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師人事關系收歸縣管的方式,實施教師校際交流,能推動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是好政策如何“落地”?交流到弱校會不會影響評優、評職稱?中、高級教師到農村校有沒有對應的職務?住房怎么解決?退休時誰來管?工資待遇會不會“吃虧”?
福建省從2009年開始在11個縣(市、區)試點“收歸縣管”,他們如何解決教師最關心的上述問題?如何讓教師真心支持、積極參與校際交流?試點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請看本報記者從福建發回的報道。 今年秋季,福州市臺江區祥板小學來了位“老面孔”的“新教師”,區骨干教師何立藝“告別”了工作整8年的臺江第四中心小學前來任教。除了擔任語文教師外,何立藝還兼任了祥板小學德育主任、少先隊總輔導員,她已不再是臺江第四中心小學的一員。 福州市臺江區教育局人事科科長趙佳介紹,今年秋季學期,全區有68名中小學教師、校長在縣域內校際交流,交流人數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所謂“應交流人數”,是指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6年以上的教師(但男、女教師年齡分別超過50歲、45歲者不交流),以及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兩屆(每屆一般3至5年)的校長。 近年來,臺江區共有405名教師和45名校級領導進行了交流,占全區應交流教師(校長)的41.3%,有效地緩解了學校“超編缺員”和學科優勢無法互補的難題,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階段師資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擇校熱”問題。 早在2009年,福建省便將福州市臺江區、閩侯縣等11個縣(市、區)列為“教師人事關系收歸縣管,實施教師校際交流工作”首批試點單位;2010年,福建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試點省份。 采訪中,一些參加校際交流的教師坦言:“校際交流對自己是一種巨大挑戰,更是一次難得機遇,它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人生經歷更加豐富。” 作為全國率先試點教師校際交流的省份,福建如何推進中小學教師由“學校人”變成“區域人”,讓教師真心支持、積極參與校際交流?目前進展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六統一”促教師動起來 只有做到縣域內教師的福利待遇、職稱評聘等一致,城鄉教師才更愿意參加校際交流。 長期以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的身份是“學校人”,若無學校撤并現象,教師們往往會在一所學校呆到退休。過去,骨干教師到薄弱校任教是支教,兩三年后再回到原來所在學校,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薄弱校優質師資緊缺問題,但只是杯水車薪,難以真正解薄弱校之“渴”。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支教教師人事關系沒有隨著走,其職稱評聘仍由原單位起主導作用,導致他們在支教期間要“兩頭兼顧”,既要認真完成支教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又要參加原學校的有關教學、教研活動。同時,由于薄弱校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較偏遠,而支教教師一般住在城區,他們需要在城鄉之間來回奔波,工作壓力大且異常辛苦。 2008年,福建省政府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師交流機制,促進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同時,該省根據義務教育法關于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的要求,提出縣(市、區)域內公辦學校教職工人事關系“收歸縣管”,由縣級教育部門負責教師資源配置。 福建全省11個試點縣(市、區)都在著力推行“六統一”:統一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學校崗位結構比例,統一教師招考聘用,統一教師考核辦法,統一退休教師管理和服務。 “只有做到縣域內教師的福利待遇、職稱評聘等一致,城鄉教師才更愿意參加校際交流。”首次參加校際交流的教師何立藝說,城鄉學校編制標準、崗位結構比例統一,那么教師在參加校際交流中就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不用為評職稱、沒課上或課太多等事情而煩惱。 “因需交流”是導向 正是校際交流搭建的平臺,讓薄弱校的孩子也得到了鍛煉。 輪崗到福州市臺江第五中心小學第一年,陳瑜接到給全區一至三年級語文教師進行崗位培訓、上公開課的任務。她發愁了,臺江第五中心小學學生多是農民工子女,這些孩子沒有上公開課的經歷。恰逢學區常規檢查,陳瑜準備試上一節課。這節課,孩子們當聽課的老師是隱形人,有的躲在下面開玩笑,有的把紙團丟來丟去。陳瑜的心都涼了,但更堅定了讓孩子們在全區教師面前亮亮相的決心。