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輪子滾出來的(上)
本期內容內容簡介: 歷史上的上海曾經是一座“有舟無車坐轎子”小城,直到1843年開埠以后才有了車輪,從獨輪車到黃包車再到三輪車,車輪滾滾,各種形式的車輛無疑都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本集節目通過一些非機動車的趣聞軼事來回味上海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各種車輪當年的風采,其中拍攝于1898年的上海街頭的鏡頭尤為珍貴,這也是上海現存的最早的影像歷史資料。 【解 說】 這是一輛早已退休的有軌電車,停泊在上海街市的一角,它訴說著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由來。 上海已成為了一座車輪上的城市。現代化的交通是現代化城市的命脈,也為廣大市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 這些老人是上海交通發展和變遷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們常常會聚在一道,談天說地,而交通的變化常常會令他們開啟記憶的閘門,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同期聲】 黃包車英文名字叫“RUSHA”,R,U,S,H,A,RUSHA,喊黃包車叫喊“RUSHA,”這樣黃包車就過來了。 (拉)黃包車有句口頭語,大世界去伐?大世界去伐?結果弄得八哥也會得叫了,看到人就:大世界,大世界。 【解 說】 中華路和人民路是上海最早的環城道路,而城墻圍起的老城廂方圓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1840年以前的上海在中國的版圖上只是一個三流的江南小縣城,隸屬于江蘇省松江府。 這19世紀的某一天的上海影像,一條客船靠岸了,百姓步行上岸,富人和官員則坐上了轎子,這就是當年上海人的出行方式。概括地說,當年的老城廂內外是“有舟無車坐轎子”。 【解 說】 1843年11月7日上海開埠,這既是上海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開端,也是上海建成一座近代化城市的歷史起點。 【字 幕】 馬 車 【解 說】 上海開埠以后,外國軍艦和輪船開進了黃浦江。離船上岸的不僅是洋人,還有他們的巨大的行李,這就是西洋馬車。 南京路以前叫作大馬路,因為最早筑路不是為了開汽車,而是為了走馬車,后來有了汽車電車,但是上海人叫馬路叫慣了,也就不改口了。 最初坐馬車的是一些有錢的外國人,后來很多中國的達官顯貴也坐上了西洋馬車,而坐馬車去郊游更是成為上海人的一種休閑方式。每到春天,龍華寺前就會停滿了前來看桃花的馬車。 薛冬泉老人對兒時隨父母坐馬車去龍華看桃花還記憶猶新 【同期聲】薛冬泉 龍華當時是郊區,這里統統是農田啊,現在是高樓大廈了,過去都是農田啊,是坐馬車來的,到郊區都是坐馬車來的,當時有一首歌叫啦啦啦,騎馬到龍華,,還有,到龍華看桃花是很出名的,龍華的桃花,也有一首歌的。 【字 幕】周璇歌聲 上海沒有花,大家到龍華,龍華的桃花也漲了價。你也買木蘭花,他也買桃花,龍華的桃花都搬了家。路不平,風又大,命薄的桃花斷送在車輪下。 【解 說】 西洋馬車后來成為上海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1906年,上海登記在冊的公共馬車有711輛,后由于電車等大型機動公共交通工具的出現,馬車逐年減少。 【同期聲】 有,解放后還有。我就坐過從北站到天通庵。 【解 說】 馬車在上海街頭消失是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對最后的14輛馬車業主和工人作了安置后,結束了這一交通工具在上海的百年歷史。 【字 幕】獨輪車 【解 說】 上海開埠以后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移民城市,其中有些外省的農民坐著一種叫江北車的獨輪車來到了上海。