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詮 真詮卷中 按:仙道中衰,正法不振,邪說盛行。初機之士,未知所趨,進而求之人,則真師難遇,以盲引盲,同入火坑。退而求之書,則枝葉蔓延,穿鑿日甚,真乘易隱,旁門充塞,遂使進退無據,茫然沮止。亦或輕信妄為,殞身喪性,深可悲悼。今為之掃開陳腐,辟所未辟,使后人豁然知彼為訛謬。此為的切,洞然分曉,從何入手,從何歸宿,庶幾可以少振宗風,大障狂瀾矣。 見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原 闡發太極陰陽體用 張紫陽曰:還丹之道,至簡至易,如此○而已矣。 俞玉吾曰:○者何?易之太極是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基,此造化之妙,道之自然者也。 張三峰曰:太極者,虛無自然之道也。兩儀者,一陰一陽也。太極者,元神也。兩儀者,精氣也。太極者,丹母也。兩儀者,真鉛真汞也。夫太極即無極,又謂之太易,即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也。太乙含真炁,則二氣未判之稱,太初之境界。 頤真子曰:形不能生形,生形者,非形也,氣也。氣不能生氣,生氣者,非氣也,道也。又云:形之萬殊,化而不留,唯氣之一者不變。夫氣之不變者,殆有,所以不變者存。 按:仙道雖不外陰陽五行,然陰陽五行,非太極則不能自運。太極者,陰陽五行之綱也。茍欲運吾身之陰陽五行,切忌在陰陽五行上著,須向去太極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則陰陽五行不求運而自運。此提綱挈領之玄旨也。若迷迷焉,以運陰陽五行為事,則陰陽五行非人之智術所可運,作用一差,變怪百出。陰陽五行卒不可運,而死不旋踵矣。 闡發大丹取法造化 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按:大丹固是取法造化,然非一一比擬而為之也。古之人,心與天契,動與道俱,則其一身之氣運,自然與天相合。若以今世市井塵俗之心,拘拘焉,比擬造化之跡,以求大丹,則末矣。 丹基 闡發爐鼎 或問曰:何謂鼎爐?李清庵曰:身心為鼎爐。丹書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妄向外面安爐立鼎者,謬矣。 按:爐鼎者,此身心是也。夫修練,必有此身。然后神氣可以依附而不散,功夫有所憑藉而可施,所謂借假修真是也。天下之器,能盛貯品物而烹煉之,使其變化于中者,惟爐鼎為然。故關尹子謂之釜,后變為爐鼎,以此喻身,可謂巧而切矣。參同契所載內爐、外爐之類,異名尚多,要其義意,亦不越此。故俞玉吾曰:丹法以太虛為爐鼎,太虛之中,自有天然妙用。夫太虛,則無我、無人、無內、無外,何爐鼎之足言?玉吾蓋借其近似以立,論非本意也。 闡發一點落黃庭 中和集曰:乾宮交姤罷,一點落黃庭。 按:一點落黃庭,畢竟落在何處?殊不知修行人只要去交姤神炁,不必要問他下落,為他自有下落處也。醫書云:水谷入胃,胃乃受之。游泆精氣,上輸五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當其輸時,自然上下。五臟膀胱,亦自然受其委輸,不須人為之安頓也。身中真炁,一升一降。升至于天,降至于泉。從本源生,還歸本源。亦自然有個棲泊處,何須人想見其所預為之地,以安頓之哉。 丹材 闡發元氣為生身處 參同契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流布,因氣托初。 按:人之生也,固以父精母血,凝媾成形。然其所以生者,實天地元和之氣也。使無此氣,雖有精血,不能成物。可見元和真氣是有形之根柢,生身之處也。