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看脈六法-病脈二十八種

     禹杰 2014-10-11
    脈有對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互看法。有徹底看法等。
    一、對看法:
    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澀;有數(shù)即有遲。浮為在表,沉為在里,大為有余,弱為不足,滑為血多,澀為氣少,動為搏陽,弦為搏陰,數(shù)為在腑,遲為在臟。
    二、正看法:
    如浮大滑動數(shù),脈氣之有余者,名陽脈,當(dāng)知其中有陽勝,陰病之機。沉弱澀弦遲,脈氣之不足者,名陰脈也。當(dāng)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
    三、反看法:
    如其始也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其繼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shù)者,是陽進(jìn)陰退之機,其病為欲愈。
    四、平看法:
    如浮為陽,如兼大動滑數(shù)之陽脈,是為純陽。必陽盛陰虛之病。沉為陰,而兼弱澀弦遲之陰脈,是為重陰。必陰盛陽虛之病。
    五、互看法:
    如脈浮而弱,浮而澀,浮而弦,浮而遲,此陽中有陰,其人陽虛。而陰氣早伏于陽脈中也。將有亡陽之變。當(dāng)以扶陽為急務(wù)矣。如沉而大,沉而滑,沉而動,沉而數(shù),此陰中有陽。此人陰虛,而陽邪下陷于陰脈中也,將有陰竭之患。當(dāng)以存陰為深慮。
    六、徹底看法:
    如浮大滑數(shù)動之脈體,雖不變,然始為有力之強陽。終為無力之微陽。知陽將絕矣。沉弱澀弦遲之脈,雖喜變而為陽。如忽然暴見浮大滑動數(shù)之狀。是陰極似陽。知反照之不長。余盡之易滅也。
    病為進(jìn):如其始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shù)。其繼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者,是陽消陰長之機。
    更有真陰真陽看法:陽者胃脘之陽,脈有胃氣則不死。所謂陰者,真藏脈也。脈見真藏者死。然邪氣來緊而疾。谷氣來徐而和。此又不得以遲數(shù)定陰陽。


    10、病脈二十八種

    脈象分為二十八種,脈象的分類,經(jīng)過歷代醫(yī)家的整理,歸納為: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孔、弦、革、牢、濡、弱、細(xì)、散、伏、動、促、結(jié)、代、疾等二十八種。
    無論任何脈,都不能太過。如過浮,過沉,過數(shù),過遲,而無雍容和緩之意,即為無胃氣脈。古人有“有胃氣則安,無胃氣則危。”無胃氣脈,稱為真臟脈。其堅硬而失柔和,皆由陰陽偏盛,將形成離決之勢,故病屬難治。
    凡病脈,不論浮沉遲數(shù),如有雍容和緩之氣,便是有胃氣,乃機體陰陽基本平衡的表現(xiàn)。方能浮沉適中,是陽性升浮,得陰性潛斂,以維系之。一般脈來急躁,堅實,好象泉水上涌的,為病亢進(jìn),軟弱如棉,而驟然像弓弦的多死脈。
    一、浮脈
    主表證,(輕手即得,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脈為經(jīng)絡(luò)肌表的部位,屬陽脈,凡風(fēng)邪或外因六淫之邪侵及肌腠,皆從表入,故浮脈病屬在表。;浮緩中風(fēng),浮緊傷寒,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數(shù)風(fēng)熱。右脈浮大而滑,是風(fēng)未解。
    二、沉脈
    主病里證,(輕取不應(yīng),重按乃得)有力里實,無力里虛。沉脈為筋骨的部位。多為邪郁氣滯屬陰脈,凡是由氣郁或飲食等原因,以及七情所致的病,都由里生,故沉脈屬病在里。沉細(xì)虛寒,沉數(shù)內(nèi)熱,沉緊冷痛,沉弦伏飲,沉遲痼冷,沉澀血結(jié)。沉緩為寒濕。
    三、遲脈
    一呼一吸,脈來只有三至,是陽虛陰盛的脈象。是寒氣凝滯,陽失運健的脈象。有力積寒,無力虛寒,屬于陰脈,五臟亦屬陰,故遲脈屬臟,證主各種陰冷病。遲澀脈肺寒;若一呼一吸僅二至叫損脈。若一呼一吸僅一至,叫敗脈。
    四、數(shù)脈
    主病為熱證,(一呼一吸,脈來六七至)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數(shù)脈主腑,數(shù)細(xì)傷陰,有力實熱,無力虛瘡。數(shù)是陽氣盛,邪熱鼓動的脈象,屬于陽脈,六腑屬陽,故脈數(shù)腑,證主各種陽熱病。滑數(shù)為實熱,弦數(shù)肝火,寸數(shù)心火,尺數(shù)相火,細(xì)數(shù)為陰虛內(nèi)熱。數(shù)脈則心煩。
    五、滑脈
    來往流利,如珠走盤,應(yīng)指園滑,主痰主孕,浮滑風(fēng)痰,沉滑痰食,滑大而數(shù)為胃熱,滑數(shù)為痰火。滑是氣實血涌、陽盛的脈象,屬陽脈。證主痰、食和實熱病。凡痰食內(nèi)滯,邪氣盛實,多見滑脈,特別是實痰癥,見滑脈更顯。
    六、澀脈遲細(xì)而短,往來澀滯。主病,澀為血虧津少,澀為血瘀,心痛,氣滯精傷。澀是不能濡潤經(jīng)絡(luò)的脈象,經(jīng)隧阻礙等病。凡是氣滯、傷津、挾痰、挾食、挾瘀等,往往可見澀脈。
    七、虛脈
    大而且軟,按之無力。虛主諸虛證,亦主傷暑。浮而無力為氣虛,沉而無力為血虛,遲而無力為陽虛,數(shù)而無力為陰虛。中暑脈虛(虛脈輕按大而遲緩,稍重按松軟而無力,有空虛感,故主諸虛,為無力脈的總稱);脈大而無力,為氣虛(除肝臟外,其余各臟均會有氣虛,尤為脾氣虛,最為重要,舌質(zhì)淡胖)。
    八、實脈
    比牢脈還堅實,大而且強,搏動極其強,按之有力。主病實證,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數(shù)大,府熱結(jié)聚。
    九、長脈
    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主病有余,氣逆火盛。長是中
    氣充足,升降流行通暢的脈象,是百脈都無虧損,是健康的脈象,故說“長則氣治”。但某些有余治癥,亦每兼見長脈,如陽盛內(nèi)熱,脈多長而弦硬。
    十、短脈
    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主病氣虛。短脈則氣不足以導(dǎo)血,是氣郁收縮的脈象。證主氣郁或氣損之病,故說“短則氣病”。如血滯氣郁,或痰滯食積,阻礙氣道,能使脈氣不伸,而出現(xiàn)短脈。氣虛則脈亦短。氣郁和氣虛,都是脈短。區(qū)別是前者短而有力(氣郁),后者短而無力(氣虛)。
