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嚴亞波 西骨科 來源: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一、癥狀和體征 肱骨外髁骨折時肘關節畸形不明顯,但是常常可以看到血腫形成。除了疼痛外,主要癥狀有兩點: 1. 軟組織腫脹位于肘關節外側; 2. 疼痛位于肱骨遠端外側。 輕度位移常常導致外髁骨折部位輕度壓痛,屈曲腕關節癥狀加重。移位不明顯的肱骨外髁骨折容易被漏診,患兒父母在帶孩子就醫時,往往過了幾天甚至幾周。如果移位較重,在肱骨外髁常常形成血腫。進行肘關節外翻應力試驗時會發現肘關節不穩。 二、癥損傷機制 肱骨外髁骨折的損傷機制有兩種:一種是:推力損傷理論;另一種是:拉力損傷理論。大多數醫生比較認可拉力損傷或者撕脫損傷理論。在尸體模擬拉力損傷研究中,通過前臂內收、前臂旋前后再伸直肘關節可以復制骨折。推力損傷理論可以通過在掌側進行猛擊,同時肘關節屈曲,導致橈骨頭推擠肱骨外髁形成骨折。此外,通過對尺骨鷹嘴施加推力也可以復制肱骨外髁骨折。 兩種理論都可以解釋肱骨外髁骨折的形成。最常見的骨折類型為滑車尖端骨折,是由肱骨外髁撕脫導致,鷹嘴向滑車的骺線施加推力導致骨折。如果兒童肘關節輕度屈曲,跌倒后手掌部著地,橈骨頭碰撞肱骨小頭,導致骨骺骨折,骨折線穿過肱骨小頭骨化中心。 三、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表現與骨折線的位置和骨折塊的移位情況有關。在前后位片上,干骺端骨折塊或者“小骨片”看起來很小,且移位不明顯。在側位片上,移位比較明顯。通過判斷尺骨近端和肱骨遠端的關系,評估骨折塊橫向移位的情況,判斷關節軟骨的鉸鏈是否完整。 從X線片上來看,肱骨外髁骨折比較隱匿,較肱骨髁上骨折難以發現,如果骨折塊移位較小,則更加難以發現(圖1)。如果懷疑肱骨髁上骨折,但是正側位片又沒有明顯異常,則可以拍攝肱骨遠端斜位片協助診斷。
為了研究斜位片在判斷輕度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診斷中的重要性,Song等通過對比斜位片和正位片,發現75%的骨折患兒,這兩種X線片對患兒的骨折評估不同,他推薦常規拍攝斜位片來評估骨折移位和肱骨外髁骨折的穩定性。 肱骨外髁骨折按照后期移位的風險大小可以分為三組:1.穩定性骨折;2.不確定移位風險的骨折;3.高移位風險骨折(表1)。可以通過關節造影術或者MRI來評估骨折的穩定性,從而判斷骨折出現后期并發癥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移位,延遲愈合或者畸形愈合。MRI可以有效的判斷骨折情況,有助于制定治療方案,但是由于需要鎮靜等原因,在臨床上應用較少。 表1. 肱骨外髁骨折石膏固定后移位風險
診斷的難點在于判斷肱骨外髁骨折和肱骨遠端骨骺滑脫(圖2)。對于肱骨外髁尚未骨化的兒童,關節造影或者MRI的診斷意義更大。此外,超聲也可以作為肱骨外髁骨折的診斷方法之一。 圖2. 肱骨外髁骨化中心尚未出現。A:前后位。肘關節腫脹,無法看見骨化中心。B:關節造影可以看到移位的肱骨外髁(箭頭)。可以看到肱骨外髁的外形,這個在影像學上無法觀察到。 在肱骨骨骺完全骨折時,尺橈骨近端常常向后內側移位(圖3A)。肱骨外髁骨化中心與橈骨近端的關系保持正常。而在典型的肱骨外髁骨折中(圖3B),肱骨外髁骨化中心與橈骨近端的位置是異常的,同時,由于肱骨外髁的支撐作用喪失,尺橈骨近端向外側移位。 圖3. A:兒童肱骨骨骺完全骨折。