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村 在伊川縣鳴皋鎮的徐陽村,考古發現了陸渾戎墓葬群,使得這個沉睡2600多年的古老部族,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 徐陽村位于古鎮鳴皋西部順陽河沿岸,北鄰宜陽縣白楊鎮,西與沿村接壤,是個耕地面積1280余畝、人口1200多人的村落。村史記載最早的文化遺存,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高廟和清末民國初年創辦的義學(為當時伊川七所義學之一)。而流經徐陽村的順陽河,卻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在歷史文獻中古稱“涓水”,也有“需水”之說)大有故事可講。 自2013年開始考古發掘,在以徐陽村為中心的順陽河及其支流兩岸臺地上,發現了陸渾戎墓葬群。作為目前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一時引起轟動,先后入選“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根據史書記載,陸渾戎自公元前638年遷入洛陽,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陸渾戎在伊洛大地立國113年。 《春秋列國形勢》圖 發掘現場(一) 戎,最早字形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字由用于進攻的“戈”和用于防御的“甲”構成。“戎”,一般有三種含義,一是軍隊、軍事。二是古代兵器的總稱。三是我國古代居住在西部的民族。(《新華詞典》 新華詞典編纂組編 商務印書館 1998年) “戎”作為部族名,廣東歷史地理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郭聲波先生在其編著的《〈史記〉地名族名詞典》(中華書局 2020年)中,有明確的解釋。戎,即為先秦至西漢中原人對北方、西方漢藏語系非華夏族群的泛稱,分北戎、西戎等族群。北戎含北狄(翟)、山戎等族,夏、商、周時活動于河水(南河)——泗水以北地區,戰國后逐漸融入華夏族群。 西戎省稱“戎”,含戎、貉、析枝等族群。商、周時居今河南省西部,陜西省中、北部,甘肅省中、東部及寧夏一帶。春秋時東南部落為秦、晉等國兼并,漸融入華夏族,戰國時西北部落漸為匈奴兼并。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對陸渾戎遷入伊川一事多有記載。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記載:“于是戎狄或居于陸渾 ,東至于衛 ,侵盜暴虐中國?!? 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記載:“允姓之戎居陸渾 ,在秦晉之間,二國誘而徙之伊川 ,遂從戎號,今陸渾縣是也?!碧拼抉R貞對《史記·匈奴列傳》索隱道:“春秋左氏' 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彼未?span>裴骃在其集解中引用徐廣的說法,陸渾“一為'陸邑。’” 發掘現場(二) 考古成果展(網絡圖片) 春秋末期的《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對陸渾戎遷入洛陽伊川記載的較為詳盡。文曰:“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p> 陸渾戎原居住在古代瓜州,大致為今天的甘肅省酒泉、敦煌一帶。《左傳·昭公九年》記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蔽鲿x杜預注解道:“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焙髞恚憸喨种饾u東遷,他們首先遷居至盧氏(今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與晉國結盟。因其作風剽悍,驍勇善戰,阻礙了秦國的東進,公元前638年,受到秦、晉兩國驅使,進入伊川地區,成為緩沖晉楚之間的小國。 陸渾戎一直依附于晉國,卻在公元前606年的一場大戰中失敗,轉而臣服楚國,又對晉國形成威脅。公元前525年,晉國開始征伐陸渾戎。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記載:“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于雒與三涂。……陸渾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于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晉國前用祭祀隊伍迷惑,后有精銳軍隊緊隨,到達陸渾國邊境時,突然發起攻擊,一舉滅掉了陸渾戎。陸渾國,陸渾戎,從此消失在歷史的云煙之中,只作為一個地名,留存至今。 201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徐陽墓地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2座。大中型墓葬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或馬牛羊頭蹄祭祀坑。除了一些馬牛羊頭蹄等戎人祭祀的特征外,徐陽墓葬群還出土了中原地區較為罕見的單耳罐陶器、螺旋形金耳環及鎏金銅質掛件等,這些均為典型的戎人習俗和裝飾。從而證實了文獻所載“戎人內遷伊洛”的歷史事件。 2021年6月,在洛陽博物館舉辦了“戎·融——徐陽墓地考古發現成果展”,徐陽墓地出土的160件(組)文物首次與公眾見面。一件件文物,向人們展示出中華文明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歷史實證。 “河洛人文”圖標(聶劍帆設計) 除標注外(設計及網絡圖片,版權歸所有),照片與文字,均為本人拍攝和撰寫。如有不妥?敬請指正。歡迎傳播,感謝有您! 于春斌(覺淺) 2022.1.18 更新于 02-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