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脈: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相類詩: 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 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濁遺并瀉痢,腎虛腰及下元痛。 脈象: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行筋骨,如水投石。為脈位深沉。 主病:里證。 脈理:實者邪郁于里,氣血內困,陽氣不能鼓搏脈氣于外,固脈沉而有力,如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虛者臟腑虛損,氣血不足,陽氣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 沉診的產生有實虛兩層面原因: 一、是由于邪實內郁,氣正仍盛,邪正相斗于里,以至氣滯血瘀血阻,氣血被阻,不可以將脈氣鼓搏于外,因此 脈沉而強有力; 二、是由于五臟六腑孱弱,氣血不足衰,或氣血孱弱,舉升煽動乏力,不可以統經營血在外,因此 脈沉而乏力。 沉脈還可見于平常人,肥胖癥的人,人體脂肪層豐富,脈位較深,因此 脈診多沉; 冬季氣血收斂性潛沉,因此 脈診也偏沉; 假如雙手六脈都沉細,卻沒有臨床表現,稱之為六陰脈,也是一切正常生理現象。 相類脈: 1、伏脈:脈位深伏,重按筋骨始得,甚至伏而不顯。主邪閉、厥病、痛極。邪氣閉塞,氣血凝結,正氣不能宣通,故多伏而有力,如氣閉、熱閉、寒閉、痛閉、痰閉等實邪內伏致氣血阻滯者。應與“無脈癥”相鑒別。 2、牢脈:實大弦長,沉取始得,堅牢不移。實為復合脈象。主陰寒內盛,疝氣癥積。陰寒內積,陽氣沉潛,或癥積固結不移,且均為邪盛而正未衰者。若見于失血、陰虛,則為危重之象,為陽氣浮越之征。現代研究認為牢脈可見于高血壓兼有動脈硬化者。 診察沉脈,首先要分辨它的搏動是否有力。 如果脈來沉而有力,多為痰飲和傷食的病變; 沉而無力,一般是由于氣機郁滯所致; 脈來沉遲,多是虛寒為病; 脈來沉數,常為熱邪內伏; 沉而兼緊,定是寒凝冷痛; 沉而帶緩,水氣(寒水邪氣)蓄積無疑; 陰精虛損的,脈沉必顯弱脈; 濕邪痹著的,脈沉并兼細脈。 風、寒、濕三痹 痹濕,也就是濕痹病。痹,是由風、寒、濕三種病邪痹著而成,關節間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多是風邪居多,所以叫風痹; 關節呈固定性疼痛,多是寒邪為重,所以叫寒痹; 肢節發沉,甚或麻木不仁,多是濕邪作祟,所以叫濕痹。 這三種痹病都可以見沉脈,取其兼脈,方知其真。久患冷病,纏綿不愈的,多見脈浮而且牢;里熱盛極的,脈來必兼實象;痰飲病引起的疼痛,往往脈來沉而且弦;宿食不化,不思飲食的,脈象多為滑而并沉;假如是陰毒和積聚不消而產生的劇烈的上吐下瀉,脈象一定是沉而且伏。 沉脈屬陰多主里癥,寒癥,積癥和臟病。心火失去煦燠的權力,被寒邪制伏,必定牽掣作痛;肺位高而應浮脈,布一身之陰陽,而今得沉脈,為倒置,則真氣不運,病作或痰或水。水飲停在心,則多為心悸,水飲停在肺,則多為氣喘,此乃寸部見沉脈的主病。 肝為木臟,喜條達,寒邪遏郁,則發為痛,可導致胸脹,腹股溝等部位牽引作痛;脾為土臟,喜燥惡濕,本脈在中州,今反下沉,則土位無母,三焦運化受阻,則有中滿,吞酸,納差(不思飲食)等,也主胃痛。這就是沉脈見于關部的主要病變。 腎為水臟,主納血。若有陰而無陽,那么陰氣太盛必兼寒象,孤獨不生,腎必病,就會出現遺尿,腎虛腰痛,泄瀉,痢疾等;右腎內寄相火,是為水火既濟,如果元陽痼冷,則精血衰敗,腰腳因之不利,就會出現白濁,腰膝酸軟,走路沒勁,全身乏力,腿腳不便等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