這種獨輪車把人運來了,自己也留下了,成為上海的一種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 已經退休的工藝美術師趙啟明老人用繪畫記錄自己的身世,在他的人生組畫中,有一幅就畫了獨輪車。 【同期聲】趙啟明 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實際上我是江蘇的,因為我小時候要到上海來讀書,外公就推著獨輪車送過來,后來到了上海后再也沒有坐過這樣的獨輪車。 【解 說】 趙啟明退休前是上海印鈔廠的高級工藝美術師。他曾經刻制過的一幅作品,每個人都會放在自己的錢包里。這就是10元面額人民幣上的《長江三峽圖》。 我們在上海郊區一處“農家樂”的旅游點里找到了一輛獨輪車。要把獨輪車推著走,需要掌握平衡的技巧,不然就會東倒西歪,甚至把人摔傷。這是原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1907年去美國留學時的護照,上面的特征描述是:“右眉上有一疤痕”,據知情人說,那就是宋慶齡小時候與小伙伴坐獨輪車玩耍時由于推車人的失手而摔跤留下的。 獨輪車帶來了一個移民社會和近代城市,從19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獨輪車就成為上海最早的TAXI。而且還包攬了上海的貨運業務。 【解 說】 獨輪車的價格很便宜,當時許多工廠女工會結伴乘坐獨輪車上班,有一個外國人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述上海這一道風景。 【字 幕】 他說:太陽剛剛照天空,紡織姑娘去上班,她們坐著獨輪車,吃吃地笑……歸來已是黃昏,她們面向家門,年輕的臉上露出倦容,獨輪車慢慢滾動…… 【解 說】 也有的外國人也會坐上獨輪車,或者是因為好奇,或者是經濟拮據,不過獨輪車超負荷地馱起他們肥胖的身軀,就沒什么詩意了。 上海開埠不久就開始坐在車輪上了。盡管這車輪還是靠馬腿或者靠人腳來拉動,但是輪子的轉動使得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了,短短二、三十年,城區面積就擴大了一倍多,人口也翻了一番,輪子推進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進程。 獨輪車不僅載人,還運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獨輪車在貨運物流方面唱了獨腳戲。上海無論是筑路還是建樓,很多的建筑材料都是獨輪車運來的。后來上海出現了一種拉貨物的板車,上海人管它叫老虎塌車,因為它的載重量更大,裝運貨物更多,逐漸取代了獨輪車的貨運功能。 拉老虎塌車很勞累很辛苦,是他們拉來了城市的繁華,擔當起城市的物流,1927年,有一位外國的攝影師通過一個拉車工人在路邊喝水時所看到的情景用蒙太奇的剪接把一個享樂至上的冒險家樂園和一個苦難深重的底層社會擺在了世人的面前。一道籬笆分隔了兩個上海。 【字 幕】 黃包車 【解 說】 這是一段上海最早的影像資料,拍攝于1989年。地點是外白渡橋南邊的橋堍。當年的上海已經是一座車輪上的城市,有獨輪車,西洋馬車,還有黃包車。 黃包車最早出現的上海街頭的年份是1874年,是從日本引進的,所以也稱東洋車。如今如果去日本旅游,還能夠看到日本街頭用這種人力車載游客兜風的風景。 在上海很快就有了東洋車的出租車隊,為了區別于私人包車,當年的工部局就要求把作為公共交通的東洋車都漆成黃色,這就是黃包車名稱的由來。后來這種車也從上海出發,流轉到了全國大小城市,在北京叫做拉洋車.著名作家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一個拉洋車的車夫。 黃包車的年代距今已是十分久遠了,我們也在坊間尋找當年的上海“祥子”,因為他們的記憶就是上海交通的珍貴歷史。 在桃浦新村的一小區里,我們找到了王紹幼老人,退休前他是閘北區體委干部,長期擔任籃球隊,游泳隊和長跑隊的教練或領隊。而解放前他的職業是拉黃包車和騎三輪車。王紹幼老人說解放后他之所以能從事體育運動倒是得益于拉黃包車練就的鐵腳板。 