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偏愛”行為的成因、危害和對策
“偏愛”危及幼兒身心發展。被過分“寵愛”的孩子對未來缺乏應有的正確認識。一旦面對“挫折”很容易形成兩個極端,一是“無所畏懼,孤芳自賞”;二是“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傻事”。如:有一位在幼兒園常被教師譽為“小能人”的孩子進入小學后,常以我很聰明自鳴得意,不把小學教師和同學放在眼里,他的口頭禪是“我很聰明,幼兒園老師就這么說的”,因此,他還常常故意做些違犯校規和無視他人的舉動,結果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由“討人愛”的孩子變成了“討人厭”的孩子。最近筆者又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位記者由于從小所受寵愛過多,自恃高人一等,是劃時代的超人,不能與領導、同事融洽相處,最后被迫下崗。幾年前,在美國的一所名牌大學里曾發生過轟動世界的一則慘案,一名中國留學生槍殺了教授和比他優秀的同學的流血事件。這名留學生的墮落固有他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與他在國內所受的教養方式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由于從小到大受到過多的“寵愛”使他失去經受“挫折”的機會,因此,當他有朝一日突然失去往日得勝優勢時就顯得無所適從,覺得是領導、同事、老師、同學在故意和他作對,而不會從自身去尋找原因,從而做出這種無發挽回的蠢事。
由此可見:教師的偏愛危害匪淺,那么造成教師對孩子“寵愛”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教師重智輕勞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世代流傳,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社會、家庭、幼兒園也往往以“傳授了多少知識”這一標準來評估教師的工作,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似乎能讓孩子進入大學,找到一份輕松、舒心的工作就等于進了保險箱,此生就別無他求了,而有主見、富有創造精神和冒險精神則被許多人視為危險而加以制止。因此,教師往往對掌握知識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幼兒“偏愛”,而忽視其社會性因素的培養,忽視或庇護這些孩子身上的不少毛病,如不關心同伴和集體等,一些老師甚至姑息遷就、視而不見。
二、孩子聽話,老師高興
影響教師偏愛“聽話”孩子的因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因素,“聽話”是中國人常常用來衡量“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作為教師,如果班上孩子“不聽話”,將會被領導、同事、家長視為無能;而班上孩子“聽話”,教師則被視為有能力、有方法的好老師,教師也就為此而自鳴得意。二是“聽話”的孩子不需要老師過多的操心,“不聽話”的、有主見的孩子卻不然,他們不喜歡人言亦言,常給老師惹“麻煩”,使老師無所適從,無形中加大了不少工作量。因此,為了使班上孩子“聽話”,提高自己的“威信”,一些調皮的、有主見的、顯得不那么聽話的孩子就經常成為老師“整治”的對象,一些膽小點的為了不受懲罰、博得老師的喜歡,就不敢表現自己的欲望,不敢去探索老師未經允許的東西,使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好奇心理,這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還易使孩子從小養成“陽奉陰違”的不良習性,形成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特殊背景的孩子
我國是個重“家族、親情”的國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思想在我國影響很深,加上社會上一些行賄受賄、拉關系等腐敗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得靠關系,就連孩子上幼兒園也不例外,為了讓孩子能得到“非同一般”的照顧,以顯示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而不致“吃虧”,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托熟人、找關系,有的依靠單位、職權的優勢;有的找親朋好友;有的則直接登門“拜訪”。學校和老師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發展,就對自己的親戚、朋友和那些社會地位、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及家長特別“關照”過的孩子顯得特別“關心”,日常生活中的鎖事諸如穿脫衣服、吃飯……等等幾乎都由老師、阿姨包了,要大小便了,別人上大廁所,他得上“小廁所”,老師、阿姨還得專門為他清理“小廁所”,這些孩子往往具有強烈的優越感,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卻很差,依賴性也很強,常把“我爸爸是某某某長、我爺爺是某某某長、我家里有某某某長、還有某某某長……”等等拿出來炫耀,幫集體和同伴做事在他眼里是根本不屑一顧的。盡管這樣,有的“勢高”家長還唯恐老師照顧不周,常常來電話指示老師做這做那,以至有一名孩子上了三年幼兒園竟然只有一個朋友,且是小班時老師幫他找的,大班時因朋友變化較大而難以適應,竟休學數日。諸如此類種種,致使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仰慕虛榮,仰慕權勢,不愿做一個普通、善良、樂于助人的人。
