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佳班主任段惠民老師講座
著名哲學大師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是靈魂的教育,而非知識和技能的堆積。教育就是要教學生自由地成為他自己。”
在全國名師段惠民老師的心里,教育也是這樣一項關乎靈魂的事業。他充滿激情的講座,向我們詮釋了自己多年來的教育理念——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
自古以來,很多大師、名家都對教育下過定義。孔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校所教的東西都忘記了,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可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于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段惠民老師對教育的理解就是“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與此觀點不謀而合的是,北京大學學者蔣夢麟先生曾說過:“教育有種種問題,究其極,有一中心問題,曰做人之道爾”。
我們都知道,按照規律辦事會事半功倍,而違背規律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也是有規律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違背了教育規律,也將會受到教育規律的懲罰。
遼寧本溪一位百佳少年,因班主任懷疑其與同班男生有“戀愛關系”,而跳樓自殺。當事的學校領導和老師,為了少承擔責任、推脫責任,逼著自殺小女孩同班的小男孩兒做偽證。小男孩不堪壓力,回家之后,也服毒自殺。
因為老師的不當言行,導致花季少女少男相繼自殺,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因言行不當,而導致弒師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浙江一名小學生,因害怕老師到家中家訪告狀,而謊稱父母在山上勞作,將老師帶至山上,并將老師推下山崖致死。
悲劇不僅僅是當事老師和當事學生的悲劇,更是我們教育的悲劇和社會的悲劇。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來教育。那么,怎樣才能按照教育規律來辦教育呢?那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少一些假大空的說教,而讓孩子們多一些心理體驗;少一些簡單粗暴,而多一些細膩和思考。
要完成“以德育人,以德治教”首先要立德于身。教師只有立德于身,才有資格去教化、去熏陶學生。誠如愛因斯坦曾說的“學生尊敬老師的唯一途徑,是教師的德和才”。如果老師不是德才兼備的,很難立德于學生的心靈。
對于立德于身,段老師用自己的實踐和智慧,告訴我們:愛是基礎,愛生智慧。只有真心地愛學生,才能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教育學生。當我們真心愛學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們之間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這樣那樣的不足都是可愛的。當你真心愛學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沒有困難的工作。愛學生,就會想出教育學生的辦法來;愛學生,就是愛自己,就會享受工作的樂趣和育人的幸福。
結合自己的理念,段老師用兩個具體的案例,生動地演繹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無窮的激情和智慧。
案例一:化妝
有一年,我剛接一個班級,學生還沒有認太準。一天早上,我起早到校。剛走進學校大門,就看見幾個孩子邊打籃球,邊嬉鬧著走向教學樓的玻璃大門。當我剛要喊住孩子們,以免他們不小心砸爛了教學樓門玻璃時,只聽咣當一聲,玻璃門已經被他們控制不住的籃球撞了個稀巴爛。
我看著他們像是自己班里的幾個學生。于是,迅速跑進教室,問:“孩子們,有沒有傷到你們?”看著墻角靜靜的籃球,孩子們一臉“無辜”地說:“段老師,您在說什么啊?什么傷到我們沒有?”生怕傷到孩子們,我便又急切地問:“剛才你們拿籃球砸爛了教學樓門玻璃,傷到你們沒有?”那幾個孩子說:“老師,真不是我們。昨天籃球就放在那里,我們就沒有動。”
硬是沒有一個人承認。正在這時,教導主任也走了進來。盡管孩子們砸爛玻璃時,被教導主任撞了個正著。但是,孩子們依然不承認是自己干的。
這時,我給教導主任使了個眼色。他接住了我遞去的五十塊錢,“主任,真不是我們班學生干的,我剛問過。要不這五十塊錢您先拿著,把玻璃安上,等找到是誰干的了,這錢再還我。”
說完,教導主任就走了。我也像沒事人一樣走出了教室。
時隔20多天,我對砸碎玻璃事件只字不提,而只是對這幾個孩子關愛有加。這并非是到此為止了,而是為了讓他們獲得一種心理體驗。同時,我也在“謀劃”著自己的教育策略。當我想好之后,我就上演了一場“化妝”的故事。
一天,我在辦公室,揚起自己的大手,從地上抹了一把灰,在臉上一劃拉,就為自己“化了一個妝”。然后,急匆匆地趕到教室:“同學們,今天的班會推遲半小時,段老師要去參加社區的一個會議。”說完轉身就要走,這時聽見班里一陣騷動,同學們說:“老師,您不能走。”有個聰明的小姑娘,給我遞上了一面小鏡子,意思是讓我照一照自己的臉。我裝作一臉驚訝地說:“哎呀,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不是你們,段老師要丟大人了。”說完,擦了擦臉,就走出了教室。
在辦公室過了大約半小時,我走進了教室。首先對孩子們表示了感謝,并隨后說了一句很“弱智”的話:“人要是手上也能長只眼睛,能看見自己的臉就好了。”看似一句“玩笑”,也是我精心設計的。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聰明才智在于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教育意圖當做自己的教育意圖說出來,并加以實行。”經過我這么一說,同學們又開始了五花八門的討論。看到同學們這么興奮,我“隨口”問了一句:“同學們,有什么啟發?”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我朝這個同學豎起了大拇指。“那誰幫你指出了缺點,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他?”我接著引導。“那大家可以相互指出錯誤,相互道謝。”我接著“誘導”。隨著同學們的熱烈討論聲,那個砸爛玻璃的同學,不好意思地舉手說:“段老師,上次那個玻璃是我砸爛的……”
