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絡 把握病候是關鍵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針灸科副主任 陸永輝
閻潤茗主任醫師根據《內經》記載,認為十二經病候一般以《靈樞·經脈》“是動病”與“所生病”為主,以及十二經脈的特點,如每條經脈都有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的兩個部分,都隸屬一個臟腑;在臟與腑之間,又有表(腑)里(臟)經的關系,可將其病候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本經經脈所過肢節部位的病候;二是本經所屬臟腑的病候;三是與其表里經之間合病與并病的病候。
例如手太陰肺經可見胸膺、缺盆、肩背以及手臂前廉的疼痛,是它所過肢節部分的病候;又可以出現咳嗽、哮喘、寒熱、鼻塞不利等本經所屬肺臟的病候;同時還可以出現表經(大腸)的病候,如大便溏泄等。足太陰腎經可見腰痛或髀部和大腿內側后廉痛、足下熱等本經經脈所過肢節部位的病候;又可見眩暈、面色灰暗、面腫、目視模糊、口干、氣短促、心煩嗜臥、大便溏薄久泄、陽痿、兩足厥冷、足萎無力等本經所屬臟腑的病候。因此,在應用十二經脈病候辨證時,可以結合以上三點辨明病癥在哪一條經,再辨別寒熱、虛實給予相應的治療。
閻潤茗主任醫師根據《內經》記載,認為十二經筋的分布與十二經脈相一致,是經脈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有其所結和所盛的部位,大部分在四肢的筋肉。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趾之間,而后上行于腕、踝、肘、膝,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不進入臟腑,是十二經脈所屬的筋肉系統。經筋的病候大部分表現在本條經筋循行部位的功能障礙和肌肉的牽引、拘攣、弛緩、轉筋、強直和抽搐等癥狀,很少有本經臟腑的病候,這是與十二經脈病候不同之處。然而,經筋的功能活動要依賴經絡氣血的濡養,它的病候又不是孤立的某一經的病候,有時可以和經絡病候同時出現,這是在辨證時應注意之處。
依據以上情況,經筋的病候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寒邪侵襲引起經筋的反折、筋急等病候;二是熱邪所傷引起經筋的弛縱不收、陰痿不用等病候。臨床上可以根據經筋之病候,辨別發病部位,結合寒熱、虛實進行治療。
閻潤茗主任醫師根據《內經》記載,認為奇經八脈除任、督兩脈有獨立的循行路線外,其余六脈都是從十二經脈中分出。奇經八脈有共同的特點,循行分布同十二經脈交叉銜接,與十二經脈和有關臟腑聯系密切;奇經八脈還將作用相類似的經絡組合在一起,并起統率和主導作用。因此奇經的病候與十二經脈有關,它可以包括幾條經脈的合病與并病,實際上就是各條奇經所統轄經脈的綜合病候。
根據以上情況,可以將奇經八脈病候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每條奇經本經的病候;二是兼有其他奇經的病候,如沖任二脈起于胞宮,循少腹上行,與督脈在少腹之脈相并,可見少腹氣上沖心、女子不育等沖任兩脈的合病;三是與十二經脈相兼的病候。
閻潤茗主任醫師根據《內經》記載,認為十五絡脈是從十四經脈中分出來的斜行支脈,它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在四肢,陰經的絡脈走向與其表里的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與其表里的陰經;在軀干,任脈的絡脈散布于腹,督脈的絡脈散布于頭上,并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散布于胸脅部。由于十五絡脈是從經脈分出,而且在表里經之間出入,所以,它的病候與經脈、臟腑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靈樞·經脈》篇記載的病候只有虛實兩方面,如根據絡脈的特點,結合絡穴的治療范圍,將其病候分為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絡脈的實證病候,二是絡脈的虛證病候,三是絡脈聯系的表里經病候。例如手太陽絡脈,實證則手掌和腕部灼熱、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等;虛證則呼吸氣促、尿頻、遺尿、胸背寒栗等;表里經證則咳嗽、少氣、頭項與肩背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