    十一、洪脈
    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主熱病,為陽盛陰衰之候。(總屬熱亢盛,陰虛血少,尤心火上炎時,脈多見洪,有虛實之分);洪滑脈痰多;脈大則病進(jìn);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血虛發(fā)熱,用當(dāng)歸補血湯補氣生血,虛熱自除。
    十二、微脈
    極細(xì)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模糊難辨,有時至數(shù)不清,起落模糊。主病:微為亡陽,陽氣衰竭,氣血大衰,氣血兩虛。微脈似有似無、極輕極軟,是陽氣衰、陰血虛的脈象。多屬陰陽氣血不足的各種虛證。凡久病見微脈,是正氣將要斷絕的現(xiàn)象,初病見微脈,是邪氣尚不很深,病屬可治。
    十三、緊脈
    緊形弦急,脈來繃急,如切緊繩之狀。緊脈為寒;主病寒證,痛證。緊脈是陰多陽少的脈象,沉而兼緊,是里有寒痛,故有“沉緊冷痛”之說。
    十四、緩脈
    正常無病的脈象,是一息四至,緩脈也是一息四至,其區(qū)別:正常脈象,有
    一種沖和的脈氣,從容不迫,很是勻和。緩脈有一種懈怠的現(xiàn)象,往往見于脾土受濕的病人中,可以見到。
    緩脈比遲脈稍快,從容不迫,往來和勻,一息剛四至,浮沉得中主濕病,
    有胃氣,緩是主脾胃和氣機為濕所困的脈象,故脈來懈怠而緩。脾屬土主濕病見緩脈,當(dāng)屬濕邪、脾胃之病。浮緩傷風(fēng),沉緩寒濕,緩細(xì)濕痹,緩而弱為氣虛。
    十五、芤脈
    浮大中空,為失血或津液大傷。芤脈是浮大無力,按之中虛的脈象。證屬營血空虛,為傷陰、失血過多的病人常見。或是陰血虛于內(nèi),陽氣無所依附,而散于外,故見芤脈。芤脈如見一部獨弦,或兼澀象,往往兼有瘀血,為虛中挾實的現(xiàn)象。
    十六、弦脈
    狀如弓弦,端直而長。主病:脈弦為氣滯,肝風(fēng),氣郁,主痛主飲,主瘧主痢。如弦關(guān)(脈)主飲,木侮脾經(jīng)。寸弦頭痛,尺弦腹疼。弦是風(fēng)邪之征,是瘧病的主要脈象,屬陰脈。證主肝病、痰飲、瘧疾各種痛癥。弦是肝木之應(yīng),肝木旺而侮脾土 ,脾土虛,失去化制水濕的功能,形成痰飲病。
    十七、革脈
    大而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如按鼓皮。主病表寒,亦主中虛。革脈浮而有力,如按鼓皮,是外強中空的脈象。是由于氣虛不能固攝,精血不能收藏,男子多為亡血、失精(長久患遺精滑精),婦女多為半產(chǎn)(小產(chǎn)或流產(chǎn))、帶下
    或崩漏等虛病。
    十八、牢脈
    牢在沉分,沉而有力,來勢充實,形體闊大兼長,實大而弦,浮中二候,了
    不可得。主病堅積,其病在陰。牢脈沉按,實大而弦長,多是病氣牢固,或陰寒積著等癥。凡陰寒在里,疝病陰囊腫大,小腹絞痛,或癥瘕(堅硬不移動的叫癥,能推動的,時散時聚的叫瘕)等癥多見牢脈。癥瘕是腹中積塊的統(tǒng)稱。
    十九、濡脈
    緊張度降低,軟而浮,濡弱無力,極軟而浮細(xì),如錦在水中,輕手相得。主病虛證,亦主濕病。濡細(xì)脈為濕(濡脈浮細(xì)而軟,輕取乃得)。
    二十、弱脈
    沉而無力,軟軟如棉,棉而細(xì)小,極軟而沉細(xì),按之欲絕。主病陽氣虛弱。
    弱脈為陽氣虛弱(沉細(xì)而無力,輕取不及,重按乃得);久咳脈弱者生,脈實大者死。
    二一、細(xì)脈
    應(yīng)指顯然而不斷,浮中沉皆可見,沉候居多。比弱脈還要小,象蜘蛛絲,小
    大于微,狀如絲線,顯而易見,細(xì)而無力。主病氣血兩虧,諸虛勞損,血少氣衰,營血虛少。亦主濕病。細(xì)脈則氣少(形小應(yīng)指明顯),細(xì)脈氣血不足,細(xì)脈為血少氣衰,亦主濕病。注:細(xì)、微、弱、濡脈相同點,均細(xì)小軟弱無力。
    二二、散脈
    浮取力較弱,重按全無,大而散,按之散滿于指下而不聚,來去不明,漫無
    根底,主病善主腎敗見則危矣。散脈是浮散無根,元氣散離的脈象。故見到散脈是氣血耗散,臟腑之氣將絕,證屬虛極的征象。
    二三、伏脈
    是陰為陽遏,氣血閉塞(比沉脈更深沉,極重按之,推筋著骨,始見其形,筋肉深處,隱約跳動)。伏脈是氣機郁閉的脈象,證主四肢厥冷、劇痛。沉而兼伏,是邪氣閉塞,正氣不宣,疼痛而又不得吐瀉,是一種閉滯不通的病癥。故有“沉伏閉郁”之說。
    二四、動脈
    見于關(guān)上,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主病,主痛主驚。
    二五、促脈
    來去數(shù),時一止,復(fù)來。主病火亢,亦主物停。促、結(jié)、代三脈都屬節(jié)律不整,有歇止,數(shù)而時止,不規(guī)則間歇,間歇時間短。促脈是陽氣盛,陰不和的脈象,證屬陽盛熱實。凡是氣血、痰食、痛腫等各種實熱之癥,多見促脈。主要是陽氣郁癥 ,但也有脈促無力而小,往往是虛脫之癥,不可誤作陽熱郁結(jié)診治。
    二六、結(jié)脈
    來往緩,時一止,復(fù)來。主病陰寒,亦主積滯內(nèi)阻。遲而時止,不規(guī)則歇止
    ,間歇時間較短。結(jié)脈是陰盛而陽不能和的脈象,證屬氣機壅塞,痰涎阻滯,或是癥瘕積聚。凡是由陰盛而凝聚所致的寒痰、瘀血、氣郁不宣等,多見結(jié)脈。
    二七、代脈
    來數(shù)中止,緩而時止,有規(guī)則歇止,歇止時間較長,不能即來,略久復(fù)動,
    動而又止,止有定律。主病臟氣衰微,氣血虛憊。代脈則氣衰,陰虛不能宣通脈氣(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fù)動)。代是臟氣衰微,或脾氣脫絕等真氣衰乏,而求代的脈象,證主暴病奪氣、痛瘡氣傷、風(fēng)癥、七情驚恐,或跌撲損傷一時,悶絕等病。結(jié)代脈,為心動悸(結(jié)脈往來緩,時一止復(fù)來)。
    二八、疾脈
    疾為數(shù)急,數(shù)之至極,一呼一吸,脈來七八至。主病陽邪亢極,真陰欲竭每分鐘140次以上。
    四脈為綱診法

    脈狀種種,內(nèi)外臟腑之診,全賴于(概括)浮、沉、遲、數(shù)四者為大綱耳。又以獨浮、獨沉、獨遲、獨數(shù)為準(zhǔn)則,獨見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臟腑之所在。
    經(jīng)云: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shù)為在腑,遲為在臟。注:這里寸口兼兩手六部而言。不專指右寸也。
    1、  浮沉是審起伏,遲數(shù)是察至數(shù)。
