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俊珺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超過8個小時,容易導致大腦認知功能衰退,并易引發老年癡呆癥。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人們的熱議。睡得太多,真的容易得老年癡呆癥嗎? “老癡”發病又有哪些信號,該如何預防呢? 大量“老癡”患者嗜睡或失眠 據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對2700名老年人進行研究后發現,每天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容易導致大腦認知功能衰退,并易引發老年癡呆癥。 對于睡眠與大腦認知功能關系的研究不止這一項。美國研究人員曾對1.5萬名70歲及以上的退休女護士進行了跟蹤研究,每6年對她們進行一次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與每天睡7小時者相比,每天睡眠時間少于5小時或超過9小時的人心智功能往往較低。無論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可能會加速大腦老化,其大腦老化的程度可提前近兩年。 另一項對于5000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那些白天過度嗜睡的人,其心智能力下降的風險明顯增加。 睡眠時間與大腦退化之間真有確切關系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湯薈冬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目前在醫學上并沒有公認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睡眠時間與老年癡呆癥之間存在必然關系。上述小規模的研究還可能存在一定的人種差異,因此并不能輕易得出睡得多就容易得“老癡”的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老年癡呆癥患者中確實大量存在著嗜睡或失眠的情況。 心腦血管病患者更易得“老癡” 湯薈冬主任醫師提醒,除了年齡與遺傳因素外,以下會增加患老年癡呆癥風險的因素已得到確認,值得關注: 高血壓 特別是在中年就早早患上高血壓的人將來患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有所增加。對于那些有過中風史的人來說,將來可能更容易得血管型癡呆癥。 心臟病 研究證明,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與老年癡呆癥的危險因素基本相同,比如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健康等。 糖尿病與肥胖癥 糖尿病患者得認知障礙的可能性會有所增加。與身材較瘦的人相比,肥胖者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受教育程度低、智力鍛煉少 接受正規教育年限較少和缺乏智力訓練,也會增加患上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此外,頭部曾受過創傷、多次反復接受全身麻醉的人也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癥。 猜忌、徘徊都可能是信號 湯薈冬主任醫師提醒,老年癡呆癥的發病人數正在不斷上升,但目前大多數藥物只對中輕度患者有效。因此,怎樣盡早識別老年癡呆的癥狀非常重要。除了記憶出現障礙之外,以下一些表現也有可能是患病信號: 語義替換 比如常將丈夫說成兒子或弟弟,將女兒說成妹妹等。隨著疾病的進展,還會出現不能說出物品名稱,但口語尚流利,語法正確,也能復述長句的情況。部分早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言語增多、反復提問現象。 寫作障礙 寫作障礙也是老年癡呆患者的早期表現之一,主要表現為構字障礙及字詞錯寫,比如經常把成語顛倒、念反。有的患者在編輯短信時,因為詞句顛倒,導致對方無法理解,而其本人卻毫無察覺。 定向能力障礙 常常會搞不清時間、地點,不知是什么季節,不知所在地方是何處,不記得常見人的姓名。外出迷路也是早期定向障礙的常見癥狀。 思維能力下降 無法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務,常把東西放錯地方;計算能力也會出現障礙,如買東西不會算錢。 “怪毛病”比如反復搬動物品,喜歡收拾舊衣服、喜歡收藏廢品并視為珍寶。有部分患者會整天在屋內不停地漫步徘徊;有些則表現為活動減少,整日呆坐。 猜忌心重 比如總是懷疑家里有人偷東西,懷疑伴侶有外遇等。 湯薈冬告訴記者,外出后迷路、因為無端猜忌導致家庭生活頻頻出現矛盾,是患者來就診的最常見原因。如果在出現記憶力下降的同時伴有上述癥狀,務必不能大意,要盡早到醫院進行檢查,由醫生診斷,是否患上了老年癡呆癥。 專家介紹 湯薈冬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擅長認識障礙相關疾病的診療與研究。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記憶障礙專病門診時間:周三下午 延伸閱讀 預防“老癡”,有三個生活“秘方” “地中海式”飲食 簡單、清淡、健康的“地中海式”飲食被認為有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作用。建議平時多吃蔬菜、水果、魚類、豆類、堅果類、谷類食品和少量乳類、肉類食品。 堅持有氧運動 研究表明,運動有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同時還可提升腦部供血供氧,改善腦部代謝。建議多做戶外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但鍛煉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益智游戲 研究表明,腦力訓練能夠延緩認知功能損害,預防認知功能的減退。老年人堅持用腦,多看書讀報,學習新事物,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如繪畫、唱歌、下棋、打牌等等;多與人交流溝通,促進語言交流,接觸各種人群,都對維持腦力有益。此外,益智游戲可能對認知功能的減退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