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地處洛陽之南的人口大縣,北依龍門石窟,南鄰嵩縣、欒川,東瀕伊河。 它是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全長264.88公里。 伊河與洛河流域,屬河洛文化范圍,著名的二里頭遺址就在偃師伊洛二水之間,更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就在伊河兩岸。這一年冬天,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管道建設工程在伊川縣展開,管道要下挖4米多深。像每次大的基建工程一樣,開挖過程中,透漏出的古墓葬信息,總能吸引來一些神秘而鬼祟的身影。 到2013年夏天,當地文物部門坐不住了,因為不斷有鳴皋鎮徐陽村附近有盜墓活動的消息傳來。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派人前去徐陽村勘查,確認被盜墓賊攪擾的,是一處春秋時期的古墓葬。考古人員展開勘察,基本摸清了徐陽墓地的范圍:墓地橫跨順陽河中下游兩岸臺地,依河谷呈帶狀分布,西到徐陽村西約300米,東至張村北、楊莊西,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繼續勘探,發現這處墓地居然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200余座,車馬坑8座,灰坑30余座,燒窯10余座,規模不小。 發掘過程中,比對各種發掘資料時,考古人員意外發現:這處墓地不尋常吶! 第一次發掘,是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發掘墓葬、車馬坑各1座。墓葬出土了陶豆、壺、鼎等遺物,車馬坑則發現隨葬車6輛,有馬13匹。在車馬坑東北角,還發現大量牛羊頭蹄。 第二次發掘,是2015年6月至今,在徐陽村東和村南各發掘大型墓葬1座,村東發掘陪葬車馬坑1座。村東的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曾被盜,盜洞幾乎破壞了整個墓葬。村南墓葬發掘時出現點“小意外”,發現了銅編鐘、銅鼎等隨葬物,但在距地表3.7米處出現地下水,考古人員忙個不停,一邊考古一邊抽水。雖然在徐陽墓地尚未發現有明確紀年的器物,但考古專家斷定,這處墓地不是普通的平民墓地,它顯示出強烈的戎族特征。 在中國古代,既然用車馬坑陪葬,墓主的身份地位絕對不會太低。徐陽墓地有陪葬的車馬坑,說明該墓地屬于某個集團的貴族墓地。從墓葬形制來看,其與洛陽地區春秋時期墓葬特征相似,馬均為殺死后有序擺放,車座上的朱砂在兩千多年后依然鮮艷,顯然受到周邊文化的影響,但墓葬的局部,又存在較大差異。 什么差異呢?車馬坑東北角,放置著大量牛馬羊的頭和蹄。 而這一點,正是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戎族獨特的習俗。 文獻明確記載,公元前638年陸渾戎遷入伊川,成為晉國附庸,但后來,陸渾戎又逐漸倒向楚國,轉而成為晉國的隱患。公元前525年,晉國揮師南下,陸渾國滅。 結合史書記載的這段歷史,從時間、地域、規模、習俗等方面考證,徐陽墓地與春秋時期活躍在這一區域的陸渾戎,形成唯一對應關系。 依《左傳》記載,陸渾戎的爵位為“子”,身份雖不太高,但也是一個諸侯國,徐陽墓地的車馬坑與其身份相符。 環環相扣,專家得出結論:徐陽墓地,應是陸渾戎貴族墓地。 從墓葬規模和等級看,比之中原王國,這個戎族貴族的隨葬品不是很豐富,經濟實力不是太強,但他們同樣具有王者氣象。 這個受秦國武力脅迫而失去家園的強悍民族,雖然含恨東遷后,受到周邊文化的強烈影響,但在最后的時刻,依然保存著自己的傳統,并將這一融入骨血的民族密碼,帶入了深深的墓穴。 那么,這處墓葬,會不會長眠著不懼晉國統帥范宣子、吟唱出傳世名篇《青蠅》的陸渾戎國君駒支? 目前,已經發掘的3座墓葬沒有發現文字,但還有200余座墓葬還未發掘,就是說,一切尚有可能。 駒支吟詠《青蠅》37年后陸渾國滅,從時間上推斷,駒支也許是陸渾戎的最后一個國君? 《左傳》對此沒有具體記載,但對公元前525年晉國滅陸渾國的過程,以及最后一位國君的下落,倒是記述甚詳: 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于雒與三涂。萇弘謂劉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陸渾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備之!”乃警戎備。九月丁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洛。陸渾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于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 當時,已是楚莊王“問鼎中原”之后,晉楚爭霸形成了均勢。而被北上的楚國打暈的陸渾戎,從晉國防楚窺周的釘子,變成一顆搖擺不定甚至傾向于楚國的棋子。 