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八卦掌走圈中的龍身。注意看,人家鱷魚的死亡翻滾,是在陸地上做出來的,真牛逼! 以前我在《含胸拔背》那篇博文里寫過,走圈其中一部分,是含胸拔背和龍身的結(jié)合。熊師傅示范了含胸拔背,龍身由鱷魚師傅做示范。這二位師傅的示范太標準了!太完美了! 仔細看,鱷魚師傅的龍身,純是抱中、守中、用中發(fā)出的,沒四肢的事。這是八卦掌走圈的真?zhèn)鳎‖F(xiàn)在網(wǎng)上的走圈視頻,都是散步式的,動力來源于腿腳,這根本不對。走圈的動力是抱中、用中出來的。如果是動力來源于腿腳,那就成了形意拳了。如果是在古代密集的軍陣中,左右后三個方向都是自己人,前面是敵人,基本沒法后退或者大幅度轉(zhuǎn)圈躲避,最大的靈活度也就是走個斜線,那么耍耍形意拳那套,“消息全憑后足蹬”,還是很有用的,但如果是野生動物,在自然條件下的搏斗,就是另外一套方法了。自然界里善于向前直撞的就是牛羊,仗著自己有鋒利的角和一身的力氣,使勁向前,結(jié)果就是被獵捕,成為別人的盤中餐。但凡捕食的,都知道得在轉(zhuǎn)圈里求功夫。 haowen,xuexi
就是八卦掌需要運動中極度后轉(zhuǎn),找中軸。如果含胸拔背不到位,腰就會僵死了。只有含胸拔背到位了,才會一方面腰像擰繩子一樣擰著,一方面還能很松活。其它拳種不追究這種極度的動作,所以很難體會到胸背居然會對腰有那么大的影響。 近發(fā)現(xiàn)和人溝通武術(shù)的時候,總會有誤會。主要是武術(shù)是身體的體驗,用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想說清楚是很費勁的一件事。有幾個基本概念,說說我的理解。 1)柔 拳術(shù)的柔不是練劈叉的柔。劈叉是雜技,對唱戲也有用,但與武術(shù)無關(guān)。老頭原來練外家拳的時候,都不練劈叉。 武術(shù)的柔是能夠全身縮小、放大。老頭和我拆招的時候,全身一縮,給我一種人突然消失的感覺;他身體一放,給我感覺高我一頭,從上往下打我,而平時他比我矮半頭。他都快90了,身體仍然是可以隨意縮、放。這是好功夫。清朝有本拳譜,說張橫秋傳的拳術(shù),練武首先要練全身的縮放,大實話! 有了這種縮放,才會有巧,才會靈。有人自稱多么的松,一身的肉堆在那里,那根本就不是松。 2)單重 單重不是簡單的一頭沉。單重的意義是分虛實,有虛實就有轉(zhuǎn)換,有轉(zhuǎn)換就活了。虛實轉(zhuǎn)換不是翹翹板似的,一會這邊沉,一會那邊沉,那是一頭沉。虛實轉(zhuǎn)換是旋轉(zhuǎn)中實現(xiàn)的。所以,單重的意義在于旋轉(zhuǎn)。 你看太極圖,黑白魚是旋轉(zhuǎn)的,不是一個天平,一邊放黑魚,一邊放白魚。 3)脊柱 通過有關(guān)含胸拔背的對話,我感到有必要說幾句。 脊柱就是一串骨頭,練功不是練骨頭,是練脊柱周圍的筋肉軟組織。脊柱是用來解放的,不是用來練的。通過把筋肉練開了,脊柱獲得了解放,不是脊柱自己的生理被強行改變了。好比有個人被關(guān)在鐵屋子,應當做的是打破鐵屋子,囚徒就出來了,而不是使勁要求囚徒自己撞破鐵屋子。看看貓,需要直就直,需要就弓就弓,那是一種自由。 千萬要避免唯脊柱論。好像一切功夫都是脊柱實現(xiàn)的。脊柱的自由是結(jié)果,不是練法。練是練的筋肉,筋肉開了,就會慢慢練到五臟六腑去。五臟六腑是靠氣的運行練。如果兩眼死盯著脊柱,一輩子都是牛頓力學,沒什么大出息。 在初級階段,筋肉練開之后,好處是筋肉可以和脊柱配合的特別好。從脊柱角度看,原來幫不上忙的筋肉,比如胸腔里的、腹部的,都可以幫上忙,原來搗亂的筋肉,比如后背的、后腰的,現(xiàn)在都變成幫忙的了。因此,外人看,這個人的力量似乎很大,脊柱似乎彈力很大。但這是現(xiàn)象,本質(zhì)是筋肉變了,不是脊柱變了。 而且,上面這些只是很初級的功夫,真功夫是氣。形意拳都強調(diào)五行拳練五臟,誰忽視五臟六腑,誰就入不了武術(shù)的門。 4)相通 和武術(shù)相通的東西很多,但那是皮毛。舉個例子,我年輕時酷愛籃球,知道投籃是腰投出去的,不是胳膊把球扔出去,所以我投籃比一般人準的多,私下組織的比賽,都找我去當?shù)梅趾笮l(wèi)。