    凡浮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遲不數(shù)而五至者,謂之平脈。是有胃氣。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也。如一見浮沉遲數(shù)之象,斯為病矣。
    浮象在表應(yīng)病亦在表;浮脈雖有里癥,則主表其大綱也。過浮為外邪過猛,抗病力過激,致正氣受損較重,無力維持其自身陰陽的最低平衡。故病情較重。
    2、沉象在里,應(yīng)病亦在里,沉脈雖或有表證,則主里其大綱也。
    3、數(shù)為陽,陽主熱,而數(shù)有浮沉。浮數(shù)應(yīng)表熱。沉數(shù)應(yīng)里熱。雖數(shù)脈亦有病在藏里者。然六腑為陽,陽脈營其腑,則主腑其大綱也。過數(shù)為熱邪太盛,陰氣損傷,潛斂之力不能制藥其數(shù),皆由陽亢之極而陰不能維系之重癥。
    4、遲為陰,陰主寒,而遲有浮沉。浮遲為表寒。沉遲為里寒。雖遲脈多有病在腑,然五臟為陰。而陰脈營其臟,則主臟其大綱也。
    脈狀種種,概括為浮、沉、遲、數(shù)。然四者之中,又以獨浮,獨沉,獨遲,獨數(shù)為準(zhǔn)則。獨見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臟、腑之所在。
    一、浮脈
    1、脈象與分析:
    輕按即得,浮泛于皮膚之表,舉之則泛泛流利,按之則稍減而不空。
    說明,浮脈脈力,浮取較猛,中取稍軟,而重取稍弱。浮脈在持脈時毫不加壓,即明顯的泛泛于皮膚之上。若輕按不顯,中取方見,重取明顯,即非浮脈。
    2、浮脈主病:
    (1)實證:
    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當(dāng)外邪侵入肌表,人體之氣血為捍衛(wèi)機體,而趨向于
    表,故脈應(yīng)之而浮。浮脈雖屬外邪襲表之征:
    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浮而兼遲,為表寒;浮而兼洪,為表熱;
    浮而兼緩,為中風(fēng)風(fēng)濕;浮而兼濡,為傷暑;浮而兼實,為陽勝;浮而兼滑,為風(fēng)痰。
    (2)虛癥:
    里證內(nèi)傷:浮而兼散,為虛極;浮而兼細(xì),為氣虛;浮而兼澀,為血虛。
    不論表實表虛,只要脈現(xiàn)浮象,必有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之表證。表實者可發(fā)汗以宣邪,麻黃湯主之。表虛者,可解肌散風(fēng),桂枝湯主之。
    如脈浮兼遲,為胸陽不足,風(fēng)寒外襲,宜溫散寒邪,宜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如浮而兼濡,多為傷暑。浮而兼數(shù),多為風(fēng)熱。久病見浮,為陰氣過傷,無以維陽,致虛陽上泛,而脈現(xiàn)浮象。
    另有久病體虛,脈多沉細(xì),如突變脈浮,多因正氣虛損,外邪內(nèi)犯所致,故久病見浮,病多反復(fù)。
    3、部位:
    左寸浮:傷風(fēng)、發(fā)熱、頭痛、目眩;左關(guān)浮:脘滿、惡心、煩悶、厭食;左尺浮:膀胱風(fēng)熱、便赤澀淋痛、下肢腫痛等;
    右寸浮:感冒風(fēng)邪、咳嗽、痰多、胸滿氣短;
    右關(guān)浮:腹脹脘滿不能食、灼心胃痛等;
    右尺浮:淋濁便血、關(guān)節(jié)腫痛、風(fēng)熱客于下血。
    4、按語:
    浮脈是出現(xiàn)在肌肉淺層的脈象,手指不須用力,便可摸到,所謂“從肉上行“舉之有余”,浮脈是“輕平”的樣子,并不是形容脈的空虛。臨床診察浮脈,主要從有力和無力來分辨。有力多為風(fēng)、寒、痰、熱等病邪的征象;無力則是屬于氣血虛損的多。
    二、沉脈
    1、脈象與分析:
    診察沉脈,必須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間,才能觸得到它的搏動。其脈象有如綿絮裹砂,外面好像柔和,里面卻是剛勁有力。沉脈是出現(xiàn)在較深的部位,就像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樣,必須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水的本性總是濕潤下走,沉脈也如水性下走,總是出現(xiàn)于肌肉的深在部位,筋骨之間。
    沉脈的搏動,以軟滑均勻為正常。無論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動都是這樣,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脈象。男子以陽為主,寸脈屬陽,所以常比尺脈旺;女子以陰為主,尺脈屬陰,所以常比寸脈旺。因此,男子的尺脈多沉,女子的寸脈多沉。
    一般沉脈,都是靠近筋骨之間,軟滑而均勻地跳動:
    (1)比一般沉脈深,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這叫“伏”脈;
    (2)如果脈沉而細(xì)軟如綿,這叫“弱”脈;
    (3)如果脈沉而弦大有力,這又叫“牢”脈了;
    (4)如陰經(jīng)水氣盛,甚至水飲蓄留的病變,多見沉的脈象;
    2、主病:陰經(jīng)水氣盛,甚至水飲蓄留的病變,多見沉的脈象。
    脈沉而數(shù),為內(nèi)有熱邪;脈沉而遲,為內(nèi)有寒邪;脈沉而滑,為內(nèi)有痰飲;脈沉而無力,為陽虛氣陷;脈沉而有力,為積滯寒凝;脈沉而緊,陰寒冷痛;脈沉而弦,痰飲壅塞;脈沉而緩,內(nèi)有寒濕;脈沉而澀血虛氣滯;脈沉而微,陽弱氣虛。
    3、部位:
    左寸沉:胸部寒痰、氣壅;胸滿痛、心悸氣短、頭眩;
    左關(guān)沉:肝郁脅滿、脘滿腹脹、食少心煩、喜怒;
    左尺沉:腎寒腰痛、小便頻濁、少腹脹滿;
    右寸沉:肺寒停飲、胸滿痛、咳喘氣短、不足一息;
    右關(guān)沉:胃中積滯、脘滿腹脹、食不消、噯腐吞酸、胃痛;
    右尺沉:腰痹、疝痛、少腹脹痛、小便不暢等。
    4、按語:
    沉脈與浮脈相反,指力太輕就摸不到。沉而軟滑均勻 ,便算正常。臨床辨別沉脈,主要也是從有力無力,來分虛實。沉而有力,多為實證,如寒凝、氣滯、積聚、水飲等;沉而無力,多為虛證,如陽虛、氣少等。
    三、遲脈
    1、脈象與分析:
    脈來一息三至,叫做“遲”脈,去來極慢。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時間內(nèi),脈的搏動僅有三至,說明脈的搏動起落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叫做“遲”脈。
    原因主要是陽氣虛弱,敵不過陰寒邪氣;或是氣血不足的虛寒病變所致。同是一個遲脈,還須從浮、沉兩個方面進(jìn)行分析。
