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法: 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 第1法列詩; 《絕句·童趣》 隱碧黃鶯幾度猜,分枝翹足立窗臺。 忽驚葉動風痕過,卻惹黃鶯不再來。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第二法列詩; 《絕句·春思》 啼春杜宇亂春心,筆下春愁對月吟。 不解春思無限怨。春詩帶露入瑤琴。 第3法: 第三、四兩句,轱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第三講列詩; 《絕句·采春》 枝上夭桃粉蕊藏,夭桃一夜竟芬芳。 含情已把春風采,又贈春風滿袖香。 第4法: 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第四講列詩; 《絕句·孤舟》 孤身臥棹幾沉浮,漁火半江自釣鉤。 且將功名隨浪去,迂回浪動隱云舟。 第5法: 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第五法列詩; 《絕句·贊學子》 去年寒暑苦煎熬,廢寢忘餐備戰袍。 今日龍門金榜首,飛黃騰起占尊鰲。 第6法: 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第6法列詩; 《絕句·歸鄉》 去日離家已數年,常思故舍裊炊煙。 今朝倦鳥歸巢穴,依舊春風繞碧田。 第7法: 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 第七法列詩; 《絕句·秋懷》 遠眺征鴻陣隊翔,牽思夙愿暗神傷。 而今創業無佳績,卻惹秋來兩鬢霜。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第八法列詩; 《絕句·感懷》 去日嘉朋聚小樓,輕歌曲賦竟風流。 只今惟有當年月,依舊清輝遍九州。 第9法: 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第九法列詩; 《絕句·閨盼》 翠髻娥眉拂彩衣,金蓮碎步啟門扉。 往來過客如相問,且看夫君踏馬歸。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第十法列詩; 《絕句·問菊》 西風攜露過花坊,幽菊依籬獨自芳。 試問今宵誰蘸筆,殷勤點墨染花黃。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第十一法列詩; 《絕句·望秋》 芳菲落盡又殘秋,獨步青階上閣樓。 為問東流知所望,天涯何處是歸舟。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第十二法列詩; 《絕句·禪荷》 前生宿命住瑤池,佛座青蓮凈水枝。 誰道菩提應是樹,禪荷玉影更矜持。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第十三法列詩; 《絕句·傷秋》 黃花滿地又風涼,獨影憑欄悵意長, 自古傷懷何故起,無情兩鬢見秋霜。 第14法: 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第十四法列詩; 《絕句·閨夢》 杜宇聲聲入秀幃,烏云起處月無輝。 如何淚枕柔腸斷,夢里君心去不歸。 第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第十五法列詩 《絕句·折梅》 今宵雪冷細風吹,喜送幽香入薄帷。 夢過春園施妙手,如何折得小紅梅。 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第十六法列詩; 《絕句·感秋》 庭院秋霜月凝神 ,萋萋芳草隱重門。 何如夢里回眸處 ,唧唧蛩鳴又一昏。 第17法: 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第十七法列詩; 《絕句·秋夢》 塞外風寒霧漸濃,忽聞大雁脆鳴聲。 不知夢里相思苦,幾度輕霜楓葉紅。 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 第十八法列詩; 《絕句·春游》 疊翠青山霧掩羞,涓涓碧水向東流。 不知兩岸春多少,只惹游人久逗留。 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 第十九法列詩; 《絕句·異鄉重陽》 又到今年金菊黃,身臨異處度重陽。 不知故土有無信,唯見遠征雁陣忙。 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等字以呼應之。 第二十法列詩; 《絕句·詠窗花》 雪峰冰瀑蕩銀霞,玉竹青梅掛薄紗。 一夜不知誰撰筆,挨門又繪素瓊花。 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后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 第二十一法列詩; 《絕句·春晴感懷》 窗枝雪化染衣襟,斜日熏風暖客心。 凝望泥巢無燕影,不知何處覓知音。 第22法: 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 “無”、“幾”等字。 第二十二法列詩; 《絕句·靜夜懷思》 更深露重鎖朱門,窗下風聲泣月魂, 提筆還將思遠寄,不知夜倦影猶昏。 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 “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第二十三法列詩; 《絕句·詠梅》 霜欺雪迫又何妨,素面冰風敢溢香。 玉骨峨眉魄尚在,嬌心幾處賦春光。 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第二十四法列詩; 《絕句·秋思》 雨洗寒窗意自癡,秋風落葉動離思。 圃中野草枯黃色,知是冰花欲到時。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 第二十五法列詩; 《絕句·詠竹》 一簾春色任風裁,千縷傲魂隨霧開。 不及嫣紅爭嫵媚,修身玉骨染塵埃。 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第二十六法列詩; 《絕句·槐花茶》 夜聽敲窗細雨斜,晨驚萬樹掛冰葩。 當知不及輕悠客,釜下閑來慢煮茶。 第27法: 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第二十七法列詩; 《絕句·憶兒時槐花》 常憶兒時碧樹墻,攀枝折蕊搶先嘗。 而今食盡人間味,不及槐花舊日香。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第二十八法列詩; 《絕句·七夕望月感》 萬種相思對岸愁,銀河橫阻拆鴛儔。 情癡何必責王母?上界不如人自由! 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第二十九法列詩; 《絕句·春歸》 無月小樓云腳低,多情細雨潤紅泥。 