人未生時,受此元氣,便能從無生有,而長育此身。然則今日即此元氣而烹煉之,豈不能長生久視,脫胎神化耶。 闡發元精 抱一子曰:太乙火符,修煉金丹,只煉二產物。二物者,精與魄也。 寥陽老師在沖虛觀普說曰:總來大眾,且道修煉,為何要以黃芽為根?大眾人身中元氣,日日發生,只為不知保養,故被二邪侵削。何為二邪?風寒暑濕乃氣之邪,喜怒哀樂是情之邪,此二邪為元氣之賊,日夜攻伐,所以元氣薄弱,遂至死亡。古仙知道保命在留得元氣住,只沒奈他容易走作。何惟是元精?方能留得他住。所以立修煉之法,教人升元精、保元氣,合做一處,至堅至固,不耗不散。禁得二邪攻伐,然后能長生久視而不死矣。 張紫陽曰:精實于內,而氣融之。隨氣上升為真鉛者,此也。 按:上二仙所云,此修丹所以用元精之旨,后所指乃元精之用也。 闡發元精即淫泆精 張紫陽曰:用精用元精,非交感淫泆之精。 按:元精與淫泆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時,身中無處有精。醫書云:腎為精府。又云:五臟各有藏精。其實并無有精停泊于其所,蓋此時,精皆涵于元氣中,未成形質,惟修道家能萃會元氣而醞釀之,不因交感,此精自生,故名元精。常人不知醞釀,不能取此元精為用之。而元精亦不能生,惟男女交感,此元氣化而為精,自泥丸順脊而下至膀胱外腎而施泄,則此精即是渣滓之物,而為交感之精矣。自其生于真一之中,則為元精。漏于交媾之際,則為淫欲之精。其為元氣所化,則一也。歧而二之,謬矣。 闡發元炁生元精 紫陽真人曰:元氣生,則元精產。 按:胡混成曰:聚先天祖炁以為藥物。夫先天真一之炁,混于杳冥恍惚之中,仙家惟取此炁,交煉成丹,謂之真種子。蓋太乙含真之炁,乃天地未判,混融之炁。身中元氣之交會也,元炁生,而后元精產,乃身中一陽生之時也。精炁只是一物,言炁則精在其中矣,此施肩吾所以說炁是添年藥也。 闡發去情識以養元和 俞玉吾曰:大丹之道,唯一味元和之氣,以成其變化。 紫陽真人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識。 按:凡物不生于夏秋冬而生于春者,和也。人惟無情識,則其氣和。氣和則融暢滋息,而天地之和且應之,豈有不能長生。今人日用之間,六欲七情之感,激乎其中,則其氣之所發,飄忽震蕩,勃郁沉結。譬如天地忽冷忽熱,隆冬大暑,盛夏飛霜,豈元和哉。夫既不元和,則且恐其怪異百出,疾苦相侵,以傷吾生,尚安望其長生久視,而成道哉?故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識。 闡發修丹須斷欲 太上玄鏡曰:純陽上升者,謂之氣。純陰下降者,謂之液。氣液相交于骨脈之間者,謂之髓。氣髓相交于膀胱之外者,謂之精。心氣在肝,肝精不固,目眩無光。心氣在肺,肺精不實,肌肉瘦弱。心氣在腎,腎精不固,神氣減少。心氣在脾,脾精不堅,齒發浮落。五臟之中,腎為精樞,心為氣筦,真精在腎,余精自還下田。真氣在心,余氣自歸元府。 抱樸子曰:水之有源,其流必遠。木之有根,其葉必茂。屋之有基,其柱必正。人之有精,其命必長。 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奈何死作令神泣。又曰:棄捐淫欲專守精,寸田尺宅可治生。 紫陽真人曰:精失而元氣不生,元陽不見。 按:修仙家在留得精住,則根本壯盛,生氣日茂。若欲心不息,靈根不固,則此精之積日薄,而元氣之生日少,漸漸竭盡,以至于亡。禪客之言曰:若不斷淫欲而學禪觀,猶蒸沙為飯,雖千百劫,只名熟沙,不得為飯。故欲培元氣,當先斷淫欲,此事須在清心絕念上下功夫也。世人不知,乃于交感之時,手按尾閭,閉其淫泆之精,不使流布,謂之不泄。不知留精,當留于未成形質之時。若俟其成質,而后止之,則此精雖不施泄,而神氣去已久矣。徒留其敗滯之物,積于腰腎之間,以成奇僻之疾,何其昧哉。世之盲師,又從而誑之曰:宜引此精,自尾閭、夾脊、雙關而上,此為還精補腦。