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懷古詩談片 在古代詩詞中,懷古詩是內容與思想都比較沉重的一類作品。這類詩都是懷古惜今,“有感而發”,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憑吊歷史古跡,回顧古人的業績或遭遇,自己內心產生共鳴,不禁發出對古人業績的慨嘆或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 讀懷古詩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論世,一是要品賞韻味。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理解詩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讀詩主張“以意逆志”,即用讀者的“意”,根據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寫作時所要表達的“志”。懷古詩的作者是在懷念古代史實的基礎上抒發個人情懷的,詩中必然涉及到歷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解讀這類詩首先要根據詩中的物象確定史實,理解典故內容和它所包含的意義,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所謂“品嘗韻味”,就是在反復吟誦、體會中,把玩詩作的情致韻味。 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nbsp; 這首詩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亂”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寫的。詩中提到“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顧”和“出師”,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謁武侯祠后寫的這首詩,所涉及到的是三國蜀相諸葛亮的事跡。詩人面對武侯祠舊址,想到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業績,贊頌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同時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胸懷壯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淚滿襟”。杜甫所以產生這樣的哀情,是因為他當時也遭遇亂世,胸懷報國之志卻無力回天,想到諸葛亮的結局,而發出懷古之哀嘆,實際上不也在嘆息自己嗎?仔細品味這首詩,可以發現詩的首聯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地指明自己感懷的內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個寫景的句子中,一個“自”,一個“空”,既是寫實,又體現出自己對如此一個歷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卻荒涼冷清,無人關懷的感嘆。全詩的情調悲涼,這正與詩人的內心世界是一致的。經過這樣的思考,對杜甫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就可以準確把握了。 又如辛棄疾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作者是就三國吳蜀聯合抗曹的事跡發出感懷的。辛棄疾重游東吳故地,登上北固樓,回顧“三國”時期吳蜀聯合抗曹的舊事,懷念當年雄踞一方的孫權,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夠重演這段歷史,奮起抗金,收復北方失地?。∪欢F實卻難遂人愿,他只有無限感慨,抱憾終身。詩作表達的就是一種悵惘和郁悶的心情。這首詞三問三答,自相呼應,跌宕起伏,層次分明。詩人從大處落筆,視野十分開闊,氣魄極其宏大雄壯。詞中融經鑄史,借古諷今,表面上是稱贊孫權為天下英雄,實際上譴責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吧赢斎鐚O仲謀”一句雖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聲,表達出對當權者無抗金復國之志的遺憾和憤慨。 元人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作者赴陜西賑濟災民時途中所寫。面對著嚴重的天災人禍,哀鴻遍野的社會現實,經過這千古名勝的潼關,作者油然而生撫今吊古之情,于是寫下了這篇千載傳誦的名作。作者以雄渾沉郁,悲涼蒼勁的筆凋,描寫了祖國山河壯麗,揭示了在封建社會里,無論王朝怎樣的更迭,廣大人民都要吃苦受罪的本質?!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备叨雀爬艘磺Ф嗄陙砣嗣竦目嚯y!無怪乎黃河的波濤“如怒”!那千古滔滔的黃河水,不就是人民的血汗和眼淚匯成的嗎!而今這嚴重的旱災,這哀鴻遍野,饑民相食的慘狀和那千古人民的痛苦匯合交融在一起,作者的心情怎能平靜!這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鮮明而深刻的主題,道出了封建社會歷代興亡的實質、改朝換代的實質,那就是不管誰興誰亡,都會給老百姓帶來痛苦。這一總結深刻而尖銳,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憤慨,這一總結用通俗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精粹的內容?!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誰都看得懂,但誰看了都會引起豐富的聯想,深刻的思考,這是經過千錘百煉達到欲語破地的警句。這首關心人民疾苦的佳作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高的作品。 在李商隱的詠史詩中,除直接表現歷史的詠史部分,也常有作者評議歷史的詠懷部分。他的詠史詩,詠史和詠懷在歷史形象中常被融為一體,結合得非常緊密。他多以歷史形象的選擇和組合,用歷史畫卷本身,體現自己的見解,詠懷往往被融入詠史。即使是一些夾敘夾議的詩句,其中用以評點的詞語,也是建立在歷史形象的基礎上。如《南朝》:“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敵國軍營漂木秭,前朝神廟鎖煙煤。滿宮學士皆顏色,江令當年只費才。”““誰言”與“不及”就是通過建立“瓊樹朝朝”、“金蓮步步”兩個形象的聯系,說明作者的觀點。至于這首詩中的另一聯:“敵國軍營漂木秭,前朝神廟鎖煙煤”就完全是用形象說話了。一面是隋朝迭艦伐陳,滿江“漂木秭”的氣勢,一面是太廟為煙塵所封,國勢岌岌可危的陳朝,兩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用滿宮美女“學士”和狎客江總的形象,概括出陳后主及其侍臣沉緬女色的情形。在《南朝》一詩中選擇了眾多的歷史形象,展現歷史的畫卷,指點歷史的盛衰,每個形象,都傾注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情況,在李商隱的詠史詩中是很常見的。在《馬嵬二首》之一中有這樣的詩句:“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崩钌屉[在這里用馬嵬兵變挖苦道:楊貴妃難免被褒姒所嘲笑,因為她還不能象“褒女”那樣讓天子喪命,只是讓玄宗暫時出奔而已。這里充滿了犀利、辛辣的諷刺筆調。 李商隱生活的晚唐,已是日薄西山積重難返。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封建文人,李商隱對社會始終是關注的。他痛恨危害唐王朝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把振興唐王朝的希望寄托在帝王身上,但現實破滅了他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