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是人體十二經脈最重要和常用一些穴位,其治療病癥廣泛,療效明顯,歌訣如下:“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沖昆侖穴,環跳與陽陵,通里并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馬丹陽祖師本名成義,字宜甫,后改為鈺,宋代抉風人,金代貞元年間進士,后學道于王重陽祖師,與其它六位師兄弟們號稱全真七子,其妻孫不二亦為全七真之一。馬丹陽祖師不但精通于丹道,亦精通針灸,其所流傳的天星十二穴歌,說明十二穴的主治功能與取穴方法,對于后代針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后世影響極巨,但自其歌訣流傳以來,針灸醫療界似乎只對前面的十二個穴位,有詳細的研究及臨床使用,但卻忽略了此歌訣的精髓所在,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通則,便是這兩句話:“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合擔用法擔”,所謂“合”,便是要二個才能合,即“偶”的意思,用于針灸上即為兩針的意思;所謂“擔”,便是挑的意思。故“合擔”即表示用兩根針挑。如此馬丹陽祖師此句歌訣“合擔用法擔”真正的白語含意便是:“用合擔法,擔。”即下針時,若用“擔法”,即是用“合擔法”來“擔”。臨床運用取穴上,便是在同經上用兩根針下針,以縱向把這條經“擔”起來,達到治病的效果。據此通則,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歌訣,便舉了幾個明顯的例子在前面:“三里內庭穴”,即在三里與內庭下兩根針,把兩穴所在的胃經擔起來;“曲池合谷接”,即在曲池與合谷各下一針,用此兩針把大腸經擔起來;“委中承山配”,即用委中與承山兩針,下在兩穴所在的膀胱經上。故只要了解此通則,在同一經穴上取兩穴,便可成為馬丹陽祖師所說的“擔法”了。 “合截用法截”所謂“合”表示兩針;所謂“截”便是切斷的意思,故“合截”即表示用獨針來切斷,但取兩經各取一穴來合截,如此一來,馬丹陽祖師這句歌訣“合截用法截”真正的白話含意便是:“用合截法,截。”即下針時,若是要用“截法”,便是要用“合截”的方式來“截”。臨床運用取穴上,即表示用兩根針,各在不同的經上,以橫向把這兩條經給“合截”起來,以達治病的目的。據此通則,馬丹陽祖師便在其歌訣前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通則。例如:“太沖昆侖穴”即為截法的一個例子,太沖屬肝經、昆侖屬膀胱經,此截法運用于其上,便是在太沖下一針,昆侖下一針,用此兩針在不同經上“合截”此二經;另一例:“通里并列缺”亦即表示在屬心經的通里,與屬肺經的列缺,各下一針,以此兩針做為截法中的“合截”。 由“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此取穴通則,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各經絡上自由運用,使治療的方法與效果達到最大。所以馬丹陽祖師便在此兩句通則后面接著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此取穴的通則“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如能靈活運用,則治療效果更好,下針更加靈活自如,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總結一下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特點:治療疾病時皆使用兩針;危險性低——兩者取穴大都在四肢上,避開人體危險的胸、腹部,故危險性皆很低;針感強、療效佳——兩者由于在多穴下針,針與針之間相互感應,使下針針感達相乘的效果,如此一來療效亦提高許多。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針灸的貢獻,不只在于他重點指出十二穴的主治狀況,最重要的是提出主要穴位的配合使用通則,使針灸治療研究更加突破,并使更多的患者疾病得以解除,先賢們的研究精神及救人濟世不循私保留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附上天星十二穴定位 足三里:歸經:足陽明胃經;定位: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疲勞羸瘦;操作:直刺1-2寸;特定穴:大腸經合穴;附注:有強狀作用,為保健要穴 內庭:歸經:足陽明胃經;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主治:齒痛,咽喉腫痛,口歪,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特定穴:大腸經滎穴 曲池:曲池:歸經:手陽明大腸經;定位: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踝連線的中點;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操作,直刺1-1.5寸,特定穴:大腸經合穴. 合谷:合谷:歸經:手陽明大腸經;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操作:直刺0.5-1寸;特定穴:大腸經原穴;附注:孕婦不宜針,別名-虎口; 委中:歸經:足太陽膀胱經;定位:腘橫紋中央;主治:腰痛,下肢萎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操作:直刺1-1.5寸,或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特定穴:膀胱經合穴; 承山:歸經:足太陽膀胱經;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操作:直刺1-2寸; 太沖:歸經:足厥陰肝經;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歪,脅痛,遺尿,疝氣,崩漏,癲癇,月經不調,嘔逆,小兒驚風,下肢萎痹;操作:直刺0.5寸-0.8寸;特定穴:肝經輸穴、原穴; 昆侖:歸經:足太陽膀胱經;定位: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操作:直刺0.5-0.8寸;特定穴:膀胱經經穴;附注:孕婦不宜針 環跳:歸經:足少陽膽經;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主治:下肢萎痹,腰痛;操作:直刺2-3寸; 陽陵泉:歸經:足少陽膽經;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脅痛,口苦,嘔吐,下肢萎痹,腳氣,黃疸,小兒驚風;操作:直刺1-1.5寸;特定穴:膽經合穴,筋會 通里:歸經:手少陰心經;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主治:心悸,怔忪,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操作:直刺0.3-0.5寸;特定穴:心經絡穴 列缺:歸經:手太陰肺經;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主治: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嘴歪斜,齒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特定穴: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END· 天醫堂 醫路風景醫路歌, 我們醫志在中醫。 微信號:tyt012345 長按二維碼 自動識別 添加關注 天醫堂,只為真正中醫 ↓↓↓ 點擊'閱讀原文' 【可進行專業問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