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炳奎診治經驗 樸氏認為,肺癌病機錯綜復雜,常易出現虛實相兼證候,但其根源為五臟虛損。肺癌早期以肺脾虛損為主,晚期及腎。肺脾的經脈連屬構成了肺脾間生理、病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肺脾同為太陰,常相互影響,或脾病及肺,或肺病及脾。脾屬土而生肺金,脾氣不足則肺氣虛少,“土不生金”。脾主轉輸津液、運化水濕,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若脾胃失和,脾失健運,津液失于輸布,則聚而生痰成飲,常影響肺之宣發與肅降,出現喘咳、痰多等癥。臟腑虛損,以腎為根。肺癌發病,肺虛為本,而腎虛為根。腎藏精,養五臟,腎虛則五臟失養;五臟功能異常,又會導致精氣匱乏。如此反復,瘀血、痰濁內生,阻閉肺絡,發生肺積之證。 樸氏認為,煙毒是肺癌重要的致病因素。煙毒辛燥,直損肺絡,耗氣傷陰;煙毒入絡,氣血瘀滯;正虛不制,絡毒生變,化生新絡;新絡蘊毒,毒隨絡流溢,內傷臟腑,外達肢節。煙毒損絡,痰瘀阻絡,則肺脹、喘滿;毒瘀化火,灼傷血絡則咳嗽咯血;晚期正氣衰憊,毒隨絡流,移至他臟,則變證叢生。樸氏強調肺癌為典型的絡病,絡病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肺癌臨床表現皆與虛、毒、痰、瘀有關,此四種病理因素之間常常相互兼雜,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日久絡息成積。 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及系統總結,樸氏將肺癌主要分為肺氣不足型、陰虛內熱型、氣陰兩虛型、氣滯血瘀型、痰濕瘀阻型等五種證型。臨床上主要選用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化瘀散結的藥物。 樸氏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其門診處方,找到樸氏治療肺癌的用藥規律。樸氏認為肺癌以肺脾兩虛多見,治療宜培土生金,以益氣為主,佐以養陰。核心處方以黃芪、土茯苓為君藥,此二藥一補一攻,充分體現了樸氏治療肺癌強調扶正與祛邪相合的學術思想;沙參、桔梗、太子參、炒白術為臣,沙參和桔梗養陰清肺、祛痰利氣,太子參和炒白術補氣健脾,屬“虛則補其母”之法,意在“培土生金”;炒三仙為佐,反映出樸氏治療肺癌注重脾胃中焦、顧護胃氣的學術思想;甘草為使,調和諸藥。主要配伍有: (1)扶正培本類 如枸杞子、女貞子、山藥、益智仁、沙參。主要功效是健脾益肺、滋補肝腎。 (2)清熱解毒類 如金蕎麥、白毛藤、薏苡仁。這些經研究證實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藥經常與核心方配伍使用,屬樸氏辨病治療的經驗體現。 (3)理氣化痰類 如半夏、瓜蔞、陳皮、茯苓。 可見樸氏辨證論治肺癌仍以扶正培本為主,清熱解毒為輔,兼以理氣化痰。以上三種主要治法的代表藥組是山藥、薏苡仁、法半夏,分屬肺、脾、腎三臟,反映出樸氏在治療肺癌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肺脾腎三臟,充分體現出“養正積自除”的學術觀點。 樸氏的臨證特色體現在隨癥加減,如咳嗽、咳痰較重者,可加前胡、射干藥對;止咳化痰、咳痰帶血者,可加仙鶴草、生地炭、側柏炭藥組,收斂止血;大便干結者,加生地、生白術、肉蓯蓉藥組,潤腸通便;伴有胸腔積液者,加龍葵、花椒目、葶藶子藥組,利水滲濕;伴有腦轉移者,多加用石菖蒲、郁金藥對,引經直達病所;骨轉移患者多伴有疼痛,加延胡索、柴胡藥對,理氣止痛;放療后患者多見毒瘀互結,常加用雞血藤、赤芍藥對以解毒活血等。樸氏的用藥特點:肺為清肅之臟,又稱嬌臟。樸氏主張用藥宜輕緩平和之味,忌攻伐重劑。取“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意。樸氏臨床用藥平均劑量以10~15g者居多,每個處方的藥味不超過18味,也體現出“制小方,和而緩”的特點。 典型案例 李某,男,64歲。2002年4月26日初診。 陣發刺激性嗆咳、痰中帶血1月余。2002年3月17日患者因感冒后誘發陣發刺激性嗆咳,胸悶,咯吐血絲黏痰,在北京市通州區某醫院查X線胸片及CT提示“左肺上葉占位病變,腫塊15cm×22cm大小”。4月3日在北京市某醫院痰涂片報告:發現腺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好;支氣管鏡檢未見癌細胞。臨床診斷左肺腺癌(T1N0M0),患者拒絕手術及放療、化療,來我院門診就治。自述在當地醫院經抗感染治療后咳嗽減輕,仍感胸悶,左側胸痛,咯少量血絲黏痰,乏力,納差,失眠,便干,咽干,手足心發熱。舌質淡紅,苔薄白少津,脈滑,尺脈重按無力。辨證:氣陰兩虛,痰瘀膠結,毒損肺絡。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祛痰化瘀。 處方:瓜蔞15g,杏仁10g,桔梗10g,浙貝母20g,海蛤殼15g,黃芪30g,北沙參10g,太子參15g,麥冬10g,白術15g,山藥12g,肉蓯蓉15g,女貞子15g,當歸15g,焦三仙30g,豆蔻5g,仙鶴草15g,側柏炭15g,甘草10g。 上方服15劑后精神較前好轉,咳嗽時咯吐較黏痰,隨后痰量明顯減少,胸悶、胸痛、乏力、咽干、手足心發熱明顯減輕,唯時有咳嗽,咯痰偶見血絲,仍乏力,汗多,失眠,納少,舌質暗淡,舌苔略厚,脈沉滑。仍遵前法。 處方:黃芪40g,北沙參15g,白術15g,防風12g,杏仁10g,桔梗10g,浙貝母20g,仙鶴草15g,側柏炭15g,僵蠶15g,白毛藤15g,蛇莓15g,莪術9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30g,甘草10g。 此方連服20余劑,并配服益肺清化膏每次15g,每日3次,或西黃解毒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交替服用。服藥至2002年6月3日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納食轉佳,咳嗽基本消失,偶爾咳嗽時咯痰未見血絲,仍時感胸痛憋悶,失眠,乏力,大便干,腰膝酸軟,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細。 處方:黃芪30g,太子參15g,生白術15g,山藥12g,草河車15g,蛇莓15g,八月札15g,枳殼1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薏苡仁15g,益智仁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豬苓15g,焦三仙30g,甘草10g。 此方略做加減,連服半年余,諸癥消失,后改服上述成藥,帶瘤生存至2009年6月。 此例肺癌患者在治療中當遵循“養正積自消”的原則,多應用益氣養陰、健脾益腎之劑,同時也不應忽視解毒抗癌對本病的治療作用(選用中成藥益肺清化膏和西黃解毒膠囊)。三診時伍用菟絲子、枸杞子等補腎中藥,意取“上病下治”“金水相生”。 [鄭紅剛,花寶金,樸炳奎.樸炳奎辨治肺癌學術思想與經驗探析.中醫雜志,2010,51(4):304] [周雍明,樸炳奎.樸炳奎教授辨證求本治療肺癌學術經驗.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9):33] [鄭紅剛,花寶金,樸炳奎.基于信息挖掘技術的樸炳奎主任醫師治療肺癌臨床經驗初探.第三屆國際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10: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