    (1)如果比遲脈稍微快一點(一息四至),便叫做“緩”脈。
    (2)如果遲脈還顯得細(xì)小無力,有滯澀而不流利感覺,叫做“澀”脈。
    (3)如果遲脈顯得浮大而軟,就應(yīng)理解(推求)為“虛”脈了。
    前人有謂“浮大遲軟,四合為虛”,就是這個道理。
    2、主病:
    (1)寒證:
    脈遲而兼浮是寒邪在表;脈遲而兼沉,為寒邪在里。脈遲而兼澀,是血寒;脈遲而兼弦,是胃寒;脈遲而細(xì)小,是氣虛血少。
    (2)熱證:
    脈遲兼實,為內(nèi)有郁熱或積滯。
    3、病位:
    左寸遲:胸中寒痹、滿痛、精神不振;
    左關(guān)遲:肢體拘急、脘滿、脅脹痛、心煩悶;
    左尺遲:腎虛、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
    右寸遲:肺氣寒冷、胸悶痛、痰滯、氣短、咳逆;
    右關(guān)遲:脾寒胃冷、食不化、積滯不行;
    右尺遲:腹部脹痛、腰酸重、泄瀉。
    治療陽虛陰盛的病變,必須首先把陽氣旺盛起來,才是根本的方法,這就是“益火之源”的意思。
    4、按語:
    辨別遲脈的要點,在于脈搏的至數(shù),“脈來三至號為遲”,這是極明確的。大體來說,沉脈與遲脈的病變,頗有相似之處。
    沉脈最主要的病變,是陰邪內(nèi)積或陽氣被遏,在治療上,還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
    遲脈的病變,主要是陽虛陰盛,大多適合用溫補,“消陰須益火之源”,就是一種溫補陽氣的治法。
    四、數(shù)脈
    1、脈象與分析:
    平人的脈搏,一呼一吸,總是在四或五至之間,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一呼一吸,脈來六至,便是“數(shù)”脈了。
    脈流薄(迫近之意)疾。說明脈搏動的速度是極快的,所以叫做“數(shù)”。這是因為陽熱亢盛,陰液虧損,的病變所致。是氣血中的脈氣流動迫急的緣故。
    如常見病人,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發(fā)狂,脈象就往往見數(shù)。
    因此,數(shù)脈總是屬于有熱的征象。惟有兒童的脈搏,一般比成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它當(dāng)作有熱的脈象看待了。
    掌握“數(shù)”脈,還當(dāng)與“緊”、“促”、“動”三種脈象仔細(xì)分辨。
    (1)凡是脈搏動的來勢緊急,好像絞轉(zhuǎn)繩索,而左右彈動不已,但至數(shù)卻不到顯明的六至,這就是“緊”脈。
    (2)如果脈數(shù)而有間歇的,就是“促”脈。
    (3)如果脈數(shù)而獨顯于關(guān)部,這是“動”脈。
    2、主病:
    熱證:
    (1)脈數(shù)而浮,多為熱邪在表;
    (2)脈數(shù)而沉,多為熱邪在里;
    (3)數(shù)而有力,多為實熱證;
    (4)數(shù)而滑實,為痰火;
    (5)數(shù)而洪大,為瘡瘍;
    (6)數(shù)而無力,多為虛熱證;
    寒證:
    (1)數(shù)大而軟,常屬陽虛;
    (2)數(shù)小而細(xì)弱,常屬陰虛。
    3、病位:
    左寸數(shù):上熱頭痛、咽痛、喉腫、口舌生瘡;(左寸數(shù),上焦心火上炎)。
    左關(guān)數(shù):肝熱目赤、煩滿、脅痛;(左關(guān)數(shù),多肝火上炎)。
    左尺數(shù):腹脹、尿赤、淋痛、便燥(兩尺數(shù),下焦火熱,急宜滋陰降火);右寸數(shù):咳嗽、吐血、喘逆、肺膿瘍等;(右寸數(shù),上焦肺中燥熱)。
    右關(guān)數(shù):胃熱吐酸、灼心嘔惡腹痛、不思飲食(右關(guān)數(shù),常為胃火內(nèi)盛);
    右尺數(shù):便血、淋濁、遺精、腰痛;
    4、按語:
    一息脈來六至,叫做“數(shù)”脈,屬于陽熱,亢盛的脈象。臨床還須從浮、沉、虛、實四個方面來分辨。這樣才能基本掌握分辨數(shù)脈的要領(lǐng)。
    五臟病脈

    脈浮為風(fēng);脈緊為寒;脈洪為熱;脈濡細(xì)為濕;脈遲澀肺寒;脈洪滑痰多;脈大而軟為熱病;脈洪大是陽有余,多熱病;脈來急去緩,是上實下虛;脈短是氣不足;脈數(shù)則心煩;脈大則病進(jìn);脈代則氣衰;脈細(xì)則氣少;脈澀則心痛;脈沉緩為寒濕;脈浮緩為傷風(fēng);脈浮無力,為表虛;脈沉無力,為里虛;脈遲無力,為虛寒;脈數(shù)無力,為虛熱;脈澀為血少;脈弱為陽虛;脈是血管,故脈來長,為氣血充盛;脈來短,為氣血有病;脈來快,為煩熱;脈來大,為邪實;寸脈有力,為氣喘于上;尺脈有力,為氣滯于下;脈有歇止,為氣血衰微;脈細(xì)小,為氣血不足;脈來艱澀不利,為氣血凝滯而心痛。
     6、六脈為綱診法

    浮脈和沉脈是診斷表癥和里癥的綱領(lǐng)。遲脈和數(shù)脈為診斷寒癥與熱癥的綱領(lǐng)。滑脈和澀脈是診斷實證和虛證的綱領(lǐng)。
    一、浮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二、沉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三、遲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四、數(shù)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五、滑脈
    1、脈象與分析:
    滑脈的形象,好比圓珠似地,一來一往一前一后,總是持續(xù)不斷地、極其流利地波動著。切不要把滑脈與數(shù)脈混同起來,因數(shù)脈顯然是至數(shù)的增加,而滑脈只是搏動的流利而已。
    (1)滑脈本為陽氣有余的脈象,但亦有元氣衰少,不能攝持肝腎之火,以致血分有熱,故脈見滑象的。
    (2)至于痰飲內(nèi)盛、風(fēng)痰上壅、飲食停滯,諸種病變,或者上逆而為嘔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現(xiàn)滑脈。惟有婦女經(jīng)停,無病而見滑脈的,多是受胎的征象。
    (3)胸膈間痰飲內(nèi)盛,心陽和肺氣都不能下降,以致發(fā)生嘔吐、吞酸、舌強、咳嗽等癥的,寸部脈多見滑。
    (4)肝熱脾困,宿食不消,關(guān)部脈多見滑。
    (5)腎或膀胱、大小腸濕熱下注,而為消渴、痢疾、癲氙、淋病等,尺部脈多見滑。
    2、主病 :
    (1)病脈:
    滑而兼浮,為風(fēng)痰;滑而兼沉,為食滿;滑而兼數(shù),為風(fēng)火痰熱,熱毒壅盛;滑而兼實,為積滯.
