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七言絕句作法舉隅》,溫習詩詞的寓“意”之“象”和詩家語,旨在向詩家致敬! ——題記 第1法: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
【杜鵑鳥】——凄涼、哀傷
幾度人間泣血謳, 人間芒種未曾休。 本為耳界三番語, 卻惹人間一縷愁。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芭蕉】——孤獨憂愁、離情別緒
霧掩孤魂自冷清, 別魂總是伴傷情。 騷人欲剪離魂曲, 怎奈魂銷落雨聲。
第3法:第三、四兩句,轱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鴻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
春來秋去人相盼, 寄托心音問故州。 已望君飛千里外, 君飛又引滿懷愁。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高山流水】——樂曲高妙、 相知可貴、知音難覓、 痛失知音、閑適情趣
知音往事兩千年, 瞻仰琴臺仍悵然。 靜聽風聲心問夢, 風聲可是故人弦。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落花】——傷春
去年君去自傷神, 月下揮鋤淚染巾。 今日誰嘆春漸遠, 葬君又是卷簾人。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桑榆】——垂老之年.
昨日春風吹綻花, 山間嶺上碧無涯。 今朝再往霜枝看, 獨剩殘陽一縷霞。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
【柳】——離情依依
水岸曾容杜宇棲, 盡觀朋侶各東西。 而今搖擺長亭處, 又引鷓鴣枝上啼。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虞美人】——生離死別、悲歌
絕代傾城竟自裁, 殉情垓下起悲哀。 只今惟有君之淚, 流在時人紅杏腮。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南浦】——送別之所
朋侶時常掩淚過, 纏綿雙影意因何。 晨風暮雨如相問, 一縷情絲系水波。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楊花】——飄零、離情
絲絲縷縷亦如麻, 半裸腰肢半掩紗。 欲問飄浮誰曉解, 初睜睡眼已離家。
第11法:第三句亦用“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鷓鴣鳥】——離愁別緒
鳴聲仿佛勸歸鄉, 調也凄悲意也涼。 試問行途聞此語, 何人不嘆斷柔腸。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青鳥】——仙人的信使、情人的使者
天涯寄語兩難時, 遠在蓬萊心有知。 何懂鴛鴦分隔苦, 君傳音信解相思。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紅豆】——愛情、相思。
生在江南結在秋, 眾多情侶屆時收。 相攜日夜何知意, 欲解離人心上愁。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月】——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情感的無奈、時空的永恒
播下柔光灑落銀, 殘形虧影總傷神。 如何歲歲常圓滿, 更有清明氣象新。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杏花】——春光無限、失意惆悵、 漂泊羈旅、脫俗孤傲
院中春月映鄉樓, 風亦輕吹雨也柔。 只是凡塵渾不解, 如何總想出墻頭。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還珠】——清廉
顆顆瑯玕希世珍, 歸來又去自成因。 何如留得清風在, 蕩盡人間蔽日塵。
第17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櫻花】——愛情、希望、傷春
絕色嬌容粉染身, 攜云帶雨更浮銀。 不知一抹流霞過, 映現人間幾日春。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
【神器】——帝位、政權。
此制源于秦始皇, 分爭竟現演兵場。 不知更替輪多少, 惟有江山歲月長。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
【后庭花】——亡國之音
本是陳朝狂蕩賦, 無心商女弄閑情。 不知一夜飄飛遠, 從此成為警示聲。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等字以呼應之。
【簾】—— 華美之氣、 柔婉之思、幽隱之境。
升升落落幾回頻, 分隔寒光卷起春。 秋雨不知聲是怨, 猶隨風至去淋身。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后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
【琴瑟】——夫婦和睦、 朋友情深、知音難覓
語揚鳳律韻尤清, 也作風音伴水鳴。 怎奈伯牙心已去, 不知何日起弦聲。
