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保健食品,在國內外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本文主要介紹世界范圍內蜂蜜的抗氧化活性的最新科學研究。 1.蜂蜜的體外抗氧化活性 一般來說,蜂蜜的顏色越深,總酚與總黃酮的含量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強,但蜂蜜中的多肽、有機酸、酶和美拉德反應產物對于清除自由基也有一定作用。Estevinho等人發現深色蜂蜜對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淺色蜂蜜。Zhou等人研究了蕎麥蜜的抗氧化活性,發現蕎麥蜜對DPPH的清除率隨總酚含量增高而上升。Vela等人研究了西班牙的36種花蜜和蜂蜜的抗氧化活性,認為植物源、地理源、蜂蜜顏色的深度均為影響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因素。Moniruzzaman等人認為生產季節對蜂蜜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也有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產地的蜂蜜對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活性,如土耳其紅松蜂蜜、阿拉伯蜂蜜、巴基斯坦蜂蜜、古巴麻藤蜜、葡萄牙蜂蜜和斯洛文尼亞蜂蜜。蜂蜜即使在經過輻照和熱處理后依然保持較高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蜂蜜對ABTS自由基也有較強的清除活性,Baltru?aityt?等人研究了35種來源不同的蜂蜜對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結果表明不同的蜂蜜其清除活性存在較大差異。Lachman等人對40種捷克蜂蜜對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結果,這種差異可能與其抗氧化劑的含量及種類有關。 DNA分子也容易受到活性氧的攻擊而發生氧化損傷,例如,羥基自由基攻擊超螺旋質粒DNA后會斷裂為兩種形式:開環形式和線性形式。DNA損傷會對細胞和組織的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Zhou等人發現,蕎麥蜜對羥基自由基誘導的大腸桿菌質粒DNA氧化損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在定位體系中保護作用顯著高于非定位體系,表明蕎麥蜜主要通過清除羥基自由基來保護DNA免受自由基誘導的氧化損傷,而不是通過絡合過渡金屬途徑,這可能與蕎麥中的抗氧化成分主要以酚酸類化合物為主,黃酮類含量很少,而前者對過渡金屬的絡合力很弱。 相反,蜂蜜可以引起腫瘤細胞的DNA損傷,Wen等人發現,產自馬來西亞的革木蜜和菠蘿蜜蜂可以引起結腸癌細胞的DNA損傷進而引起癌細胞凋亡,可能與其中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有關,蜂蜜的這種功能有可能使其成在抗癌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其分子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2.蜂蜜的體內抗氧化活性 Jubri等人研究了麥盧卡蜂蜜對小鼠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發現蜂蜜能夠降低小鼠體內的丙二醛(MDA)含量,顯著增加小鼠紅細胞內GSH-Px的活性,降低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Gheldof等人報道了蕎麥蜜能夠增加人體內血清抗氧化能力,并且與茶具有抗氧化協同效應。Schramm等人給40名志愿者分別服用玉米糖漿和蕎麥蜜,數小時后測定血液的抗氧化活性,發現蕎麥蜜能提高人體內抗氧化活性且呈量效關系,而同劑量的玉米糖漿沒有影響。Yao等人研究了馬來西亞革木蜜對小鼠氧化損傷的影響,發現革木蜜能夠顯著降低小鼠血清的MDA水平,呈量效關系。這可能與革木蜜能夠調節小鼠紅細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有關。 蜂蜜的抗氧化活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蜂蜜中的抗氧化成分也逐漸明晰。盡管國內外已有大量關于蜂蜜抗氧化的研究報道,但多數集中在體外方面,關于蜂蜜中抗氧化成分在人體內的吸收、代謝及其抗氧化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蜂蜜抗氧化的分子機制,從而為蜂蜜的藥理活性、保健功能提供科學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