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475)鄴城遺址
到鄴城博物館,需從臨漳/磁縣出高速公路,然后走省道、縣道。實際上高速有鄴城出口,約10分鐘的縣道路程,即可到鄴城博物館或三臺遺址,交通(自駕)極為方便。

圖1 鄴城博物館
鄴城博物館建在曹魏故都的遺址之上?!?FONT style="LINE-HEIGHT: 21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上古四圣之一(堯、舜、禹和大業),中國司法鼻祖,被尊為獄神,其封地即為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蘭考)會盟諸侯,“筑蔡、鄢陵、培夏、靈父丘,以衛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鄴、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勸于中國也?!睉饑鴷r期魏國設鄴縣,西門豹和史起在此興修水利。西漢時期是魏郡,東漢末冀州牧袁紹駐扎在此。曹魏時是“五都”之一,是建安文學的發源地。隨后,又先后成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的國都。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筆者到鄴城,主要目的是看鄴城博物館的佛造像,其次是看銅雀臺(三臺)遺址。

圖2 東魏北齊時期的佛造像(下同)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道智造釋迦像(東魏武定四年)

圖8 北齊菩薩立像
圖9 最美菩薩背部
圖10 北齊青石立像

圖11 東魏武定二年
圖12 佛陀石頭(北齊-隋)
圖13 智徽造觀世音像(東魏天平四年)
圖14 石雕佛座(北朝)

圖15 籠冠漢服陶俑(東魏北齊)
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400年之久(從曹魏到楊隋),當地人稱鄴城為六朝古都。筆者以為所論依據不夠充分,除曹魏時期,鄴城是陪都之外,其余五朝似乎只能算做地方政權。

圖1 曹魏鄴城復原沙盤(頂端西側園林為“三臺”,河流為漳水)
鄴城故城裸露在地面的遺跡,已經很少。除金鳳臺外,還有一座城門(正在修復之中)。從考古挖掘出來的建筑殘件,是能想見當日的輝煌。
 圖2 空心磚(鄴城遺址采集,漢魏時期。不標明尺寸,是有意疏忽還是不夠嚴謹?)

圖3 板瓦、筒瓦(漢魏時期)

圖4 排水槽構件(漢魏時期)

圖5 云紋瓦當(漢魏時期)
 圖6 屋頂結構復原示意模型

圖7 銅雀臺遺址出土的青石螭首
鄴南城的北朝寺院遺址,也有青石螭首的出土,形制以短吻獸頭形象為主。比較兩者特征,考古人員推測銅雀臺出土的螭首或為曹魏時期的構件。

圖8 “大趙萬歲”瓦件(十六國,下同)
 圖9 “富貴萬歲”瓦當

圖10 鴟尾(東魏北齊)
 圖11 鄴城三臺遺跡及復原模型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約會對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印象深刻。這首詩所反映的歷史,人們大多記得的是赤壁之戰,至于是否真的存在過銅雀臺,卻很少有人去探究。愛好古代文學的人,熟知“建安風骨”,多少知道曹植的《登臺賦》、《步出夏門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深受世人喜愛的作品,大都作于銅雀臺?,F今考古證明,以銅雀臺最為著名的三臺,即在鄴城遺址之中,并非虛話。

圖1 “三臺勝境”遺址
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兩邊起土為臺,可以外望者為陽榭。壘筑高臺,并在其上建造殿屋或樓閣,起始于周秦、盛行于漢代,特別是建樓閣,體現了漢代“仙人居高樓”的人生觀。高臺建筑的形制,在之后的朝代逐漸消失,但也時有仿建的,如北京北海的團城就是一例。所謂“三臺”,是指曹魏在鄴城城墻西北角建造的三座臺式建筑:金虎臺、銅雀臺和冰井臺。

圖2 金鳳臺遺址
金鳳臺,原稱金虎臺。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以鄴城西北部城墻為基礎建金虎臺,臺高8丈,臺頂有屋135間。金虎臺處于三臺最南端,三臺相距各60步,上有浮橋式的閣道,以金屬相連接。十六國時期的后趙石虎年間,加高三臺并加以裝飾,置金鳳凰于臺上,遂更名為金鳳臺。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征30萬工匠、歷時三年大修金鳳臺宮殿。銅雀臺始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高十丈、屋百余間。后趙石虎年間,又將其增高二丈,在臺上建五層樓閣,高十五丈,作銅雀一丈五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角,卻仍高五丈,上建永寧寺。冰井臺因有藏冰的井而得名,建于建安十九年(214年),高八丈、有房140間。冰井臺有三個冰室,每個冰室均有深十五丈的井,用以儲藏冰塊、煤炭、糧食和食鹽。特別是對煤炭的使用,是中國能源科技進步的較早記錄。明代中期,漳河洪水沖沒了冰井臺、銅雀臺只剩不足10米的夯土堆,以后的人們把唯一留存的金鳳臺錯當作銅雀臺憑吊。

圖3 三臺復原模型

圖4 拾階臨金鳳,故物遺間側

圖5 轉軍洞
是曹魏出于戰爭而修建的,是鄴城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往西一直通到講武城,長約6千米。一旦發生戰爭,可向城內或城外秘密調遣軍隊。

圖6 轉軍地道。目前僅存83米。
 圖7 登臨金鳳臺,俯瞰銅雀臺,怎一個愁字了得。

圖8 建筑構件遺物(下同)

圖9

圖10

圖11 優美的漢魏陶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