    (2)平脈:
    滑而和緩,健康之象;滑而經(jīng)閉,為婦女受孕之征。
    3、病位:
    左寸滑:心經(jīng)痰火、心煩熱、頭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
    左關(guān)滑:頭痛目眩、脅脹痛、心煩、喜怒、食少、脘悶等;
    左尺滑:腰痛、小便赤澀、淋痛、小便頻、尿急;
    右寸滑:胸滿痛、咳嗽、痰多、喘逆、氣短;
    右關(guān)滑:脘滿腹脹、宿食不化、嘔吐、腹痛、消化遲鈍;
    右尺滑:淋痛、尿血、小便赤澀、下肢腫痛等。
    4、按語:
    診察滑脈事項,除了它的“如珠圓活“的特點而外,指下搏動往往有力。一般都屬于陽氣盛,稍有熱的征象。脈滑為陽,故“滑”為陽脈。由于氣虛不攝肝腎之火,以致血熱脈滑而外,元氣衰的病人,是不可能出現(xiàn)滑脈的。
    張石頑說:“氣虛則鼓動之力先微,脈何由而滑?”,故元氣虛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現(xiàn)滑脈的。
    六、澀脈
    1、脈象與分析:
    澀脈的形象,細(xì)小而短;澀脈的搏動,往來又極遲滯,即不流利;甚至還三、五(指錯綜的意思)不勻。
    澀脈特征:澀脈指下觸到它,應(yīng)與“散”脈,和“歇止”脈,相仿佛,但它
    既不是慢無根蒂的“散”脈,又不曾間歇(止),只是有些“如雨沾沙”和“病蠶食葉”的樣子,是極其遲慢,而不流利,說明脈氣散漫不聚的樣子。
    前人診察澀脈,有多種比方:
    (1)如有的比做“輕刀刮竹”,是形容滯澀不前的樣子;
    (2)有的比做“如雨沾沙”,這是形容澀而不流利的狀態(tài);
    (3)有的比做“病蠶食夜”這是形容遲緩艱澀的形象。
    2、澀脈造成的主要原因:
    總是由于營血虛少、精液損傷的結(jié)果。故嚴(yán)重的反胃,及大汗傷津亡陽以后
    ,往往能見到澀脈。也有寒濕邪氣入于營分,血行阻滯難通。
    (1)如血痹一類的病癥,脈象也常見澀。
    (2)如婦女有孕而見澀脈,便為血不足以養(yǎng)胎;無孕而見澀脈,則為精血枯竭,難以受胎。
    3、主病:
    澀而浮細(xì),為汗多亡陽;澀而兼浮,為表虛;澀而兼沉,為里虛血少;澀而兼弦,為氣滯血瘀;澀而沉搏,為瘀血。
    4、病位:
    左寸澀:心悸氣短、胸滿痛、心虛怔忡;
    左關(guān)澀:肝血虛少、胸脅脹滿、心煩喜怒、脘滿不思食;
    左尺澀:傷精、月事不調(diào)、少腹脹痛;
    右寸澀:上焦冷痞、氣短、臂痛、虛咳自汗;
    右關(guān)澀:脾弱食少、脘滿腹脹、消化遲鈍;
    右尺澀:便燥液枯、腹寒足冷。
    5、按語:
    澀脈而不能濡潤經(jīng)脈的病變,惟“一止復(fù)來”是結(jié)脈的特征。澀脈不可能有這種現(xiàn)象。漫無根蒂的又叫“散”脈,澀脈也絕不同于無根之脈。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浮多沉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澀脈診法與疾病:因澀脈而心血虛損,癥見胸部疼痛的,寸脈多見澀。脾胃虛弱,而兩脅氣滯脹滿的,關(guān)脈多見澀。下焦精血兩傷,而見腸結(jié)便秘、小便淋瀝、腸風(fēng)下血等證的,尺脈多見澀。
    五臟脈診法

    1、心脈:
    切脈下指先看心,心脈浮大為正形。浮而有力心經(jīng)熱,熱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風(fēng)寒弦又緊,頭寒熱數(shù)亦難平。驚悸怔忡沉細(xì)弱。上焦蓄熱洪大應(yīng)。
    次看肝脈弦又長,總?cè)挥胁∫矡o妨。忽然浮大風(fēng)為患,緊帶洪兮瘧痢當(dāng)。微澀原來陰血少。
    2、肝脈:
    數(shù)為著怒緩為尪(瘦弱)。有余因?qū)嵵位稹3良?xì)為虛亦是常。
    3、腎脈:
    若逢腎脈沉無病,洪大須知陰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為妊娠。弦緊極虛芤下血。痛連腰脅現(xiàn)微沉。五心煩熱洪無力。犯著房勞數(shù)不寧。
    4、肺脈:
    右寸診之浮短澀,肺家清凈病無干。邪氣上沖多發(fā)嗽,洪大分明仔細(xì)看。弦緊必然咽燥破。數(shù)時胸府熱難安。浮而有力風(fēng)外感。沉主生癰滑生痰。
    5、脾脈:
    脾家性燥宜遲緩,倘逢滑數(shù)知傷食。洪大原是胃火熾,弦緊定遭皆瘧疾。虛浮泄瀉膨膨。噯氣吞酸是數(shù)熱。土不制水肢浮腫,沉細(xì)而微見腎脈。
    6、命門脈:
    命八脈為綱診法
    浮主表,沉主里,二脈之下輕重辨之。遲主寒,數(shù)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shù)分之。大主邪實,細(xì)主正虛,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
    八脈為綱,即三部分持成定法說;浮主表,沉主里,二脈指下,輕重辨之;遲主寒,數(shù)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shù)分之;大主邪實,細(xì)主正虛,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此八脈為綱也。浮取能觀察有無外感表證(心和肺);中取(浮沉之間)能觀察脾胃機能變化(脾和胃);沉取能觀察有無內(nèi)傷里癥(腎和肝)。這都是大體上來說。
    一、浮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二、沉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三、遲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四、數(shù)脈(見四脈為綱,此處略);
