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雖位于城中,卻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灑脫之氣與靈動之美毫不遜色于西湖。因此,東湖在歷史上受到過許多文人墨客青睞。屈原“澤畔行吟”,劉備磨山祭天,李白湖畔放鷹,南宋詩人袁說友描繪東湖“一圍煙浪六十里,幾對寒鷗千百雛”。毛澤東曾44次下榻東湖賓館內的梅嶺一號。 在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中的磨山景區內,匯聚了楚文化的精髓。在楚才園中,次非斬蛟、卞和抱璞等古代經典故事以雕塑的形式展現在游人面前。被譽為“三絕”的離騷碑,其字體選用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魏體手抄的《離騷》全詩摹刻,字體遒勁雋逸,詩書雙絕。站在碑下仰目觀望的游客不禁念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側的石刻浮雕墻壁隨山體蜿蜒之勢鋪展開來,展現的是楚國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少游客贊嘆楚人的創造登上了上古文明的巔峰,與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交相輝映。 楚文化同東臨的吳越文化和西鄰的巴蜀文化一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成王時,熊繹受封于楚蠻之地,始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其后楚國逐漸強大,到春秋戰國時代,其疆域幾乎延及整個南部中國。楚人立國800余年間,在繼承中原華夏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東西南北文化之精華,創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楚文化。東湖楚才園是楚文化歷經千年發展的縮影,游客游覽至此,除了身臨東湖之大美,更透過這一精致的園林窺見楚文化的精髓。 沿著磨山盤旋而上,被參天大樹環繞的楚天臺出現在眼前,臺側兩層弧形通道,寓《離騷》“帥云霓而來御”之意;臺頂置銅鳳,仿《三輔皇圖》記漢建章宮“上有銅鳳凰”。登上高處可近觀東湖,遠眺漢口。楚天臺仿楚國著名建筑“章華臺”,是東湖磨山楚文化游覽區內的標志性建筑。在樓頂,我欣賞著被譽為楚萃的編鐘合奏,編鐘的宏偉、磬的靈動、古箏的玄美……足見楚人對于音樂的掌握和創造,令在座的游人為之一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