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痞證誤下后下利的辯治: 原文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提要:論治利四法。 語譯:傷寒服用湯藥攻下,導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當用甘草瀉心湯等類方劑治療。服瀉心湯后,疾病一時無好轉,又以其他方劑攻下,導致下利更甚。此證為嚴重損傷脾胃陽氣,轉變成為太陰病,太陰病當溫之,可用理中湯。理中湯主要治療中焦脾胃虛寒的病證,對因下焦病變而致的痞利病證效果不好。而病及下焦腎陽不足的痞利證,可用赤石脂禹余糧湯以收澀下焦,固腸止瀉。對于波及下焦,水飲停蓄而致的痞利證,又當利其小便。 分析:此條原文說明以下四個問題: 1、表證誤下,邪氣內陷,損傷中陽,中焦斡旋失司,樞機痞塞,升降失調、寒熱互結的下利,可用瀉心湯類燮理升降以治療; 2、用瀉心湯不當(可能病重藥輕),又復用攻下(因有心下痞),二次誤下后下利更甚,屬中焦虛弱,脾陽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下注,升降紊亂的下利,治當用理中湯溫中健脾止瀉; 3、用理中湯下利仍不止,說明病在下焦,關門不固,純虛無邪,滑脫不禁,當用赤石脂禹余糧湯以收澀固脫。 4、用收澀固脫仍不止,屬泌別清濁失職,水浸腸道,當利小便以實大便(如真武湯、五苓散等)。 赤石脂禹余糧湯證的典型表現為:心下痞,滑脫不禁。 心下痞硬——脾腎陽虛,寒邪凝滯,阻礙氣機。 滑脫不禁(指大便清稀,瀉利不止,失去控制,于不知不覺中遺泄而出)——腎關不固。 辯證要點: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滑脫不禁,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 病機:下元不固,統攝無權。 治法:澀腸固脫止利。 方藥: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現代用法用量:赤石脂(搗碎)80g,禹余糧(搗碎)80g。 水煎取汁,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赤石脂——甘溫酸澀,收澀固脫 禹余糧——性平甘澀,固脫止瀉。合用收澀固脫,治久利滑脫。 現代應用:本方能澀腸固脫,現代用于下元不固之下利不止,滑脫不禁。亦可用于崩漏、滑胎、子宮脫垂、帶下等病證。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余澤運的傷寒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