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眩暈
【病例1】高血壓、腦動脈硬化 陳某,男,55歲,1997年5月12日初診。該患有高血壓史多年,血壓155/100左右,診見體格魁梧,面色紅潤,口唇色暗,詢之頭暈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證,已4日未行,臥則胸悶,舌暗紅,苔白,脈沉弦關滑。 此少陽陽明蘊熱兼瘀血,與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黃6克。 二診,六劑后,頭暈減,大便日行一次,仍平臥胸悶,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潤,脈沉弦細。 頭暈減輕,但由于胸悶明顯,所以加瓜蔞、薤白這一藥對,開胸理氣、化痰開結; 仍宗前法,與大柴胡湯加味:柴胡10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黃6克,瓜蔞45克,薤白10克。 【病例2】膽結石
陳某,女,56歲,1979年11月12日初診。主訴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時突然暈倒,于是到某醫院急診科進行治療,診為膽囊炎合并膽結石,但經輸液并服中藥兩月余,毫無效果。自動出院,用擔架擔到門診治療。現證見頭暈劇烈、惡心、嘔吐、胸悶、大便干,不思飲食,口苦、舌紅、苔白微干,脈弦數。 嘔吐、胸悶、口苦、脈弦數,說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陽病;大便干,合之則為大柴胡湯證。 雖病癥劇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屬少陽陽明合病,與大柴胡湯:柴胡15克,黃芩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二診,1979年11月13日,其夫來述,藥后大便四次,惡心無,現在已經想吃東西了,與原方兩劑而痊。 按:如此危重之證,用如此簡單的中藥就能收到奇特的療效。旁觀者好奇而問之,無他,方藥對證也!膽囊炎、膽結石臨床出現少陽或陽明的方證很多,但也有表現在厥陰、太陰者。
【病例3】高血壓
周某,男,57歲,腦血栓后遺癥三年多。現證頭暈,走路不穩,呈“振振欲擗地”狀。血壓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藥維持。舌淡嫩,苔薄白,脈沉弦。 與柴胡龍骨牡蠣湯和解清熱,降逆除飲:柴胡15克、 黨參15克、 黃芩10克、 清夏10克、 生姜15克、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大棗5個、 龍骨20克、牡蠣20克、 大黃5克、 鉤藤15克。 上藥服七劑,頭暈減輕,但仍行路不穩,血壓如前。追問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無鼻塞發熱,脈浮身痛等表證。 舌淡脈沉弦,“振振欲擗地”諸癥,可推測刻下證病,是由于少陰外寒內飲,水飲上擾,此時當溫陽化飲。 與真武湯:黑附片10克、 茯苓30克、 白術25克、 生龍骨20克、 白芍20克、 生姜15克、 生牡蠣20克。結果:服上方加減近四十劑,諸證皆平。 體會:高血壓一病,臨床用熱藥的機會很少。而這例病人卻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見不良反應。可見“有是證,用是藥”,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例4】低血壓 王某,女,42歲。因痔瘡引起低血壓已七年。服過許多中藥如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人參養榮丸等,效果都不明顯。無奈病作時,只能靜點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劑。對中醫已無多大信心。這次是在兒女強力勸說下,抱著試試的態度前來診病的。當時證見頭暈心悸、面色萎黃、納少胸滿、身疲乏力、失眠多夢,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顯氣短。用手撫按胃脘部,覺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氣短。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這例病人的頭暈心悸等證,不完全是氣血虛衰,而是由于陽虛停飲、導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根據上述表現辨為胃弱血虛,水飲內停。 此時服用滋膩藥以補氣生血,反而會使胃氣失和,阻礙了氣血的生成。 根據納少胸滿、頭暈心悸、心下痞硬、面黃氣短等證,用茯苓飲合當歸芍藥散消痞化飲、調和氣血。 先予茯苓飲合當歸芍藥散,利濕養血:茯苓20克、 白術15克、 黨參15克、 陳皮20克、 生姜15克、 枳實10克、 當歸15克、 澤瀉15克、 白芍10克。 二診,上方七劑后,頭暈心悸減,大便轉常,食納增加,用手撫按胃脘,已不覺短氣。詳細詢問得知,該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瘡發作就更加頻繁。