吁!愈謬矣。 丹樞 闡發元神用藥材 或問精氣神三者,孰為重?紫陽真人曰:神為重。 按:元神即是真心,即是真性。所以用藥材者,非藥材也。仙家功夫妙用,全在于此。舊例置于藥材中,后之道流,不知大道根源,往往概而視之元神,遂止為藥材。而元神之外,復有意以用之。支離舛謬,莫甚于此。仙之不成,無怪也。今移其說,別為丹樞。 闡發元神即思慮神 紫陽真人曰:用神用元神,不用思慮之神。 又曰:元神者,何也?自太極既分,稟得這點靈光,乃元性也。元性,非他物也,亦氣凝而靈耳。 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性復,則元氣生。 按:或問元神與思慮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也。以其稟受于天,一點靈明,故謂之元神。后為情識所移,此個元神,汩沒在情識中,遂成思慮之神。其實,雖思慮、有情識,此個元神,固常渾渾淪淪,不虧不欠。人能回光返照,去其情識,則凡此思慮者,莫非元神之妙用矣。 闡發玄關一竅 李清庵曰:夫玄關一竅者,四大五行才著一處便不是,亦不可離此身向外尋之。 又曰:但于二六時中,行住坐臥,著功夫向內而求之。語默視聽是個恁么。 又曰:圣人只書一中字示人,此中字是玄關之竅也。中非中外之中,亦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釋氏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是上座本來面目。道則云:念頭不起處是也。 陳虛白曰:不過回光返照,收拾念頭之一法。 玉溪子曰:以正心誠意為中心骨子。 按:此是指元神為玄關一竅。 陳泥丸曰:但能凝然靜坐,念中無念,功夫純粹,打成一片。終日默默,如雞抱卵,自然見玄關一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由是采取先天一炁,以為丹母,勤而行之,指日可與鐘呂并駕。 紫陽真人曰:此一竅,無邊傍,無內外,此神氣之根,虛無之谷。 按:此指虛無為玄關一竅。蓋虛極靜篤,無復我身,但覺杳杳冥冥,與天地合一,而神氣醞釀于中,乃修煉之最妙處,故謂之玄關一竅。 闡發大丹本柄 陰符經曰:天以斗為機,人以心為機。 金液還丹論曰:藥材所產之川源,火候抽添之妙旨,以至溫養成丹,皆不離乎此心之用。 紫陽真人金丹直指曰:心之所以為妙者,以氣從其竅,而精從其召也。氣從其竅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之和應。故喜怒盛而氣逆者,喜怒生于心也。精從其召者,如男女形媾。而精蕩者,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則念清,念清則精止。 譚紫霄曰: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如母召子,孰敢不至。 按:仙宗以心為本柄,固也。然人皆有心,而不能仙者,非心之累也。心汩于欲,而不能靜虛之,罪也。劉赤腳云:神氣自然,如子母相愛,但為塵情相隔,不得相見。若少一分塵情,即有一分升降。俞玉吾曰:心定,則神凝炁和,三宮自然升降,百脈自然流通。李清庵云: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內外兩忘。到這里,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又曰:身心俱靜,天地混合,自然真機妙應,有非常之動。只這動處,便是天心見,藥物、爐鼎在此矣。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種種運用,悉具于中矣。