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有會員問我,有沒有看過冥想和心靈修行的書籍,為何不分享一下。其實,心靈修行的書我看過很多,比方說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和《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還有德國作家埃克哈特·托利所著的《當下的力量》等等。但是,專門關于冥想的書我卻沒有認真讀過。于是我讓這位會員推薦一本給我,他推薦的就是這本《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冥想的理解還停留在,它是瑜伽的一種技法,相當于氣功當中的吐納,可以讓人進入一種“入定”的狀態,讓緊張的情緒放松下來。
我對氣功是不陌生的。因為我小時候體質很弱,經常生病,所以父親帶領我嘗試了各種鍛煉方法,其中就包括了氣功。我還記得,那時候我練的是達摩氣功,一聽名字就覺得很高大上。但實際上,我那個時候練的達摩氣功跟武打功夫片里的氣功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是強身健體,不能發外氣攻擊別人。
也許有人會好奇,練氣功到底能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這里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絕對是有效的。后來我的體質有明顯的改善,也很少生病了。當然,我的體質好轉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的,比方說,營養提升了或者是其他鍛煉方式改善的。
我只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氣功的功效。一個是胃病,我初中的時候因為經常不吃飯,省下錢去打游戲,所以導致了胃病。在不會氣功的時候,我經常會胃痛好幾個小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后來,我只要運氣意守丹田,十分鐘之內胃就不痛了,最后我的胃病也慢慢治愈了。另外一個例子是暈車,過去我身體弱,坐車經常暈車,連膽汁都吐出來,現在我偶爾也會暈車,但我同樣也是運氣意守丹田,五分鐘之內暈車的感覺就會自動消失。
我現在也沒有專門去練氣功了,只是偶爾使用氣功當中的吐納法來調整呼吸,這其實跟冥想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1初學冥想我們不要認為冥想是很神秘的或是很難學的,其實你只要曾經專注地仰望過星空,又或者是認真觀察過一片樹葉,那你就已經體驗過冥想了。 冥想其實非常簡單易學,最初級的冥想,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讓你放松大腦和心情,解除焦慮的情緒,回歸到精神飽滿、思維清晰的狀態,就像剛剛從熟睡當中自然醒來一樣充滿著活力。所以,冥想也可以用來替代午睡,特別適合那些午睡時間很短,又沒有午睡條件的上班一族。
具體的步驟可以是這樣的:
找一個不易被打擾的地方,利用沒有急事纏身的時間,坐直,背挺直,不需要盤腿,坐在椅子上就好了,這樣會讓你的精神更為集中。
試著做5個深呼吸,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呼吸的感覺當中。吸氣的時候,比平時更加深入一點,試著在心里默數五下,1、2、3、4、5。停頓一下,然后呼氣,將剛才吸進來的空氣都排出去,同樣默數五下1、2、3、4、5。接下來,又停頓一下,再進入下一次的深呼吸。就是這樣做5次深呼吸。
整個過程就是這么簡單,這就是最初級的冥想。做過之后,仔細回味一下,是不是覺得在這段時間里,你心中的雜念隨著呼吸被一點一點的排光了?并且,大腦好像被清空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像是充了電一樣。
冥想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包括時間、地點、姿勢都可以隨心所欲,只要自己舒服就好,想怎么冥想就怎么冥想。剛開始可以是5次深呼吸,然后慢慢延長到5分鐘、10分鐘。只要覺得累了或者頭腦不靈活了,就可以做一次冥想。當你完全掌握了冥想的技巧,就能隨時隨地進入冥想的狀態,也就是“入定”,你將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
2痛苦的根源通過冥想,我們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更健康,那么冥想是怎樣實現這個目的的呢?這個就要追溯到人類的進化史。 生命誕生于大約35億年之前,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多細胞生物,再到更復雜的動物,隨著動物的進化,它們的神經系統也同時進化,慢慢就發展出了類似大腦結構的神經集合體,這也就是人類大腦的原型。
在幾億年時間的艱難進化當中,我們的祖先發展出了三種基本的求生策略。第一個是切斷聯系,也就是在他們自己和外在世界之間建立邊界;第二個是維持穩定,讓自身的肉體和精神都保持平衡穩定;第三個是趨利避害,努力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逃避那些沒有好處的東西。這些策略曾經在生存斗爭當中效果非凡,所以我們的祖先就通過基因把它們傳遞給了我們。
這三種求生策略,也最終演變成了我們內心的三大包袱。因為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不可能完全切斷聯系。同時,所有的事物也都在不停的變化著,沒有辦法維持絕對的穩定。還有就是,所有的機會未必能夠成為現實,大多數的威脅也無法逃避,例如衰老和死亡。所以,當我們無法獨立、處在動蕩之中,以及遇到威脅之時,都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一種應激反應,也就是一種痛苦的信號,這是身體對我們的一種警告。
