律,在財政撥款、學費方面,需要單獨研究,單獨對待。這類專業人才培養,要有相應的教師培養的實訓基地;要有裝備投入、場地投入;培養雙師型一體化的職教師資,大學首先要有能勝任工作的雙師型一體化的特色教師隊伍。這些都不同于普通師范院校。有研究測算,對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投入,應該是普通工科院校的2~4倍。第三,國家要給政策,突破普通學校引進教師的考核辦法,把真正優秀的職業教育教師引進到職業教育院校中去,尤其應向西部偏遠地區的院校傾斜。 現在,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教育部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相關的政策可能正在制訂。 (李樂樂協助本文采寫) 人物素描:
孟慶國,一位大學校長,全國唯一專門為職業教育院校培養教師的大學校長。他在這里奮斗了幾十個春秋。在職業教育經歷的最艱苦的歲月,他和他的學校都有機會“轉型”,但是他們堅持下來了,“不動搖,不折騰。” 工作原因,他時常出國。美國他只去過一次,但是,為了切實幫助埃塞俄比亞這個貧窮的非洲國家培養人才,他去了七次。那里是非洲高原,氣候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差,這樣的出國很受罪,“但是,為了國家的朋友,我們的事業,這我必須做好。” 我們的采訪是在午餐時間進行的,他邊吃邊講;在一個會議的間歇,我們又談了一會兒,他的時間總是很緊。他說:“我們這個事業,是充滿了陽光的事業,是國家今天急需的事業。我們不妄自尊大,但是也要少點妄自菲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