王紹幼老人帶領我們找到了曾經的黃包車行,青年時代的他就是從這里領取租用的 黃包車,開始一天的奔波。 【同期聲】王紹幼 我當時每天送一個老板,他住XX路,每天早上到他家里接出來,送到XX路,下午再去接,當中有活就干,沒有就回家。 【解 說】 在老王的記憶中,當年的人力車夫社會地位很低,但是拉車的收入還是能養家糊口。 【同期聲】王紹幼 輪子一轉,錢就來了,養一家四五人沒問題。 【解 說】 但是同樣在舊社會拉黃包車的程德旺老人的記憶中,黃包車夫的生活是很苦的。 【同期聲】程德旺 我們一部車子要有幾個人,大家混口飯吃吃,就是什么呢,晚上人家做到七八點鐘的時候給我,叫打野雞,打野雞就是不是固定的,我是沒生活,人家給我一點。--過去叫車夫是“二只腳的馬” 【解 說】 解放后作為三輪車工人的程德旺全心全意地為乘客服務,而成為響當當的勞模。成為新時代的楷模。 邵作海老人沒有拉過黃包車,不過他第一次來上海坐黃包車的經歷是終身難忘的。 【同期聲】邵作海 我16歲出來學生意的辰光,我媽媽再三叮囑我,要叫黃包車,你剛到上海,路不認識的,過去這里叫麥根路麥根里14號。現在叫泰興路七百零三弄14號,黃包車一直拉,拉到麥根路麥根里,伊(車夫)講:到了。哪里到了?伊講麥根路麥根里,我講還有14號呢,伊也沒有辦法,從這里再拉進來,講:到了。我講:還沒到呢,還有亭子間呢。伊光火了,儂這個小人,哪能這么憨,亭子間哪能拉得上去啦。 【解 說】 黃包車進了上海,就逐漸地取代了獨輪車,因為與獨輪車相比,坐黃包車更舒適,也更安全,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規律,到20世紀的30年代,黃包車成為上海主要的客運工具,有六萬輛的黃包車在上海中心城區大行其道,而獨輪車就散落到了城市的邊緣,因為一個輪子更能適應郊區泥濘狹窄的小道和田埂,靠一只輪子吱吱呀呀地行走在郊外的田埂上、泥濘狹窄的小路上。 【同期聲】邱健康 像我小辰光到我外婆家里去,外婆家那時在住在法華鎮的,那家里就是農村,黃包車坐到那里,要下來了,黃包車不好拉,都是田埂了,田埂很窄的,那么獨輪車,一家們四個人坐著獨輪車從小中上吱吱呀呀推過去,到了,付點鈔票,就是這樣子,只好坐獨輪車的,因為黃包車不好過去。 【解 說】 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2月,上海還搞了一次黃包車皇后的比賽。但是真正比的不是黃包車皇后的美麗和風情,而是黃包車夫的腿力和速度,到了終點,跑了第一的黃包車被戴上榮譽的花環。 這是黃包車最后一次的風光,因為上海城區的地盤越來越大,從徐家匯到楊樹浦有20多公里,跑上一個來回,就等于跑了全程的馬拉松。黃包車工人實在跑不動了,而取代黃包車的就是三輪車。 【字 幕】三輪車 【解 說】 雖然說黃包車和自行車都是國外引進的,三輪車卻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1923年,南京路上同昌車行的一位技工用黃包車身和自行車做了一下拼接,就造出了三輪車。 日軍侵華戰爭時期,對汽油進行管制,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更是發布公告,規定私人汽車除特許發給通行證外,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在內一切機動車全部停駛。 【同期聲】樊雄敏 英商的車子是用鋁皮做的,日本人把它拆下來去造飛機。 【解 說】 上海交通日趨緊張,出行不便,三輪車的生意紅火了起來。許多出租汽車公司因為沒有汽油,也被迫改為出租三輪車了。 三輪車的興起還派生出一個副業,叫做“推橋頭”。 【同期聲】薛冬泉 我推過橋頭。那時的橋比現在的要高,三輪車踏起來很聽力,我們小孩子上去幫他推一把,這樣,每天可以賺三、四個大餅錢。 【解 說】 薛冬泉老人的話讓我們想起了《三毛流浪記》。 到1943年上海有3000多輛三輪車,而到1948年三輪車的擁有量達到了到32000輛。 陸春齡,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曾經也是一個三輪車工人。陸春齡老人找出了一枚圖章,這是他三輪車生涯的一個紀念。 【同期聲】陸春齡 一次到虹口紗廠,我拉一個日本人去,到了,伊鈔票也不給,我向伊要,伊不但不給,還要打我人。