    五、大脈
    1、脈象與分析:
    大脈體狀龐大,大于常脈一倍,應(yīng)指滿溢,而力不大。
    大脈多為病邪進(jìn)展的征象,經(jīng)云:“大則病進(jìn)”是指實大而言,仲景以大,則為虛者,乃盛大少力之謂。然,又有下利脈大,則為痢疾未止;是又以積滯未盡而言。
    也有六脈俱大,為陰虛不斂,虛陽偏盛。偏大于左者,為熱盛于營;右脈偏大,多為熱盛于氣分。
    諸脈皆小,僅一部獨大者,或諸脈皆大,僅一部獨小者,應(yīng)以其部,判斷其病之虛實。
    如證見喘鳴,息肩為熱邪暴逆,脈益實大而緩,方為脈證相符。
    如實大急強,為邪勝正衰,病屬危重。傷寒熱病、譫語煩渴,脈來實大,雖劇可治;如汗后熱不退,脈反實大燥急者危。
    2、主病:
    大而有力為實;大而浮緊,為邪盛于外;大而洪數(shù),為邪盛于內(nèi);大而堅實
    ,為積滯壅塞;大而緩和,為風(fēng)濕為多;大而無力為虛:大而無力,為陰氣虛竭;大而無力為虛;大而浮緊,為邪盛于外;大而洪數(shù),為邪盛于內(nèi);大而堅實,為積滯壅塞;大而緩和,為風(fēng)濕為多;大而無力,為陰氣虛竭。
    六、細(xì)脈(小脈)
    1、脈象與分析:
    細(xì)脈的形象,比微脈稍大一點,在指下感覺到,只像一根絲線那么小,是軟弱無力的。它不同于微脈的地方是:盡管細(xì)小,卻始終都可明顯地摸著它,不像微脈那樣模糊不清。
    細(xì)脈不僅像絲線那樣細(xì),而且軟弱無力,顯得十分困乏的樣子。雖然極其細(xì)軟,但它在深沉部位卻 是不斷地搏動著,指下始終可以很明顯地摸到它,決沒有中斷的時候。
    春夏天陽氣盛的時候,人體也相應(yīng)地血行暢旺,如果少年人,在此時反而脈來細(xì)弱,應(yīng)該提防身體是否 有病的地方。
    秋冬是陽氣衰減季節(jié),人體也相應(yīng)地血行和緩,如果老年人,在此時脈來細(xì)弱,這便無妨。因為老年人的氣血,本來就比較衰弱一些,而又是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適應(yīng)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的適應(yīng)性,是有一定的關(guān)系的。但一般說來,影響甚小,不宜過分地夸大了這種作用。
    脈來之所以縈ying細(xì)如絲,主要是由于氣血虛衰的緣故。大凡各種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虛損勞傷諸病,最容易見到細(xì)脈。此外,如陽氣虛弱,水濕侵襲,而得腰腎病,或精氣內(nèi)傷,陽不固外,而得自汗癥等,也可以出現(xiàn)細(xì)脈。
    大凡嘔吐頻繁,而氣虛至極的,寸部脈來多細(xì);脾胃虛弱,腹脹形瘦的,關(guān)部脈多細(xì);元陽大衰,丹田(臍下三寸)寒冷,泄痢遺精,陰精脫失的,尺部脈來多細(xì);失血過多,精液枯竭的,叫做脫陰。
    2、主病:
    細(xì)脈主久病血虛。如細(xì)而兼微,為傷寒,邪入少陰或雜病,氣虛血虧;如細(xì)而兼沉,為傷寒,病入太陰,或雜病,內(nèi)臟虛寒;細(xì)而兼弦,為血虛氣滯;如細(xì)而兼數(shù),為陰虧虛熱。
    3、病位:
    左寸細(xì):怔忡、失眠;左關(guān)細(xì):肝陽、虛損;左尺細(xì):泄利、遺精;
    右寸細(xì):咳逆、氣短、胸滿;右關(guān)細(xì):脾虛脹悶;右尺細(xì):下元冷憊。
    4、按語:
    脈來沉細(xì)如絲,軟弱無力的,叫細(xì)脈,又叫做小脈,主要為氣血兩虛所致。
    七、長脈
    1、脈象與分析:
    長脈脈體較長,溢出三脂之外,上溢魚際,,下達(dá)尺澤。
    長脈主病:長為熱盛氣充之脈,須視其兼脈和癥狀,脈長無兼脈和癥狀,為胃氣充盈之象。如虛證、寒證見長脈,則為向愈之征。前人謂“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胃為水谷之海,其經(jīng)多氣多血,故顯有余之象;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之脈。如長而浮盛,為經(jīng)邪方盛之兆。也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
    長脈辨證分析:
    2、主病:
    病脈:長而兼浮,為邪盛于外;長而兼實,為熱邪壅滯;長而洪大,為陽明熱深;若平脈:長而柔軟,為健康之象;長而緩和,為向愈之象。
    3、病位:
    左寸長:心火燔灼、心煩熱、心悸氣短、舌瘡、咽干痛;
    左關(guān)長:肝陽上亢、頭眩心煩、喜怒、脅脹痛、脘滿食少;
    左尺長:少腹脹滿作痛、便秘、尿赤、淋痛等;
    右寸長:咳嗽痰多、胸滿氣短、咽喉干痛;
    右關(guān)長: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灼心、惡心厭食;
    右尺長:相火上炎、頭眩心煩、少腹脹痛、便燥尿赤。
    4、按語:
    長脈有正常脈和病脈的區(qū)分。正常的長脈,不僅它的長度超過寸、尺部位,它的搏動也具有一種柔和的氣象,這是正常旺盛的征象。如脈長而緊張度大,多為陽熱熾盛的反映。其緊張度雖與弦脈近似,但弦脈卻沒有長過寸、尺部位的。
    八、短脈
    1、脈象與分析:
    短脈在指下,尋之不足本位,脈形不如正常之長,兩頭短縮中間突起,成短不足之象。
    與長脈相反,它在寸尺部位都表現(xiàn)的不滿足,或是寸部不滿,或尺部不滿,搏動非常短暫,剛一應(yīng)指,便立即回避了。但是它和澀脈比較還是不一樣。
    澀脈雖然顯得短,但脈形細(xì)弱,搏動遲緩而艱澀(難)。如肺主氣,肺氣虛損,不能統(tǒng)賽血的運行,勢必脈沉而短。或腎陽不足,氣塞難通,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滯食積,阻礙氣道,脈都可見短澀。