這還了得!以前我收留你,你依附我,現在想背叛,不定哪天還會反噬呢。晉國恨恨不已:該做掉陸渾戎了。 這位名叫姬棄疾的國君,雖然在位十多年間六卿逐漸壯大并成尾大不掉之勢,但在他本人剛登君位時,還是不免雄心勃勃想做些大事。 ▲紅線是晉軍伐陸渾戎行軍線路▲黃線是楚國伐陸渾戎行軍線路 為防止暴露作戰意圖,晉頃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請求周王室批準,晉國要去祭祀雒水與三涂。 雒水即今天的洛水。三涂是座山,在今河南嵩縣西南。這兩處地方,都在當年晉國為陸渾戎劃好的東遷地盤內。 當時的祭祀,是件非常嚴肅和隆重的事,在大大小小的各種祭禮中,天子、諸侯、大夫均受到周禮的嚴格規定。晉頃公向周請求祭祀,表面是遵照周朝禮制,里面卻潛藏了迷惑陸渾戎的戰略意圖。 面對心懷不善的屠蒯,當時在周王室大臣劉文公手下任大夫的萇弘對劉文公說:“嗚呼呀,這個客人的臉色好兇猛呀,不是為了祭祀,恐怕是為了進攻戎人啊!哦,陸渾氏和楚國很友好,一定是這個緣故。您得做點防務上的準備。” 萇弘學識淵博,是以“以方術事周王”的大賢士,類似于后世的李淳風、袁天罡一類。他忠于職守,在周王室任職期間,國家已經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的局面。為輔佐周王,維護王室的尊嚴,他巧妙地運用自己精通的“方術”,不斷為周王尋找統率天下的依據,達到控制各諸侯國的目的。 《淮南子》這樣描述他的本領,“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歷律之數,無所不通”。《史記》記載,公元前518年孔子自曲阜西行至洛邑向老子請教禮制,還特意去拜訪萇弘請教“樂”的知識,足見萇弘的學識和地位。 可惜,這樣一位奇才,最后沒有善終。他侍奉的劉氏與晉國的范氏世為婚姻,公元前492年,在晉卿內訌中,他幫助了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依靠晉國支持上位的周敬王迫于壓力,為息事寧人,下令殺掉了忠心耿耿的萇弘。 傳說,萇弘死后三年,其心化為紅玉,其血化為碧玉,故有“萇弘化碧”、“碧血丹心”之說,喻忠誠正義。 言歸正傳。周朝和戎狄本來就是世仇,這么多年一直被陸渾戎盯著,如芒在背,在萇弘提醒下,察覺到晉國要對陸渾戎動手,便加強了警備。 當時晉國的六卿之一韓宣子,夢見晉文公拉著荀吳把陸渾交付給他,所以讓荀吳領兵去打陸渾戎。 獲得周王室允許后,九月二十四日,荀吳領兵從棘津徒步渡過黃河,讓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蒙在鼓里的陸渾人渾然不覺,還自以為有老祖宗和晉國的友好關系墊底,出動人馬跟著晉國祭祀的隊伍。 三天后的二十七日,晉軍突然回馬出擊,三下五除二,就把陸渾國給滅了。 晉國倒也給出了滅陸渾戎的理由,那就是他們和楚國勾結。 陸渾的國君見勢不妙,逃亡到了楚國,他的部下逃到今河南伊川西北的甘鹿,那個地方屬于周的范圍,在一旁戒備的周朝軍隊,趁機俘虜了大批陸渾人。 三天滅一國,晉國何其奸謀而鋒銳;三天被滅國,陸渾戎何其愚鈍而失察。 讖語沒應在火災,應在兵災。當年,控弦馬上來去如風,遷入伊河流域只有短短100多年的陸渾戎,就這樣悲劇般地消失了。 在地球另一端的外域,也不平靜。同一年,波斯征服了古埃及,埃及二十六王朝結束。不過,陸渾戎的印記,還是不可磨滅地留在了所活動過的山川。 兩漢時期,陸渾戎的影響尚在,官方在陸渾故地設陸渾縣,轄地基本上涵蓋陸渾戎分布區域。直到現在,伊川縣和相鄰的嵩縣境內,依然有陸渾村、陸渾水庫、陸渾關、陸渾山等地名。 晉滅陸渾戎后,幾乎從文化根脈上抹掉了這個民族的影響。雖然被迫發生了改變,但與陸渾戎有關的姓氏,仍然頑強地延續下來: 陸渾戎,是河洛地區極少數有文獻記載遷入和滅亡過程的內遷戎族部落。一直以來,人們都頑固地把戎、狄、蠻、夷,當做對立于中華民族的邊外異類、入寇之族,但實際上,不管哪朝哪代,統治集團都是相對少數,而大量的治內、治外民眾,才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基干主體。 即如陸渾戎,從文化上說,這支戎人已歸化于周室,而且主動采取了華夏的視角與身份,否則,它的頭領也不會吟唱出《青蠅》這種文雅而比興俱佳的詩篇。 他們的不足,只是延續的血性和勇武更多,陰謀和權斷尚沒有主宰它們的頭腦和行為,于是,在歷史的長河里,做為一朵小小的浪花,他們只是微微一卷,就不見蹤跡。 比如,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戎人首領及貴族墓地出土了豪華車乘及金、銀、銅、錫等材質不同的重要文物,徐陽墓地為什么沒有發現金銀器? 比如,車馬坑出現牛羊馬頭蹄骨,明顯有“戎”的蹤跡,但車輛形制與西北戎人首領墓出土的車輛為何相差較大?恰恰是陸渾戎被迫從西北遷到中原后與中原文化交融的體現? 最新的消息是,徐陽村陸渾戎墓地發現的一座貴族墓地,尚未有被盜的痕跡。墓室內的外棺雖然沒有了,但在內棺和墓壁之間已經出現了青銅鼎、編鐘,說明這座墓地的規格比較高,因此,被裹在青膏泥里的內棺,很可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