因此,在這種“寵愛”之下成長的兒童,往往具有強烈的優越感和依賴性,容易滿足于老師的灌輸和書本知識,缺乏獨立、創新精神,同時又因缺乏“抗挫折”的磨練,心理素質也很差。所以,我們常常痛苦地看到: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捧金奪銀的往往是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的一、二年級也是中國人爭霸的局面;但到了三四年級時中國的驕子卻易換他人;在代表世界頂尖水平的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隊伍里,更是見不到中國人的影子。原因何在呢?牛頓說過:“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一位教育家也說過:“你播種的是信念,收獲的是行動;你播種的是行動,收獲的是習慣;你播種的是習慣,收獲的是性格;你播種的是性格,收獲的是命運。”作為教師,我們的收獲取決于我們是播種的什么樣的種子,因此,孩子的未來怎樣與教師的教養方式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國家、民族和孩子的未來,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來矯正教師的“偏愛”行為: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世上沒有壞孩子,要使孩子健康成長,老師的教養方式至關重要,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是個充滿挑戰和激烈競爭的世紀,循規蹈矩、墨守陳規是適應不了未來社會的。因此,我們應轉變教育思想,改變傳統的教養方式,樹立現代的、科學的教育觀,變注重教師的“蠟燭精神”為注重“油燈效應”,不用統一模式要求孩子,學習林肯的“螞蠅效應”(意思是說,一匹馬在耕地時,因有一只螞蠅叮在其腿上吸血而跑得飛快,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神。自覺抵制腐敗等不正之風的侵蝕,正確看待每位兒童,特別是那些頑皮、“不可愛”、“不聽話”的孩子,更不能視“聽話”為好孩子而忽視其“人格”的培養,而應注意因材施教,挖掘一切孩子的潛能,使每個孩子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健康的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
二、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
中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幼兒的總和=幼兒園+家長。”要使孩子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家園合作教育。
家長的教育行為若與幼兒園教育相悖,會使孩子茫然不知所措。例如孩子要把自己十分喜愛的玩具借給他人玩,父母卻不允許,孩子對父母說:在幼兒園好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父母卻說:那是在幼兒園,在家不行。又如孩子在幼兒園要午睡,在家卻不睡等等。這些現象說明,家長如果在幼兒教育上背離家園一致原則,對幼兒德智體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通過舉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家園教育觀念和方法的一致性的認識。宣傳辦學宗旨和科學育兒方法,向家長介紹教育信息,使家長了解教育現狀及要求,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認識,正確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使教育更有針對性。家長的積極參與,可促進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感情聯系,使相互間配合更趨默契。
三、通過行政手段,杜絕“貴族化兒童”在學校和幼兒園的出現
要杜絕“貴族化兒童”在學校、幼兒園的出現,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我們不妨學習國外的做法,通過行政手段,讓各界各級行政領導也學點兒童教育法、反腐倡廉,鼓勵孩子學會自立、不依賴父母。國家還應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依靠法律的力量,杜絕社會上的各種特殊勢力和特殊化現象在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的出現,如公車、專車接送孩子,拿錢、權為孩子買干部、三好生……等,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公平、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四、改革教學模式和課程結構
在現行學校和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結構中,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主要體現在智力因素方面,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則難以體現也難以操作。學校、幼兒園在搞好現代化教學設施的同時,還應為兒童的社會化發展提供一些必要的空間,使他們有實地操作和練習的機會。國家也應制定一些必要的、切實可行的促進社會性因素發展的評估細則,形成正確的評估教師工作質量的標準,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