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學做教師 —于漪老師在江南大學國培班上的演講 于漪,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195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專注學科德育研究,傾力培養青年教師。被評為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2 “我給自己專門定了兩把尺子:一把尺子專門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專門量自己的不足。” 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完善人格和增強學養的一個前提。我是1947年考大學的,考生12000多人錄取500人,大學錄取率不到5%。我自以為是大學畢業,學習也比較用功,出來教中學沒有問題,但一到實踐當中就不行了。 實習教的是心理學,但工作需要我改行,先教歷史后教語文。好不容易把歷史弄明白了,又要改行教語文,第一篇教的是高二年級的魯迅先生的《藥》。備課非常難,那時候沒有教學參考書,就是一本教科書。語文怎么教,特別是小說怎么教,沒學過,全然無知。第一段備課就碰到困難了。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蘭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了。”這個“著”就有四個讀音,查了許多書,沒有注音,最后查到了一個英譯本asleep,才吃準了讀zháo。一篇課文的備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當老師太不容易。學歷水平不等于崗位水平,學歷水平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而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教師則是在崗位上修煉的結果。因此,做一個老師要謙虛謹慎,如果自己知足意滿,就等于一杯水已經滿了沒辦法再倒了;如果你虛懷若谷,那么就會耳聰目明,什么都能聽進去。 有兩件事情對我教育很深。一件事是我有一次上課用了“曲高和寡”一詞,我就跟學生講:“下里巴人”是通俗的低級的,而“陽春白雪”是高雅的、高級的。但課后讀到宋玉《答楚王問》時,我發現自己講的不準確,因為有這么一段記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在基礎教育課堂里講的內容,沒有研究生教育那么高深、那么廣博,但必須準確、科學,因為基礎教育學的東西會跟隨人一輩子。我覺得自己的治學很不嚴謹,就跟學生講我講的是不準確的,希望學生諒解。從此以后,哪怕認為自己懂的也要去查一查,要十拿九穩后再到課堂上講。 還有一件事,我改作文把“著火”的“著”的上半部分的“羊”的一豎斷成兩筆,旁邊有個老先生就提醒我:“如果你在黑板上寫這個字,可能孩子就錯一輩子。”我才意識到教師在黑板上的一舉一動也會對孩子一輩子有影響。從這兩件事情之后,我非常嚴格要求自己,基礎教育是陪伴人的終身的,它教的是知識的“核”,不會老化,陪伴人的一生。 為此,我給自己專門定了兩把尺子:一把尺子專門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專門量自己的不足,讓兩把尺子伴隨我的整個教學生涯。每次教研組開會,我都非常認真學習,“博采眾長”,語文教師一定要學會“借腦袋”,因為語文是無處不在的。老教師討論每一個問題,我都會把閃光的東西記下來,從中受到啟發,少走彎路。如何尋找自己的不足?每一堂課教完,我都要腦子里“過電影”,推敲哪些行哪些不行,然后寫下三五點的“教后小記”,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二是記下自己的缺陷不足乃至錯誤,久而久之就摸到了教與學的規律。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要使教育教學工作永遠勃勃有生氣,必須找到自身最強烈的刺激。”那就是自我教育。對自己認識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動力就越大。現在從學校到區縣到省市到國家,都給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習、展示,這是外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最強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怎么樣才能使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永遠勃勃有生機呢?那一定要有強烈的內驅動力,也就是“內心的深度覺醒”。“內心的深度覺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乃至瑣細的工作和國家的千秋大業、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我就會覺得我已經不是站在平地上來看教育,而是站在高山上來看教育。 我一直覺得自己肩膀上挑著千斤重擔,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國家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教師,這是對教師的無限期望。理解到了這一點,我覺得每天做的工作是那么有意義,那么有價值。因為我是為每一家庭在培養后代,為國家培養未來。所以我覺得清醒地認識自己,內心深度覺醒十分重要。 “教心必先知心” 教育就是要給學生奠定生命之魂,一是德性,二是知性。 第八次課程教材改革對所有學科提出三個維度的目標,實際上就是二者的融合。這三個維度都要落實到課堂上,一是知識與能力,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即使最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把學生將來所需要的知識、能力都教給他們,因此,要指導他們學會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心靈的連續體,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濃郁的親情友情,怎么可能有濃郁的鄉情?又怎么有赤子情懷?教學一定要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讓他們感動。教心必先知心,不知心是沒法教好課的。 教師要走進孩子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要跟孩子有共同的語言。作為一名老師不能隨便對孩子說“不”,一定要了解學生,要因勢利導。當今學生不大會感動,也不會感恩,似乎已經歷滄海桑田,情感世界蒙上鹽堿。要教會學生用兩個眼睛看世界,既要看到社會上存在的問題,識別假惡丑,又要看到并追求真善美。態度,是指求真的科學態度、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當今,“寬容”的培養十分重要,許多孩子都是自我中心,心懷不廣。 每一節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生命的質量。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上課就是用生命在歌唱。就是用你的生命來影響他們、感染他們,讓他們熱愛父母、熱愛老師、熱愛學校,熱愛祖國,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師愛超過親子之愛,親子之愛是有血緣關系的,而師愛是大愛,仁愛,要熱愛每一個學生。教師一定要有敏銳的目光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盡心盡力,長善救失。寫在紙上,說在嘴上,不叫懂道理,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地懂道理。教師的意義和價值是長效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種什么也沒有。 國有國魂、民族有民族魂,教師要有師魂。對我而言,62年上下求索的就是追求做一個合格的教師,不耽誤學生寶貴的青春。教育是接力棒,一棒一棒地接下來,我們這些骨干教師特別要喝這一壇酒,醉成龍的脊梁。教師不僅要業務專,還要對社會上的誘惑具有抵抗力,守護教育者的尊嚴。一名優秀教師能恩澤莘莘學子,為了我們的偉大事業,為了我們孩子們的可愛生命,就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精神振奮往前行。 (本文由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陸覺民、杜芳芳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