B:典型的肱骨外髁骨折 四、骨折分類 肱骨外髁骨折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分類:1.骨折線的解剖位置;2.骨折塊的移位程度。 骨折線解剖位置分型:最常見的為Milch分型,即骨折線是否通過肱骨小頭骨化中心。若骨折線通過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則為Milch I型;否則為Milch II型骨折。但是,Milch分型由于其重復性較差,且與預后關系不密切,因此在臨床應用較少。Salter和Harris將肱骨外髁骨折分類為IV型骨骺損傷。認為骨折線從肱骨遠端干骺端起始,穿過肱骨小頭骨化中心。 事實上,肱骨外髁骨折兼有Salter-Harris II型和IV型骨折的特點。標準的Salter-Harris IV型骨折,其骨折線穿過肱骨小頭骨化中心,比較少見。盡管肱骨外髁骨折兼有Salter-Harris II型和IV型骨折的特點,但是其治療上卻按照IV型骨折的原則進行處理,即開放復位內固定術。 骨折塊移位情況分型: Jakob根據骨折塊移位情況,將骨折分為三期。第一期,骨折塊移位不明顯,關節面完整(圖4)。由于肱骨滑車完整,尺骨鷹嘴沒有向外側移位。第二期,骨折線通過關節面(圖5)。骨折近端移位,鷹嘴向外側移位。第三期,肱骨外髁骨折碎片出現旋轉,完全向外側和近端移位,尺骨鷹嘴和橈骨頭均有可能出現移位(圖6)。
Weiss等按照骨折塊移位的情況和軟骨連接的損傷情況對Jakob的分期進行了改進(圖7)。I型骨折移位小于2mm;II型骨折移位大于2mm,但是軟骨鉸鏈完整;III型骨折移位大于2mm,軟骨鉸鏈不完整。Weiss研究了158例II型骨折和III型骨折的患兒,發現所有的II型骨折,骨折塊位移小于4mm;所有的III型骨折,骨折塊移位大于4mm。這個分型有助于判斷預后和并發癥。 圖7. 肱骨外髁骨折分型。I型,位移小于2mm;II型,位移大于2mm,關節面連續性好;III型,位移大于2mm,關節面不完整。 軟組織損傷情況:骨折線一般從干骺端后外側開始,橈側腕長伸肌腱和肱橈肌之間軟組織撕裂。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以及肘關節外側副韌帶,均與骨折塊遠端相連接。如果移位過大,可能將肘關節的前后側關節囊撕裂。軟組織損傷出現在肘關節外側,有助于發現移位不明顯的骨折。骨折位置軟組織腫脹越嚴重,則軟組織損傷越重,同時提示骨折越不穩定,外側移位越明顯。 肘關節和骨折塊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塊移位的程度取決于:骨折時外力的大小和軟骨關節鉸鏈是否完整。如果關節面完整,則骨折塊以關節軟骨為鉸鏈向外側傾斜。如果關節鉸鏈斷裂,則骨折塊旋轉移位;在嚴重的肱骨外髁骨折中,骨折塊可以旋轉180度,肱骨外髁的關節面與干骺端骨折面相對。 除了骨折塊在冠狀面上旋轉,同時在水平面也有旋轉。骨折塊外側向后旋轉,骨折塊內側向前旋轉。骨折線常常穿過肱骨滑車,導致肘關節不穩定,尺橈骨近端出現像后外側半脫位。因此,前臂沿著冠狀面旋轉時會出現外翻。這種情況也可能是尺橈骨近端向外側移位導致(圖8),這也是肱骨外髁骨折未經正規治療后,出現并發癥的常見原因。
在骺板骨折時,骨折線橫行穿過肱骨外髁骨骺,由于肱骨滑車完整,患兒肘關節穩定性好。在此類骨折中,遠端骨折塊容易出現冠狀面旋轉。此類骨折容易出現肘外翻畸形。骨骺板骨折時候,肘關節出現后外側不穩定,容易誤診為肘關節脫位。肘關節后外側不穩定是肱骨外髁骨折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