就這樣,沒有一聲訓斥,在對這個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我給全班同學也進行了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案例二:永遠的秘密
我接到一個“有名”的亂班沒多久,班里就有家長不斷反映丟東西了。對此,我真的傷透了腦筋,直到有一天,我想起了這三位老師的名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意圖越隱蔽,越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馬卡連柯說:“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教育個體,是為平行教育。”洛克說:“最簡明最有效最容易的做法是把人民應該做或者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人們面前。沒有什么事情,能夠像榜樣這樣既溫和又深刻地打入人們的心靈。”
借助于這三位老師的智慧,我在班里開了一次迎六一主題班會。在熱烈的班會討論六一文藝匯演將要結束時,我說:“孩子們,你們想想有沒有不能和我們一樣不能歡度六一的人?”有個孩子舉手說:“老師,監獄里的犯人不能過六一。”最后全班決定一起給監獄里的少年犯寫信,并寫出了自己想問的問題,選代表和我一起去監獄探望少年犯,讓孩子們獲得心理體驗。
我用榜樣的力量給全班孩子們集體上了一堂法制教育課,為的就是能夠讓班里那位偷錢的孩子,在心里能夠獲得法制的體驗,同時能夠醒悟。實踐證明我成功了。
教育是一項關乎靈魂的事業,因而它是需要智慧的。那么,教育的智慧從哪里來呢?對此,段老師指出:“教育的智慧從書中來。要想將教育工作做好,就必須多讀書,讀哲學、讀歷史、讀教育經典理論、讀人物傳記等等。讀書與教育教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讀書越多,教育教學工作將會越輕松,而教育教學工作越輕松,就越有時間去讀書。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的智慧會越來越多。”
在講座的最后,段老師說:
我很欣賞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的一句名言:“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關乎心靈的事業,關于靈魂和理念的轉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老師們熱愛你的職業吧,熱愛你的學生吧,熱愛學生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盡管我們這個職業是平凡的、清貧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匯集起來,就能成就教育事業的大廈!
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弊端。
1、脫離現實
2、忽視主體
3、方法陳舊
二、怎樣教做人,育心靈?
1、以德育人,以德治教
2、愛是前提,愛生智慧
3、寬容有度,鼓勵為主
4、博采眾長,研究藝術
5、創設情境,促其自悟
6、真心付出,收獲幸福
段老師引用了一句話“班主任善于管理不如善于教育得學生也,善于管理,學生畏之,善于教育學生,學生愛之。”這句話讓我們有所悟啊!
段老師講了很多的案例:
■ 培養記憶力→班主任。
不論多么簡單事,不做學不會
段老師經常把一些古人,大教育家,比做自己的老師,經常提醒自己。這時段老師有引用了大教育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話→老師的聰明才智,能讓學生把老師的意圖當作自己的意圖提出來。段老師就善于用這個方法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把他的意圖給提出來。
段老師總結了一句話→要想記住太多的東西,一次不要記太多的東西。大家想想也是這么一回事。
■ 智斷眼睛糾紛。
人無論做什么,都是在做善事→蘇格拉底
在這個案例當中,主要是教會我們要學會利用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讓他上西,他偏上東,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善于運用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本來是讓他上西,這個時候我們就讓他上東,這樣不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嗎?
■ 永遠的秘密。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班里有頭東西的孩子,但是就是不承認,而且偷東西的孩子還理直氣壯,那么遇到這種情況,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通過這個故事,段老師有教給我們一招,如果我們對于這個情況視而不見,那么就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那段老師又是怎么處理的呢?
以集體為教育對象,以集體來教育個體
榜樣的作用既溫暖又深刻
這時又引用了北師大肖川教授的一句話→教育是慢的藝術。一定要慢慢來,急不得。
■釣“魚”。
這個案例講的是一個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有輕生的念頭,偶然一次學校組織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在這個時候,段老師發現了這個學生,學生是由于父母要求過高,覺得自己負擔很重,所以就產生這個念頭,這時的段老師該如何處理呢?
段老師就讓同學們去發現這個學生的優點,并給他指出來,帶領他積極參加學校或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聽說他釣魚很好,段老師就讓他教老師釣魚,這個時候段老師就說,你教我釣魚,其實老師在釣你的心啊!老師要把你的心釣回來啊!
就這樣孩子一天比一天好,逐漸的自信心就建立起來了,終于擺脫了輕生的念頭。
段老師這個時候就引用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率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教師的追求與成長
要做一個好教師,必須治學,不治學就教不好學生→季羨林
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