但練籃球出不了內(nèi)家拳的真功夫,雖然這兩者有相通的地方。真功夫就得靠練拳架。這是老祖宗給的正路,也是最短的路。如果打球、跳舞、唱京劇也可以出真功夫,老祖宗就不用那么費事的設(shè)計拳架了。現(xiàn)代人就喜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喜歡拿武術(shù)做娛樂的人,盡可以去看舞蹈、看京劇,確實有很多和武術(shù)相通的地方。但想有真功夫的,認認真真的研究拳架吧,老祖宗的拳架,每個細節(jié)都值得仔細體會。那才是正路、捷徑。 我現(xiàn)在越來越碎叨了,其實我說的都是皮毛中的皮毛。僅拿筋骨功夫而言,我連八卦掌的根節(jié)都沒提過,因為我自己功夫太淺,沒體會。 心意拳里有句話,我特別喜歡:“心意不相連,技藝必定淺”。 中醫(yī)大夫說太極(2013-02-04 08:50:41)
昨天北京下雪,老頭沒出來,我自己一個人練的。好舒服,下雪天空氣好,又是在公園里,而且人少,很清靜。現(xiàn)在是難得清靜。我練完之后回去的路上,碰上了老頭的一個拳友。那人是個中醫(yī)骨科大夫,退休了,平時練太極拳,和老頭交流很多,他經(jīng)常說,他從老頭那學了不少東西,都融在他自己的太極拳里了。
閑聊的時候,他給我講了一些太極拳的道理,看我的博客的許多朋友是練太極的,我寫出來,也許對哪位朋友有啟發(fā)。 姑且稱這位大夫為N師傅。 N師傅說,過去管練太極拳叫盤架子,或者捏架子。盤架子是從練者的角度說,捏架子是從師父的角度說。為啥叫盤架子?是因為太極拳的架子也是在不斷的在轉(zhuǎn)圈。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內(nèi)里和八卦掌的走圈十分相似。他給我練了一趟架子,和公開的五大派完全不同。根本沒見過。我雖然不懂太極,但起碼架子大概什么樣我是知道的。我就問他這是什么架子?為什么和市面上的完全不同?他說他也不知道,是文革時候一個醫(yī)學上帶他的老大夫教給他的。那位老大夫因為是文革期間,閉口不談師承出身,只是說,你愿意學,我就教你。他就跟著學了,后來老大夫就去世了,所以他至今不知師承。他練的架子很緊湊,動作幅度小,而且經(jīng)常身子很低,轉(zhuǎn)身動作很多,而且他練的時候雙目圓睜,眼神有點兇。和他平時聊天時候笑嘻嘻的樣子判若兩人。 所謂捏架子,是指徒弟是一團面,師父像捏面人一樣,慢慢捏出形。N師傅很強調(diào)架子,他說太極拳的功夫是從架子中出來的。他說架子有三種,一種是表演的,一種是傳給徒弟的,一種是自己練的,等自己老了,傳給自己最信任的徒弟。 他還說出我的不足,他說練拳不能琢磨,而是捉摸。捉摸就是要先捉住它,然后再慢慢摸它,弄清全貌。他說老頭其實很喜歡我,但現(xiàn)階段只能讓我自己去練,得有了足夠的感知,才能開始教下面的。他鼓勵我練拳的時候,要有捉東西的心態(tài),如果能捉住它了,摸索的時候,師父就可以幫上忙了。現(xiàn)階段師父都是在邊上幫忙去捉,有點像駕校的教練,坐在徒弟邊上指導開車,但如果徒弟笨蛋,就是捉不住,累死師父也沒轍。 他又給我示范借助自然力。我先推他,是他的一般狀態(tài),就是一個老人。然后我再推他,我感覺一股力從地面升騰起來,橫在我的面前,阻擋我的推。他說這是借助了地心引力。我沒明白,覺得有點玄乎。他也沒接著說。 他又給我講了中。他說中有三種,實中,虛中,時中。 實中簡單,就是一個人單重的時候,實際的重心線。虛中,他說是練好了實中之后,會體會到虛,慢慢會體會到虛其實也有中。他說實中練的越好,路子對,越能體會到虛中。在虛中和實中的不斷轉(zhuǎn)換中,會體會到時中。他說這個時中才是真正的中。會守、會用這個時中,才能算出了功夫。 以上是這位大夫的話,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帶有太極拳特有的玄乎色彩。但希望對練太極的朋友有啟發(fā)。
陪陪老人,照顧小孩。運氣好些,健康長壽,有緣者當參究佛道,勘破色相,超凡入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