    短脈只有在尺寸兩部最好辯認(rèn)。脈來短,總是氣血虛損的反映。盡管有因酒毒所傷,或濕熱內(nèi)盛而見短脈的,但只在短脈之中兼滑數(shù)而已。血澀(這里作少解)不充,多見浮而短。陽氣虛于下,而腹痛的,尺脈多見短。
    形成短脈主要原因:由于氣不足,不能條暢血行所致。氣不充于脈搏動之初,似乎應(yīng)指有力,但它卻不滿部,往來顯得非常短促,氣虛血少之人最易見到。
    2、主病:
    短為氣病,如胃氣阻塞,中氣不能暢達(dá),或痰食阻滯,氣機郁澀,多現(xiàn)短脈
    。前人謂“短則氣病,良由胃氣厄塞,不能條暢百脈;或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jié)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故短脈皆由痰食郁結(jié),氣機不暢,或陽氣不充,胃氣郁塞所致。
    如寸脈短,為氣虛頭痛眩暈;如尺脈短,主陽虛腹痛;如短而兼遲,為寒積;如短而瘀塞,為血少;短而沉實,為痞積。
    3、病位:
    左寸短:心悸氣短、胸悶失眠、多夢、頭眩暈等;
    左關(guān)短:肝氣不舒、脅脹滿不適、心煩、喜怒、脘滿食少;
    左尺短:少腹脹痛、便秘 、尿赤澀、月事不調(diào)、遺精、腰酸痛;
    右寸短:面色蒼白、身倦神疲、氣短頭暈;
    右關(guān)短:胃滿腹脹、食少納呆、泛酸噯腐、消化遲鈍;
    右尺短:少服冷痛、腰痛遺精、盜汗、月事不調(diào)。
    4、按語:短脈由于氣不充于脈,搏動之初,似乎應(yīng)指有力,但它既不滿部,而往來又顯得非常短促臨床上氣虛血少的人,最易見到。
    慈仁堂之醫(yī)德仁心
    8、十脈為綱診法

    一、浮脈(見四脈為綱,略);
    二、沉脈(見四脈為綱,略);
    三、遲脈(見四脈為綱,略);
    四、數(shù)脈(見四脈為綱,略);
    五、滑脈(見六脈為綱,略);
    六、澀脈(見六脈為綱,略);
    七、大脈(見八脈為綱,略);
    柯琴著《傷寒來蘇集》說: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浮、大、滑、動、數(shù)。此名陽脈也。凡沉、弱、澀、弦、微遲脈,此名陰脈也。
    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俱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shù)是脈息。都是病脈而非平脈也。
    陽脈有:浮大滑動數(shù);
    陰脈有:沉弱澀弦微(含遲);
    凡四脈為綱、六脈為綱、八脈為綱中,已有解的脈象,此皆略。
    八、動脈
    1、脈象與分析:
    主要是堅緊有力,呈豆圓形地,無頭無尾地,突出一點,躍然指下。舊說動脈,只限于,在關(guān)部出現(xiàn),其實寸、關(guān)、尺三部,都可以見到。出現(xiàn)動脈,多因陰陽兩氣相互搏擊所致。陰陽兩氣搏擊,勝的一方,脈氣安靜,虛的一方,便表現(xiàn)出,堅緊有力,如豆大搖動的動脈。這就是脈書所謂“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的道理。
    動脈,可以說是數(shù)脈的一種;也就是數(shù)而兼緊、兼滑、兼短的脈象。所以叫做動,是因為動脈搏動時,鼓擊有力,無頭無尾地,像豆粒般大一點,隴然高起,而搖動不休。動脈決不是僅見于關(guān)部,寸尺兩部,也可以出現(xiàn),所以說“見于關(guān)上下”。
    2、主病:
    動脈可見精神受到驚恐;如見于暴發(fā)性疼痛,為氣郁血滯;如動而弦大,多為驚恐;如動而郁澀,多因郁結(jié);
    大凡寒勝于陽的疼痛,氣亂竄擾的驚悸,陽不勝陰的自汗,陰不勝陽的發(fā)熱,脾胃不和,寒熱雜處的腹瀉,臟腑傳化失職、氣血相干的痢疾,陰寒邪盛、經(jīng)氣受傷的經(jīng)脈拘攣,陰虛陽盛的男子失精,女子血崩等,都可以見到。總括來說這些疾病,出現(xiàn)動脈,不外乎陰和陽,相互搏擊,有所偏盛偏衰的結(jié)果。
    3、病位:
    左寸動 :驚悸、恐懼不安;左關(guān)動:驚悸、攣急;左尺動:驚恐、拘攣、亡精、失血;
    右寸動:自汗氣促;右關(guān)動:胃痛吐逆;右尺動:相火熾盛、亡精、失血。
    4、按語:
    陰陽氣相互搏擊,陽勝陰虛,陰氣便搏擊而堅緊;陰勝陽虛,陽氣也搏擊,而堅緊,出現(xiàn)動脈。搏擊在某一部,動脈便出現(xiàn)在某一部。舊說,動脈只能出現(xiàn)在關(guān)部,這是錯誤的,不現(xiàn)實的。
    九、弦脈
    1、脈象分析:
    弦脈端直而長,如張弓弦。弦脈來時搏指弦長,一般脈象,搏指呈弧圓形。而弦脈搏指弦長如按琴之弦。
    熱證:弦而兼數(shù),為肝熱恣張;弦而兼長,內(nèi)有積滯;弦而兼沉,為氣郁不舒;
    寒證:弦而兼遲,為痼(難愈)冷積滯;弦而兼小,為寒邪冷痞。
    2、主病:
    弦脈為痛、為瘧疾、拘急、寒熱、寒凝氣結(jié)。臨床常見,弦脈為氣血不和,肝氣郁滯,故在躁急憤怒之后,常會出現(xiàn)。肝炎病,脈象多弦,而以左關(guān)較為突出。瘟熱痙病(腦膜炎),亦多弦脈。另有停食痰飲,癥瘕積聚,脈亦多弦。
    一般屬邪盛脈弦者,十常二三。正虛脈弦者,十常六七。于其它脈中兼見弦象者,尤為不少。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脈中如有,一部見弦的,或兼遲兼澀的,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需溫散,汗下猛劑,均非所宜。
    3、部位:
    左寸弦:心悸、頭痛、盜汗;左關(guān)弦:脅滿痛、冷熱癥瘕;左尺弦:少腹痛、腰膝疼。
    右寸弦:胸滿、痰咳氣短;右關(guān)弦:胃寒、腹痛;右尺弦:寒疝、腳攣急。