總的來說,大腦會放大過去的失敗,忽視現在的能力以及夸大未來的困難,最終我們被大腦營造出來的這種緊張氛圍給打敗。而冥想就是通過放松身心來驅除那些不必要的痛苦,讓我們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冥想與佛學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位年輕人花了好幾年時間對自己的意識,也就是大腦進行訓練,后來他在菩提樹下打坐冥想,最終悟道成佛,這位年輕人就是釋迦牟尼。所以佛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靠冥想鍛煉出來的。對于佛教來說,打坐冥想就是一種修行。 在釋迦牟尼悟道之后的40年里,他不斷向人們傳授他的心得,主要包括:如何熄滅貪憎之火,正直生活;如何看破迷茫之霧,堅守本心;如何洞見智慧之光,實現自由。簡單來說,他傳授的就是道德、靜觀和智慧,這其實就是佛教修行的三大支柱。
而道德、靜觀和智慧實際上又是由大腦的三個基本功能所支撐的,也就是:約束、學習和選擇。
我們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來提高道德水準,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拿我自己來舉例,我就是通過忍受饑餓、早睡早起來磨煉自己的意志力,還有堅持鍛煉,其實也是一種對身體的約束和控制。
我們通過不斷學習讓自我意識變得更加強大和穩定,注意力也會更為集中。所以學習是一件終生要做的事情,學習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生存技能,更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
智慧是一個優化選擇的問題,為了得到更大的快樂,我們會選擇拋棄一些較小的快樂。比方說,我們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就必須犧牲掉一些當下的享樂,省下錢來儲備自己的養老金。
總之,我們可以借助佛陀在這條覺醒之路上留下的種種經驗和教訓,來充分發掘自己大腦的潛能,讓大腦具備更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也充滿快樂和關懷。
4甜蜜冥想法最簡單的冥想法,就是我之前所講的“數呼吸冥想法”,通過深呼吸讓自己放松下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從每一次呼吸的開始到結束。我們不控制自己的呼吸,讓呼吸自然而然就好了。 這種冥想法練到后面,自己會完全沉浸在呼吸當中,意識也會完全安頓下來,這個時候,就可以增加一些內容。比方說,去仔細傾聽周圍的聲音和感受身邊的事物,不要帶著歡喜或者討厭的心情,就是簡簡單單的傾聽和感受。讓這些聲音和事物在我們的腦海里自然的飄來飄去,既不對抗也不神魂顛倒,我們更象是一個旁觀者,就是這樣靜靜的感受。
但是,當一個消極悲觀的事件襲擊我們時,我們通常會陷入一種負面情緒當中難以自拔,很難平靜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拿出以往的積極快樂的情緒來中和消極悲觀的情緒,這也就是冥想的升級版本--“甜蜜冥想法”。
具體做法是:在冥想之前,試著從日常生活當中尋找好消息,特別是那些微小的事物。比方說,看看孩子的可愛臉龐,聞聞桔子的香味,回憶一段美好的假期,回想工作當中取得的小進展之類的。然后閉上眼睛,努力去回味這些好消息,讓它感染你,一直保持這種積極快樂的狀態,越長時間越好,不要讓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
品味快樂的時間越長,對你情緒的改造就越大,最后這段愉快的經歷在你記憶當中留下的痕跡也就越不可磨滅。現在,你已經將這些美好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以后你不必再向外在世界索求,也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快樂,對生活充滿更多的甜蜜憧憬和希望。因為,今天的美好感覺,會增加明天獲得美好感覺的可能性。
5貴在堅持跟“甜蜜冥想法”一樣,只要在最基本的“數呼吸冥想法”的基礎上做一些不同的調整,就能夠實現不同的效果,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比方說,在深呼吸的時候,認真體會每次呼吸所帶來的身體里那種動物性的強大感覺,回想以前那些你真的感到很強大的時候。同時,集中意識回想某個始終支持你的人,想象這個人的面容、聲音,形象越真實、越豐滿越好。這其實就是升級成為了“強化內心冥想法”,這種冥想法能夠改變你的弱勢,讓你的內心更加強大,更加充滿自信。
又比方說,在深呼吸的時候,試著回想某個特別專注的人,想象如果自己是他會是什么感覺。這個人可以是你熟知的人,也可以是名人。然后,想象你的意識中有一個小小的守護天使,它緊緊守護著你的注意力,一旦你開始走神它就會立刻提醒你。最后,你的意識進入一種專一的狀態。這其實就是升級成為了“專注冥想法”,這種冥想法能夠強化你的注意力,讓注意力保持穩定,不受外界各種事物的牽引。
總的來說,冥想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你要想從冥想當中有所收獲,關鍵就是不管冥想有多么的簡單,都要每天堅持。你可以給自己定個規矩,每天不做一次冥想鍛煉就不睡覺,哪怕這個冥想鍛煉只有一分鐘。當然,你也可以考慮加入一家正規的冥想團體,和大家一起練習。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本書不僅講解了冥想的各種技巧和方法,更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冥想來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冥想,那么這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理財巴士發布日期:20160322 |
|
來自: 易良義 > 《語言 學習 寫作 故事 筆記》