后來一看,車子上有只圖章。 【解 說】 程德旺老人是踩著三輪車進入新社會的。上個世紀50年代,三輪車工人程德旺被評上勞動模范,這是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既顯示三輪車工人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當家作主了,也表明了在解放后的很長一個時期,三輪車還是上海很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海人出行離不開三輪車。而程德旺就是數以萬計的上海三輪車工人的一個杰出代表。 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人民廣場舉行的國慶大游行,在游行的隊伍中,我們看到微型小汽車的方隊開來了,當年人民政府就要用這些國產的小汽車來替換三輪車。 很多三輪車工人都去學汽車駕駛,這是上海公共交通史的一件大事件,而他們就是上海解放以后最早的一批出租汽車司機。而程德旺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解 說】 這是上海電視臺紀錄片編輯室拍攝于1993年的紀錄片。(紀錄片《上海最后的三輪車》),那年,上海還有26輛三輪車,27位三輪車工人。上海的三輪車已接近了它們行程的終點,這些風里來雨里去的三輪車工人也都老了。 據市志記載,到1995年底,注冊的營業三輪車還有9輛。 我們回望的是三只車輪所駛過的漫漫長路,是上海交通滄桑巨變的年代。 【字 幕】自行車 【解 說】 說近代上海是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自行車的的引進是一個證明,說近代上海是一個時尚引領的城市,自行車的普及也是一個證明。 這是1868年11月24日的《上海新報》,上面有一則有關自行車的新聞,不過從這條新聞中,我們得知當年人們騎自行車是坐在車上,靠兩條長腿蹬地的推力來驅動車輪的,和現在青少年玩的滑板車是一個原理。 到1885年,一個英國人將鏈條傳動裝置整合到自行車上,而這種自行車的出現使得人們真正可以雙腳離地地行駛在路上。 這種新型的自行車很快由外國僑民帶到了上海,很快就成為上海街市上一道時尚的風景。最早騎自行車的多是外國人,還有在洋行上班的中國人。1898年4月1日的《申報》就說預言“腳踏車將來必盛行”。 不久就有上海的青年人中騎自行車的多了起來。還有一些科學家和文化人也都成了自行車的愛好者,他們中間有后來創辦上海醫學院的顏福慶教授和曾代理復旦大學校長的唐露園先生,最早騎車人都成了上海的新聞人物。 上海人把時尚的旗幟插在自行車上,用時尚這只看不見的推手來推動自行車的普及,推動城市交通工具的變革,體現了上海樂于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城市品性。現在有些上海人熱衷于收藏一些老牌子的自行車。 【同期聲】趙文濤 “蘭羚”的商標像鳳凰牌樣的,上面是一只鳥,這車子好,踏起來老輕的。三飛,后頭的花鼓筒是三飛,是可以變速的,慢檔、中檔、快檔,這車子踏起來適宜的,輕得不得了。呵呵。 【解 說】 葛云老人是自行車的愛好者,曾經收藏過多輛名牌自行車,收藏過某某牌某某牌,這輛是他最喜歡的。 【同期聲】葛 云 這部車年紀至少有70年了,還是這樣樣好,按現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價格,這部車子至少是多少萬。 【解 說】 在上海人騎上自行車的100年后,即20世紀的7、80年代,上海也成為一個自行車車輪上的城市。而自行車也幾乎成為上海人的第一出行工具。還記得嗎,自行車憑票供應的年代。 有一個上海農民因買不到自行車,而自制了一輛木頭的自行車。 還記得嗎,那時候如果擁要一輛名牌自行車,那就和現在擁有一部名牌小汽車一樣的好感覺、好心情。 在上海已進入汽車時代的今天,自行車并沒有過時,在閔行,在張江和市中心的一些地方,免費自行車正成為政府扶持的項目,而騎自行車也成為低碳經濟的標志,成為節能環保的需要,成為一種新的都市時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