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于漪老師的新書《卓越教師第一課——于漪談教師素養(yǎng)》(于漪著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最大的感覺就是書如其人,淡然而不失高雅。 書中,于漪老師反復強調(diào)的一組關(guān)鍵詞就是“影響”、“熏陶”、“感染”。她認為:“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種人格完善的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響。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教師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領學生形成美好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實學激發(f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感染學生,引領他們形成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而人格完美尤為重要。”是的,與其說教師是培養(yǎng)人的,不如說教師是影響人的。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會在方方面面嚴格要求自己,用言行舉止影響學生和身邊的人。 “業(yè)務精湛”是第一要素 一個教師想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熏陶”、“感染”學生和身邊的人,沒有底蘊和底氣也是一句空話。“腹有詩書氣自華”,身為教師,首先得有作為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于老師認為“業(yè)務精湛”是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是好老師必備的職業(yè)內(nèi)涵、人生內(nèi)涵。“真正的教師他有真本領、真東西,而且能把真本領、真東西教給學生”。“真功夫是業(yè)務功底的展現(xiàn),才學是刻苦鉆研、努力積累的必然。”真教師必須在“精專”與“廣博”兩方面下功夫,有比較厚實的科學與人文的底子。 一個真正的教師,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當代科學與人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因為“大部分學生都崇拜‘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教師”。一位學識淵博、表達風趣的教師,才可能“教得精彩紛呈,美不勝收”,“讓學生有所得”,有“如坐春風”的感受。 教師想要達到“業(yè)務精湛”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謙卑好學,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力。于漪老師通過不斷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的富有者”。于老師認為當教師,要把“學”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一位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先必須學而不厭”。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信息社會,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吸納科學與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就無以從教,因為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早已經(jīng)不只是學校和教室了。一位教師要想教得好,就要學得好。 “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是亦師亦友。學生面前應該做到師風可學,學風可師,學習方面也是學生的榜樣。”真正的教師是會在不斷地學習中,豐富自己,滋養(yǎng)自己的。一位不斷吸收新信息滋養(yǎng)自己的老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會不斷增強對老師的信賴與尊敬的。 “博采眾長”方能超越自我 于老師認為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離不開“愛、鉆、學”三個字。“只有真心實意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昭蘇萬物的實效”;只有對教材“不明底里不罷休”的勁兒,教學才能漸入佳境;只有“毫不懈怠,深入學,廣泛學,視野開闊,功底深厚,才有教好學生的實力”。 “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無窮的”。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對自己一定是有清醒的認知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很難所以才可貴”。于漪老師一直握著兩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這也正是于老師幾十年來備受尊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老師的身上,無論何時何地,你看到的只是淡然與質(zhì)樸,是謙卑與溫和,絲毫找不到頤指氣使的傲慢與不容質(zhì)疑的霸道,更不會有為名利得失的斤斤計較。她說:“我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說到底,都是學大家的,或者說是‘偷’大家的。我每聽一節(jié)課,包括聽我徒弟的,聽青年教師的課,都是張開我的感官,運用我的思維器官去學習,因為我信奉‘博采眾長’。” 因為于老師的“博采眾長”,才有了她作為人師的自我超越,才能堅持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才能“上課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真正做到了“智如泉涌,行為表儀”,成了我們這一代教師以及今后教師的榜樣。 于老師堅信“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思想、道德、語言、舉止,有意無意,都在對學生起作用,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負面作用,不可能作用是‘零’”,所以,教師要“重視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提升思想,凈化感情,增長學識能力,不斷完善人格,只有這樣,對學生才能施以良好的影響”。我的理解是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吸納、反思、總結(jié)、更新,才有可能增長自己的見識,發(fā)揮自己的才智,更好地影響自己的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