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炳奎,男,朝鮮族。1937年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分獲國家級、部院科技成果獎8項。出版學術專著10部,發表論文137篇。擅長肺癌、胃癌、結直腸癌、淋巴瘤、卵巢癌等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自主研制國家新藥“益肺清化膏”、“益肺清化顆粒”及院內制劑“肺瘤平膏”等系列藥物。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教授樸炳奎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工作已逾50載,熟諳醫理藥性,擅長腫瘤(尤其是肺癌)的綜合防治。筆者現將其治療肺癌的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探本求源 發微病機 樸炳奎認為,肺癌病機錯綜復雜,常易出現虛實相兼證候,雖以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肺系癥狀為臨床表現,然其發生卻根于五臟虛損。在病因病機研究中,他注重整體觀,并強調正氣內虛,毒傷肺絡,痰瘀內蘊之間的因果關系。 肺癌發病 以虛為本 盡管目前許多學者對肺癌的中醫病因、病機有不同認識,但不外乎正氣虛損和邪毒內積兩個方面。樸炳奎認為,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局部表現,是因虛而致病,因虛而致實。早期的虛多見氣陰兩虛,晚期多為陰虛內熱或陰陽兩虛;局部的實可為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等不同的病理變化;雖病位在肺,卻與脾、腎功能密切相關。 致病因素 癌毒為先 樸炳奎說,煙毒是肺癌重要的致病因素。煙毒辛燥,可直損肺絡,耗氣傷陰。煙毒入絡,氣血瘀滯,敗壞絡體。若正虛不制,敗絡化毒,絡毒亢變,則亢害無制,化生新絡。新生之絡亦即絡毒蘊結之處,絡毒亢變,隨絡流溢,內傷臟腑,外達肢節;損傷臟腑,敗壞形體經脈,構成惡性病理循環。 煙毒損絡,痰瘀阻絡則肺脹、喘滿,毒瘀化火,灼傷血絡則咳嗽咳血;晚期正氣衰憊,毒隨絡流,移至他臟,則變證叢生。故此,外受毒邪,毒損肺絡可謂肺癌形成的病理基礎,同時也是導致病情演變的重要因素。 總之,他認為肺癌的發生總由正氣不足,外邪入中,陰陽失和,痰凝毒聚而成。其病機關鍵為痰瘀互結,毒損肺絡。 隨證擇法 綜合施治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目前中醫治療肺癌已經形成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以毒攻毒等多種手段。 近年來,基于正氣內虛為惡性腫瘤重要發病基礎的共識,樸炳奎經過反復探索、總結思考,提出了“肺癌是多種因素夾雜致病的慢性疾患,應當隨證擇法、綜合施治,扶正培本應貫穿治療始終”的學術思想。 治病求本 培土生金 “治病求本”歷來是中醫臨床的精髓、核心。求本主要指的是治療要直中病機。中醫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辨證論治,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機,為用藥提供依據。 治病求本的過程就是辨證論治的過程,通過對臨床癥狀的分析,歸納、總結、推斷,明辨病機性質。只有抓住病機,才能抓住病變的實質,治病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直中病所。 樸炳奎認為,肺癌早期病在肺脾,這一階段,多選用可入肺、脾兩經,具有滋肺陰補脾氣功效的藥物為底方,如沙參、麥冬、白術、山藥、薏仁、黃芪、茯苓等,也是遵循“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的治則。為使補而不滯,可在上方中加入白蔻仁、砂仁等芳香醒脾之藥,既助脾之運化,又符合脾喜燥惡濕的特性。 晚期多為肺、脾、腎虛,根據金水相生的治則,可加用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菟絲子、益智仁、肉桂等益腎溫陽之藥。取“治上焦如羽,非輕上舉”之意。可謂:“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nbsp; 以人為本 權衡攻補 “因人而宜”作為中醫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其實質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精神狀態的不同,辨證論治隨以機動,因人而異。 