第22法: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無”、“幾”等字。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珍珠月夜顯柔腸, 凝在春秋寫意涼。 總替他人流玉淚, 不知身已為花殤。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丁香】——憂愁感傷
一樹花容綻在春, 形成百結問情因。 世間過客應難數, 知解凝愁有幾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鵲】遠人將歸、相思之情
寄意浮云誰可猜, 一鳴常解兩情哀。 晨聽樹上聲音起, 知是離人消息來。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
【市井】——繁榮熱鬧、富貴奢華
比過車馬比金銀, 風雨難除濁世塵。 不及南山尋隱逸, 桃源做個武陵人。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樹的曲直】——事業、 人生的坎坷、順利
霜雪來欺風雨迎, 幼時向上晚年傾。 何嗟不及他人運, 直背彎腰是畢生。
第27法: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野渡】 ——自由自在
碧水青山蝴蝶飛, 桃溪浸染見余暉。 縱然市井千般色, 不及漁舟滿載歸。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娥眉】——女子的眉毛、顧影自憐
常隨星眼暗含思, 柳葉娟娟別有姿。 燈下云窗拿鏡照, 黛蛾不似舊年時。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屏風】 ——閨中人思親。
為擋涼風守到今, 誰知難阻杜鵑音。 分明人在愁中望, 卻要遮藏一顆心。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爛柯】——離家年久
觀棋聽曲意難窮, 片刻回身已不同。 未覺時光流逝遠, 分明對弈一盤中。
第31法: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松、竹、梅歲寒三友】——傲骨迎風,挺霜而立
誰能臘月青猶在, 斗雪迎霜氣自雄。 一種精神存傲骨, 世間問有幾人同。
第32法:“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
【梧桐】——高潔品格、忠貞愛情、 孤獨憂愁、離情別緒
綠樹枝頭點點英, 含霜帶雪顯貞清。 何來一種亭前雨, 落下離人嘆怨聲。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
【黃葉】——新陳代謝、美人遲暮
一簾幽夢因何斷, 秋至霜來失碧榮。 空憶往時枝上舞, 滿身綠色襯紅英。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
【登高】——相思之情、報國之志、 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
憑欄一望嘆江流, 誰解紅塵獨倦游。 莫向長空尋素影, 圓輪最是惹人愁。
第35法:“莫向”、莫教“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蟬】—— 高潔、悲秋
誰到寒秋怕此聲, 哀歌總嘆別離情。 浮云亦是愁中客, 莫向長天不盡鳴。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莊周夢蝶】——夢幻、無常
凡塵迷惑夜中生, 物我雙方互革更。 不用一心尋幻象, 時空變化是常情。
第37法: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所問、所道之語也。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撻。
似人實鬼刮邪風, 行路難和正軌同。 欲問忠言何所指, 分明就在畫圖中。
第38法:“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說之事也。
【梅花】——高潔人格
瓊姿疏影世間珍, 騷客吟詩嘆譽頻。 競說高標和逸韻, 裁冰剪雪更無人。
第39法:第三句末結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別事”、“閑無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浮云】——游子、飄泊
似霧如煙若水形, 藍天白色自清寧。 悠悠緩緩無他事, 惟把飄游說不停。
第40法: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羅幕】 ——思念遠人
畫得簾中喜鵲啼, 繡成鸞鳳樹枝棲。 無端一縷霜風入, 便引懷思到水西。
第41法: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 而第四句則或用“依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春日】——喜慶、希望
引蝶桃華含露開, 粉紅染上杏花腮。 纏綿最是空中絮, 依舊多情帶雪來。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
【竹】——清高脫俗
堅貞勁節自虛心, 不懼狂風霜雪侵。 最是當年高格調, 今朝留與笛簫吟。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 而第四句則或用“只”字、“終”字、“亦”字、“也”字、“猶”字、“又”字等以呼應之。