由是言之,心不靜虛,則失其職,雖精氣有不可得而役者。今人乃專講烹煉、鉛汞,而不言治心,何耶? 丹用 闡發玄牝 李清庵曰:玄牝者,天地闔辟之機也。易云: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即一動一靜。老子所謂用之不勤之義也。 又曰:紫陽真人云:念頭起處為玄牝,斯言是也。子謂念頭起處,乃生死之根,豈非玄牝乎? 按: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者,虛也。谷神者,養神而虛也。玄者,妙也。牝者,虛處,物之所由生也。谷神便是玄牝,谷神中生出無限妙用,便是玄牝之門。此為正論,其次則清庵二說得之。后世乃于身中指著一處為玄牝,而謂谷神以玄牝為根基。夫谷神若以玄牝作根基,即為有著,非谷神也。又其下言玄牝者,殆有十數般,愈淆亂而訛謬矣。 闡發橐籥 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愈出。 陰陽升降論曰:人能效天地,升降橐籥之用,開則氣出,闔則氣入。出則如地氣之上升,入則如天氣之下降。一升一降,自可與天地齊其長久。 按:道德經言橐籥,不過以喻虛中之妙用耳。后世因借以言二氣升降之機,其意亦好。又曰:今仙家言鼓橐籥,非鼓橐籥也。調真息,即是鼓橐籥。知爐鼎,而不知鼓橐籥,則陰陽否隔,爐鼎雖立而無用。知鼓橐籥,而不知調真息,則失其所以鼓之之要妙,將何以盜天地之正氣而結丹哉。 闡發六十卦喻火候 參同契曰:朔旦屯值事。昏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終則復更始。 按:卦爻,本只以反對寓火候之上下,且如屯蒙二卦是反對,以屯卦之本體言之,自初爻至上爻,即如陽火之自下升進,至于頂也。倒觀,即為蒙卦,卻似從屯之上爻至初爻一般,如陰符之自上而降下,入黃庭也。蓋反對只是一卦,而一正一倒看,亦如火候,本只是一火,而有上下也。他卦皆然,就是八正對,亦作反對看,通乎此,則火候之機在我,可以不用卦爻矣。 闡發年月日、仁義、喜怒、賞罰、喻火候 參同契曰:春夏據內體,從子至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 按:古仙以六十卦反對,喻一氣之上下,可謂明矣。然猶未及其消息也,故遠則以—年之節候言之,近則以一月之盈虧言之。夫月之著明于天地間,其體之盈虧,孰不覩之。即是,以觀吾身陰陽消息之用,可謂明而易曉矣。然其動靜之機,則尚未之盡也,故人以日之早晚言之,蓋至于日之早晚,自寅至戌之為動,亥子丑為靜,其機已盡泄而無余矣。然其過與不及之節度,則尤不可不知,故又有仁義、喜怒、賞罰之說。古仙旁引喻證,層見疊出,究而言之,曾無一語之贅,此皆修煉者所宜通曉,豈可以譬喻而忽之哉! 闡發意為媒 紫陽真人曰:意豈特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終,不可離也。 按:圜一子曰:修仙所以用意者,大要。酌量運用,得其中耳。夫意屬脾,仙家所以謂之真土。真土者,和也。今醫家切脈,雖浮沉、遲數、虛實不同,然有胃氣則不死。胃氣,亦和也。作丹是動靜功,不可毫發差殊。才有毫發差殊,鮮不為患。全要酌其輕重、浮沉、強弱、老嫩而消息之,使其陰陽相當,水火均平,不致太過,以生他虞。若非此意為之運用斟酌,安能保其不錯謬哉。 按:張三峰曰:意者何?即元神外之用也。非元神外又有一意也。紫陽真人云:心者,天君也。以無為而用之,則其所以動者,乃元神也,此金丹之用心也。然不馳于意則可,一馳于意,則勉強助長,而非自然搬運,勞擾為患不小。就使善用,亦不免執著,反添意病,命宗人所以不及虛無大道者在此。蓋元神所照處,即是意。照而無照,是善用意。若有一念安排即馳于意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