肺癌作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既有正虛——氣陰兩虛,又有邪實——瘀毒內侵;在治療時既要重視攻邪,解毒抗癌消滅腫瘤,又要重視扶正,益氣養陰提高抗癌能力,故應靈活掌握“邪祛則正安”和“養正積自除”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樸炳奎認為,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特色并不在于直接攻伐腫瘤,扶正與解毒抗癌并非矛盾,“養正積自除”,殊途同歸。現代藥理學研究業已證實這一觀點,部分益氣扶正藥,如黃芪、人參等提取成分,可通過改變機體的免疫狀態達到抗癌消瘤的目的。 當然,在運用中藥治療肺癌時還需重視病人的特殊性,必須仔細分辨陰、陽、氣、血孰盛孰衰,不可妄加補益;他還反復強調,扶正與祛邪是為了一個共同目的,應根據具體病情,或補中有泄,或攻中寓補,或攻補兼施,因人因時而異;只有將扶正與祛邪有機地結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驗案舉隅 李某,男,64歲,2002年4月26日初診。 主訴:陣發刺激性嗆咳、痰中帶血1月余。2002年3月17日患者因感冒后誘發陣發刺激性嗆咳,胸悶,咯吐血絲黏痰,在北京某醫院胸片及CT提示“左肺上葉占位病變,腫塊大小1.5厘米×2.2厘米”。4月3日在某綜合醫院痰涂片報告:“發現腺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好。”支氣管鏡檢未見癌細胞。臨床診斷左肺腺癌(T1N0M0),因患者拒絕手術及放化療,故來就治。 刻診:述在當地醫院經抗感染治療后咳嗽減輕,仍感胸悶,左側胸痛,咯少量血絲黏痰,乏力,納差,失眠,便干,咽干,手足心發熱,舌質淡紅,苔薄白少津,脈滑,尺脈重按無力。 辨證:氣陰兩虛,痰瘀膠結,毒損肺絡。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祛痰化瘀。 處方:全瓜蔞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浙貝母20克,海蛤殼15克,黃芪30克,沙參10克,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白術15克,山藥12克,肉蓯蓉15克,女貞子15克,當歸15克,炒三仙30克,白豆蔻5克,仙鶴草15克,側柏炭15克,甘草10克。 上方服15劑后患者精神較前好轉,某次咳嗽時咯吐較多黏痰,隨后痰量明顯減少,胸悶,胸痛,乏力,咽干,手足心發熱明顯減輕,惟時有咳嗽,咯痰偶見血絲,仍乏力,汗多,失眠,納少,舌質暗淡,舌苔略厚,脈沉滑。仍遵前法。 處方:黃芪40克,沙參15克,白術15克,防風12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浙貝母20克,仙鶴草15克,側柏炭15克,僵蠶15克,白英15克,蛇莓15克,莪術9克,土茯苓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炒三仙30克,甘草10克。 此方連服20余劑,并配服益肺清化膏15克/次,3次/天;西黃解毒膠囊2粒/次,3次/日,交替服用。 服藥至2002年6月3日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納食轉佳,咳嗽基本消失,偶爾咳嗽時咯痰未見血絲,仍時感胸痛憋悶,失眠,乏力,大便干,腰膝酸軟,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細。 處方: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生白術15克,山藥12克,草河車15克,蛇莓15克,八月扎15克,枳殼10克,菟絲子15克,枸杞子15克,薏仁15克,益智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土茯苓15克,豬苓15克,炒三仙30克,甘草10克。 此方略做加減,連服數月,諸癥消失,后改服上述成藥。帶瘤生存至2010年1月失訪。 按語:此例肺癌患者因拒絕手術及放化療,故求中醫藥綜合治療。該患雖是老年患者,但病理分化較好,臨床表現以本虛之癥為多,標實尚不明顯,因此在治療中當遵循“養正積自消”的觀點,多應用益氣養陰、健脾益腎之劑,同時也不應忽視解毒抗癌治療本?。ㄟx用中成藥益肺清化膏和西黃解毒膠囊)。 三診時伍用菟絲子、枸杞等補腎中藥,意取上病下治,金水相生,水盛則火治,土旺則金生,肺得濡潤,治節有權。服藥數月后其肺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此后服用中成藥繼續治療,帶瘤生存近8載。(鄭紅剛 花寶金 侯煒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