【松】——傲霜斗雪
堅貞挺拔層巖立, 雨打風欺未改形。 縱使寒冬枝滿雪, 猶然不褪一身青。
第44法:“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錦瑟】——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華
悅耳弦聲勝過琴, 宮商角羽調飛沉。 如今縱有高山水, 不是當時一段音。
第45法:“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楓葉】——昔盛今衰、羈旅思鄉、 惜別懷遠、家國之痛、身世之感、 懷古傷今、不平之鳴,別調重彈
艷麗娥妝映日新, 飛霜季節見林珍。 誰于秋月空長嘆, 縱有丹紅不是春。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似之點也。
【秋葉】——悲苦
此季皆無往日蔥, 機緣難以與花同。 一懷惆悵似寒雁, 飛去猶還怨冷風。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獨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蘆荻】——蕭索
容顏難以比春紅, 一世塵情隨夢空。 唯有銀花和紫絮, 年年依舊伴西風。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秋日】——鄉思
沐雨蘆花失婉儀, 梧桐滴淚冷風欺。 空中霜雁南飛遠, 惟有長亭記別離。
第49法: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斑竹】——淚水、悲傷
滿目余痕何日侵。 回聲已是鳳簫吟。 自從染上皇英淚, 印記竟然留到今。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羌笛】——思歸、懷鄉
西樓響起問江東, 誰弄商音道寸衷。 好是涼州前日怨, 聲聲曲曲說春風。
第51法: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花中四君子】——品性、喻志、 時間秩序、生命意義
幽雅空靈不入塵, 虛心冷艷世間珍。 若為擁有清高氣, 必是超凡一圣人。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閑”二字作起者。
【方寸】—— 人心。
咫尺隔成天地寬, 相知惟有獨長嘆。 等閑若得無猜忌, 應是孤身在廣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春光】——美好
一簾淺綠自清韶, 幾點緋紅見露桃。 正是園中煙景美, 且看百卉競風騷。 (孤雁出群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牡丹】——富貴 美好
身姿盡展特殊妝, 花氣猶含別致香。 如此嬌娥如此韻, 當知天下必無雙。 (孤雁入群格)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皆計算字也。
【落葉】——凄清、鄉思
塵世緣情夢斷秋, 凡心欲駐樹難留。 紅楓一葉空中泣, 又續人間幾縷愁。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之。
【鄉村】——純樸、美好、安逸、寧靜
棲身樹木鶯休歇, 傳語池塘蛙未眠。 子夜風吹堤下柳, 溪湖月映水中蓮。
【編者按】從頭至尾反復品讀了三遍,深深的被紫薇才友的才情所震撼,五十六法七絕詩反復讀來,高低起伏、陰陽頓挫、起承轉合、深奧婉轉、例法嚴謹、意象豐盈、語句凝練、真乃妙筆生花矣!自古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樂”,最適合詩人陶寫。自唐至今數千百年一直為文人墨客所追捧。堪稱:“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全文五十六種意向風格迥異,各不相同。時而杜鵑啼血話凄涼,孤獨芭蕉離緒傷;時寄情鴻雁倍思鄉,閑撫高山流水長;時葬君誰解卷簾人,垂老之年嘆暮深;時鷓鴣啼柳兩依依,生死悲歡虞美人;時幾多南浦歸心處,借問楊花可曉知;時鷓鴣別緒嘆柔腸,青鳥殷勤解心有知;時相思紅豆寄離愁,月滿難將兩眷收;時杏花難阻綻墻頭,蕩盡浮塵還珠就;時櫻花一抹雨飛揚,神器何談歲月長;時后庭商女徒留恨,半卷珠簾幾日春;時怎奈伯牙琴瑟真,曉露難為一紙痕;時丁香愁怨問情音,鵲遠誰憐兩地人;時繁榮市井嘆浮塵,曲直人生有夢真;時逍遙野渡賞余暉,何苦相思皺娥眉;時屏風總有閨中念,爛柯分明對弈鮮;時歲寒三友夸君子,筆落梧桐哀怨思;時一簾幽夢悲黃葉,莫向登高覓遠人;時寒蟬嘆別悲秋冷,夢蝶莊生奇幻情;時小人鞭撻鄙邪風,高潔梅花逸韻成;時浮云淡看自清寧,羅幕無端繾綣生;時粉紅春日情依舊,虛竹清高有夢吟;時斟詞酌句賦青松,往事依稀琴瑟鳴;時楓葉盡染繪丹紅,何必悲秋嘆冷風;時蘆荻蕭索伴西風,秋日相思憶別情;時鳳簫縈繞斑竹淚,羌笛思歸道寸衷;時梅蘭竹菊清高賦,方寸人心孰可知;時春光大美吟孤雁,富貴牡丹贊天香;時凄清落葉塵泥泣,靜寂鄉村寫意歡……全文如進大觀園,寫意翎毛、臨摹花卉、感嘆人生、暢想明天、詩中大千、可圈可點。真可謂:“醉夸清絕有禪聲,五六吟風意向靈。博古通今欺李杜,誰人可比紫薇星。”上品佳作傾情推薦大家共賞!感謝賜稿絕對國粹文學網,問好紫薇才姐新年吉祥!遙祝文豐筆健,開心快樂每一天。期待你更多的精彩!【編輯:絕對一八六】 |
|
來自: WENxinHANmo > 《寫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