    4、按語:
    脈來長而挺直和張力較大的,便是弦脈。凡肝病、痛癥、飲癥,多見到這樣脈象,是臨常最常見的脈象之一,多為寒熱邪氣夾雜而成,尤其是屬寒的最多。
    十、弱脈
    1、脈象分析:
    弱脈極軟而沉細(xì),輕按如無,稍用力輕按不見,重按欲絕。弱脈細(xì)軟,便有
    些像快要斷的細(xì)絲一樣,這時脈的搏動,雖然極其細(xì)弱,只是隱隱約約的,在指下可以摸到,似有似無,模糊難辨;并不曾斷絕。這個“長”字,決不同于長脈。似有似無的。弱脈偏沉。所謂“細(xì)而稍長”,是說微脈。
    如陽氣不足,又不能滋養(yǎng)筋膜,便病筋痿(筋急攣縮);如營血不足,不能養(yǎng)心安神,病便驚悸;如衛(wèi)氣不足,不能充膚固表,便病自汗;如脾胃虛損,中氣不振,便病精神困乏。
    如下焦陽氣陷而不振,則精氣不足,不能滋養(yǎng)骨髓,病骨痿,足痿軟,不能起立行動。
    這種氣血兩虛的脈象,見之白頭老人,猶可理解;若見之于青少年,便當(dāng)引起重視,查出原因。
    《脈經(jīng)》云:“浮以候陽氣之盛衰”,弱為陽氣不足,正由于營氣衛(wèi)氣都不
    足,所以最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襲,而見惡寒發(fā)熱。雖惡寒發(fā)熱,,脈也不浮而弱。陽氣陰精,久久不得恢復(fù),更會發(fā)生多種疾病。
    凡此種種,都有出現(xiàn)弱脈的可能,都只能用補益陽氣、調(diào)養(yǎng)營血的方法,進(jìn)
    行治療。
    臨床亦見,凡細(xì)弱之脈,凡見舌質(zhì)淡白,宜補氣健脾,不宜養(yǎng)陰益精,(陰虛舌質(zhì)紅)。
    所謂寸關(guān)尺三部皆微,即輕取之微,重按之微,皆屬氣虛。諸癥在上,則為胸陽之不足,胸陽包括心肺之陽、胸中大氣之陽;微見于下,則為腎陽衰微,;微見于關(guān)部,則為脾陽之不振。總由于陽氣之衰微,而與血無涉。
    如肺氣不足而喘促,心陽不斂,多驚悸的病變,兩手寸部常見弱脈;脾胃虛
    損,不能運化,而脹滿時,兩手關(guān)部常多見微脈;陰精虧乏至極的,兩手尺脈多見弱。
    如腎中元陽虧損,腰腿痠痛,遺精少泄,失眠,而身寒腹痛,精血虛竭,而病消渴等,兩手尺部,常多見微脈。
    2、主病:弱脈主氣血衰弱之疾:
    寸脈弱,為心肺氣虛,心悸氣短,胸悶自汗,失眠多夢等;
    關(guān)脈弱,脾虛肝弱,脘滿腹脹,食少納呆,肢冷便溏等;
    尺脈弱,腰酸腿疼,遺精早泄,月食不調(diào),失眠多夢。
    3、病位:
    左寸弱:心氣虛、驚悸自汗、胸滿氣短)氣促、頭眩失眠多夢等;
    左關(guān)弱:脅脹、心煩、喜怒、氣郁不舒、胃滿食少等;
    左尺弱:頭眩耳鳴、腰酸遺精、腎元虛、小便數(shù);
    右寸弱:氣虛身冷、胸滿氣短等;身倦無力等。
    右關(guān)弱:脾胃虛弱、脘滿腹脹、食少納呆、消化遲鈍等;
    右尺弱:少腹冷痛、大便溏泄、食欲不振等。
    4、按語:
    脈在沉部出現(xiàn),極細(xì)而軟弱無力,這便是弱脈。它主要反映,陰精陽氣虛損
    的病變,尤其是陽氣衰微時,更容易見到。
    十一、微脈
    1、脈象與分析:
    微脈極細(xì)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輕按不見,重按如欲絕。不似弱脈的小
    弱分明,不似細(xì)脈的纖細(xì)有力。微為陽氣衰微之脈。
    微脈與細(xì)脈的區(qū)別:
    微脈在指下似有似無,模糊難辨;微脈是由于陽氣的衰竭;
    細(xì)脈則稍為大一些,顯而易見;細(xì)脈是由于營血的虛少。
    2、主病:
    微為氣血不足,陽氣衰微之象。癥見惡寒肢冷、多汗、心悸氣短、胸滿頭眩
    等 上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證。有腰痛腿痠,遺精少泄,失眠,脫泄不食,神疲身倦。經(jīng)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謂不論寸關(guān)尺,三部脈皆微,即輕取之微,重按之微,皆屬氣虛。
    故癥見于上,則為胸陽之不足,胸陽包括心肺之陽,和胸中大氣而言;癥見于下,則為腎陽衰微;癥見于關(guān)脈,則為脾陽之不振。總為陽氣之衰微,而與血無關(guān)。
    3、部位:
    左寸微:心氣不足,肺虛氣弱;左關(guān)微:脹滿、肢寒、手足拘急;左尺微:
    男子傷精、女子崩漏。
    右寸微:胸寒痞痛、冷痰凝結(jié);右關(guān)微:脾虛腹脹、食少腹痛、倦怠無力;右尺微:少腹脹滿、臍下冷痛。
    4、按語:
    微脈纖細(xì)柔弱,無力之極,按之不絕如縷,這叫做微。凡見微脈,總是氣血
     兩虛,尤其是氣虛病變的反映。門相火只宜靜,雖然沉細(xì)未為病。若逢盛旺反為殃,陰虛盜汗肌消甚。浮洪嘔血夢遺精。滑數(shù)昏花耳聾癥。遲緩多緣下部寒。女子旺時應(yīng)有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观看|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午夜美女裸体福利视频 |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2021 |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草草浮力影院| YY111111少妇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刺激| 亚洲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乱码一卡二卡卡3卡4卡| 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