分明已是花香醉,暗送春歸伴夢棲。 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第三十法列詩; 《絕句·秋感》 三秋寥落近山溪,莫道情深無處題。 試筆燃紅楓葉語,分明片片滿相思。 第31法: 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第三十一法列詩; 《絕句·中秋望月》 今宵賞景上層樓,滿目清輝夜色幽。 一種秋涼添寂寞,奈何思緒蹙眉頭。 第32法: “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 第三十二法列詩; 《絕句·望月思親》 久別鄉關前路歧,人生況味幾人知。 離人一種相思意,獨對清秋月滿時。 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 第三十三法列詩; 《絕句·春思》 石階花雨瘦春顏,霧徑黃昏愁一灣。 最憶心湖曾蕩漾,相思難寄夢斑斕。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 第三十四法列詩; 《絕句·待春》 昨夜桃花漫作云,今晨彩蝶獻殷勤。 莫嫌紫燕埋心事,不待春來只待君。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第三十五法列詩; 《絕句·嘆春》 半掩虛窗向晚暉,時霖昨夜當知歸。 匆匆不覺春過半,莫向斜陽空嘆欷。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第三十六法列詩; 《絕句·荷香》 娉婷疊傘陰清涼,一柄參池影倒妝。 不用臨風調水墨,輕描韻色沁詩香。 第37法: 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所問、所道之語也。 第三十七法列詩; 《絕句·夢春》 閑愁入盞醉憑空,釣叟途隨落日紅。 柳點凌波回首望,西樓畫外夢誰同? 第38法: “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說之事也。 第三十八法列詩; 《絕句·感懷》 夕陽盡染嶺顛枝,滿目秋光暮色遲。 莫說世間惆悵事,尋求快樂是真知。 第39法: 第三句末結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別事”、“閑無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第三十九法列詩; 《絕句·漁趣》 萬里煙波染碧天,紅霞搖映海東邊。 打魚舟子閑無事,醉擁青蓑自在眠。 第40法: 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第四十法列詩; 《絕句·鄉懷》 浪跡天涯一葉舟,風云變幻任漂流。 無端野渡昏鴉起,驚亂鄉思驛客愁。 第41法: 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依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第四十一法列詩; 《絕句·觀荷》 苦度潛修化此身,澹望飲露沁芳魂。 香懷最是纏綿處,依舊當酬夢里人。 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 第四十二法列詩; 《絕句·折梅》 清宵雪冷細風吹,喜送幽香入薄幃。 最是方園施妙手,多情折得小梅菲。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而第四句則或用“只”字、“終”字、“亦”字、“也”字、“猶”字、“又”字等以呼應之。 第四十三法列詩; 《絕句·夢梅》 嶺上溪前覓舊游,梅邊吹笛染輕愁。 縱然月色濯冰骨,又夢春鶯語不休。 第44法: “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第四十四法列詩; 《絕句·中秋得夢感懷》 月在中秋客在吳,閑園一片草凝珠。 今宵縱有深沉醉,好夢當知共釣鱸。 第45法: “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第四十五法列詩; 《絕句·清蓮問》 捧月清蓮淚滿池,紅塵過眼寄相思。 如何心底靈犀共,縱使人間無恨悲。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似之點也。 第四十六法列詩; 《絕句·重陽感懷》 九月金風梳面來,紅楓爛漫映雙腮。 人生短暫如秋夢,又到重陽露染苔。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獨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第四十七法列詩; 《絕句·山居對月吟》 草堂不合掩形骸,臥地向空獨放懷。 唯有西江明夜月,猶還對影約朋來。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第四十八法列詩; 《絕句·撲流螢》 霜冷秋涼夜看星,纖纖小扇撲流螢。 花塵風去逐飄落,唯有暗香過院庭。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第四十九法列詩; 《絕句·春約》 乍暖還寒二月天,飛鴻北至錦書傳。 自從一諾重逢日,常念佳期夜不眠。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第五十法列詩; 《絕句·觀蓮偶想》 扁舟短棹擺柔姿,燕語鶯歌起舞時。 好是瑤池小仙女,花間共醉影嬌移。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第五十一法列詩; 《絕句·雪情》 向晚隨風一夢傾,凌寒伴月萬枝瓊。 若為化作春江水,滋潤人間萬物榮。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閑”二字作起者。 第五十二法列詩; 《絕句·歲月感懷》 歲月思來比萬金,莫將名利累身心。 等閑風雨淡然看,萬丈豪情笑古今。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第五十三法列詩; 《絕句·即景》 輕柔碧水柳絲揚,隔路風亭送暖陽。 正是當年回首處,青蕪河畔話情長。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第五十四法列詩; 《絕句·秋思》 穿云雁陣入長天, 竟惹秋思緒萬千。 如此相思如此月,情牽故里夜難眠。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皆計算字也。 第五十五法列詩; 《絕句·秋望》 清秋有約晚來風,涼夜依欄望北鴻。 縱是相思無處寄,又將淡月滿懷中。 《絕句·立秋》 八月秋來雁字回,晨風瑟瑟掩芳菲。 人生多少蹉跎事,又待青春幾日暉。 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之。 第五十六法列詩; 《絕句·荷花仙子》 芙蓉出水兩峨眉,淡雅風姿碧髻垂。 玉袖含香波上舞,綠羅裙系綠羅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