按脈則沉細弦。 因有陽虛畏寒、頭暈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脈沉弦等證,所以辨為胃虛停水,寒飲上犯。 少陰虛寒證,但并不是說少陰經中每一個方子都可以用,還須進一步辨方證。最后認為本病既不是少陰熱化的黃連阿膠湯證,也不是外寒內飲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而是陽虛水停的真武湯證。 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虛,導致水飲內停,日久寒飲傷陽,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頭暈心悸諸證蜂起。 予真武湯加黨參、陳皮、桂枝、甘草,溫陽建胃、下氣化飲。 茯苓20克、 白術15克、 生姜15克、白芍15克、 黨參20克、 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 陳皮20克、 炙甘草10克。 結果:一直以真武湯為基礎方,并據證合用過苓桂術甘湯、當歸芍藥散、茯苓飲、桂枝茯苓丸等調血化飲的方劑。經過兩個月的治療,最終獲愈。 體會:低血壓是現代醫學的病名,同時也是一個癥狀。用中藥治療一定要辨方證。否則即使用了大量的補氣、補血藥,因不對“證”,也不會有效。 老師常說:“治病,尤其是治療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實到大經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經中的哪一經。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陰、在陽,還是屬熱、屬寒、屬虛、屬實。這樣六經即定,八綱已明,才可以進一步辨該病是六經中哪一個方的方證。”比如本病最后辨為少陰虛寒證,但并不是說少陰經中每一個方子都可以用,還須進一步辨方證。最后認為本病既不是少陰熱化的黃連阿膠湯證,也不是外寒內飲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而是陽虛水停的真武湯證。 三診,服七劑,頭暈已經不明顯,大便一日一行,胸悶減輕,但仍不能平臥,四肢麻,右上肢明顯,有時心慌,苔白潤,脈沉弦細。 胸悶雖有減輕,但仍不能平臥,所以在大柴胡湯中加入陳皮、郁金。 與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黃10克,陳皮30克,郁金10克。 四診,服七劑,四肢麻木,臥則手麻,胸悶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脈弦細。 以四肢麻木為主,出現上熱下寒,血虛水盛之證,與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味:柴胡12克,黃芩10克,花粉12克,生龍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術18克,澤瀉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蓯蓉15克,瓜蔞仁10克。結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穩定。 注意:高血壓、動脈硬化而體格壯實者,如舌脈亦與之相符,多見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或黃連解毒湯方證。如果口干則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氣暴躁如狂,則多取大柴胡湯合下瘀血湯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此又不可不知。 【病例5】動脈硬化癥
袁某,男,52歲。有頭暈頭痛史三年,西醫診為動脈硬化癥。最近愛發脾氣,睡眠也不好。白日則頭暈腦脹,思維不集中。這兩天更感覺視力模糊,耳中鳴響。下蹲后站起常使頭暈目眩加重。舌質淡大,苔白滑膩,脈沉細弦。 動脈硬化癥,是一種衰老現象,臨床表現錯綜復雜。 該患者初診時證見一派痰熱擾心的病態。所以先生用溫膽湯化裁,清心除痰、化飲平眩。 先生根據上證辨為,中州失權,痰飲上犯。仿《千金》溫膽法:茯苓30克、 清夏10克、 陳皮20克、 白術20克、 黃芩10克、 黃連10克、 竹茹10克、 生姜15克、 澤瀉25克。 服上劑一周后諸證稍減,但仍有頭暈、頭重、眩冒等血虛停飲的癥狀。 二診時痰熱已除,但是仍有頭暈頭重等癥狀。通過辨證先生認為當用加味當歸散,利濕、養血、除飲(杜絕生痰之源)。 用當歸散加味以養血除飲。當歸12克、 白芍15克、 川芎5克、 黃芩15克、 白術15克、 澤瀉25克、 茯苓30克、 丹參15克、 天麻10克。以上藥十天為一料,粉成散劑。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開水沖服。并要求少飲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調攝。 結果:服上藥兩料后癥狀就大大減輕。現在該方已成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