一個月后的全區公開課,上得特別成功,孩子們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上完課,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孩子們的眼里閃著激動的淚光。“正是校際交流搭建的平臺,讓薄弱校的孩子也得到了鍛煉。”陳瑜說。 像陳瑜這樣從中心校流動到薄弱校的教師還有很多。光澤縣2011-2012學年全縣教師校際交流人數達202人,占義務教育學校應交流人數的32.5%。光澤縣委教育工委書記陳怡介紹,縣里規定新招聘到城區中小學的教師必須到農村學校支教鍛煉,其中招聘到城區中學的新教師第一年必須到農村中學任教,招聘到城區小學的新教師10年內必須有6年在農村學校任教。僅今年秋季,光澤縣參加政策性交流的教師便有59人。 福建教師校際交流的“導向”是“因需交流”,重點引導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超編學校教師向缺編學校流動,并讓農村校、薄弱校通過交流從其他學校引進本校需求的學科骨干教師。 在交流形式上,福建要求各地堅持組織選派與教師個人志愿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教師校際交流:指導性交流、崗位競聘交流、校際協作交流、個人申請交流。福州市臺江區、閩侯縣等地以四種交流形式為指導,紛紛根據本地實際予以“落地”,并著力摸索適合本地開展的教師校際交流形式。 廈門市海滄區小學教師實行全員競聘上崗,以競聘促交流。“通過教師崗位競聘,逐步建立起職稱能上能下、教師能進能出、崗位流動順暢的激勵機制。”廈門市教育局海滄區有關負責人說。 此外,為保護學校辦學特色,學校傳統項目、特色課程的領銜教師,經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可不參與校際交流。 福建省教育廳人事處處長曾能建說,各地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必須遵循“科學合理、公開規范、積極穩妥、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等原則,既要尊重教師主體地位,也要考慮到各校的發展需求,真正通過校際交流促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 收入、職稱不“吃虧” 各種優惠政策的有效引導,使教師交流漸漸呈現出“你情我愿”的良好局面。 福州市臺江區教育局局長黃英明說:“臺江區除了綜合考慮交流學校雙方的‘供需’要求外,還充分尊重教師意愿,盡可能安排到教師離家較近的學校任教。” 在閩侯縣,不少鄉鎮利用閑置校舍改造成教師單身宿舍,已改造校舍面積達10537平方米,解決了山區、半山區學校交流教師住宿問題,目前正在籌劃平原區學校教師宿舍改造工作。在此基礎上,福建正在引導各地盡快將教師周轉房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選擇距離學校較近、環境適宜、交通方便的地點,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種形式建設教師周轉房,并優先保證校際交流教師使用,切實解決校際交流教師的住房問題。 福建各地紛紛建立了山區教師工作補貼制度,讓教師參加校際交流在經濟上不“吃虧”。閩侯縣對平原區學校教師到山區學校交流給予每月兩三百元補貼;光澤縣對到農村支教的教師每人每月報銷2次往返交通費,對申請到部分偏遠校工作的教師一次性發放補貼400元。 在職稱評聘方面,各地對積極參與校際交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師,在評先評優、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具備中、高級職稱資格的教師交流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工作,可優先聘任中、高級職務;交流到異校中、高級崗位的教師,其在原學校聘任的中、高級職務的細分等級可以保留。同時,各地還提高了農村教師在各級各類評先表彰中的比例,對長期在農村任教、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 曾能建表示,教師校際交流既要發揮出對薄弱校“輸血”功能,又要揮發出“造血”功能,而不是“削峰填谷”,因此,必須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讓所有教師都有學習、培訓的機會。 由于各種優惠政策的有效引導,各地教師對校際交流漸漸從正確理解走向主動參與,不少試點縣教師參加輪崗交流人數較多,占全縣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教師交流漸漸呈現出“你情我愿”的良好局面。可以說,城鎮學校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間的“壁壘”已經悄然瓦解,教師校際交流的“面”、“量”都在擴大。 當然,一些交流教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各種優惠政策的細則應盡快出臺和兌現,教育部門應充分尊重交流教師意愿、進一步凸顯人文關懷等。 據悉,在試點基礎上,福建將于2013年在全省推行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力爭2017年全省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 ■本報記者 陳曉風 龍超凡 《中國教育報》2011年10月19日第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