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陪都)、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國都。鄴北城始筑于齊桓公(前685年~前643年)時期,戰國時因西門豹治鄴而聞名。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占領鄴城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在這里生活了16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使這里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曹操在這里建有著名的三臺:金鳳臺、銅雀臺、冰井臺。
后東魏、北齊相繼修建了鄴南城。千余年來,歷史變遷,鄴城已毀于戰亂和洪水,現存三臺遺址,有部分清代以來的建筑,歷代文人題詠碑刻甚多。

金鳳臺在三臺村西,原名金虎臺,是三臺最南邊的一座,為東漢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據記載臺高八丈,有屋宇185間。

銅雀臺在金鳳臺北,為三臺之主臺,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臺高十丈,有屋百余間,當年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登臺賦詩,創建了風骨錚錚的"建安文學"。曹操在其上平定嚴才叛亂,并接見和宴請了從匈奴歸來的著名詩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揮筆立就《登臺賦》,至今傳為美談。后趙、北齊時銅雀臺又加以修筑,素有“銅雀飛云”之美稱。該臺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銅雀臺懷古》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中提到的"銅雀"便是銅雀臺。

冰井臺,位于“三臺”之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于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時臺上建筑被焚,明末時又被漳河水沖毀,地上遺跡無存。

現存的金鳳臺夯土遺址比較完整,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0米,高12米。


閣后碑亭內陳列著附近地區的出土文物及名人題詠碑碣






其中元代“鄴鎮金鳳臺洞清觀首創之碑”,碑額雕六龍盤結,古雅別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碑亭北邊有53級石階,拾階而上,便可達金鳳臺頂。臺頂現有文物陳列室。
臺下石級西側有一個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叫作“轉軍洞”,原可通到磁縣的講武城,目前僅存80余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